在岁月中沉淀-曾国藩从批判走向建设的人生

       让我们掀开历史的帷幕,走进公元1811-1872年,走近一位长得土头土脑,不抽烟,不喝酒,不玩女人,成天道貌岸然,正襟危坐的挺没趣的老头儿身边。来了解这位晚清历名臣—曾国藩跌荡起伏的传奇人生。

       曾国藩出生在湖南湘乡的一个小地主家庭。自祖父一辈都算不得聪明,他的父亲倾其一生也没有考中秀才。曾国藩继承了父辈的基因,甚至可以说天资钝拙。

       我们所认识的曾国藩是一位内清外浊,内方外圆的非典型的清官。他的一生办过很多大事,而且手段非常高明、精明。后代也有许多学者对他进行专门的研究,包括他的军事才能、用人哲学、处世之道。

       当我们艳羡伟人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时,往往只看他们光鲜亮丽、熠熠生辉、金光闪闪的一面,殊不知,成功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的。成功的人生只是因为他们多了一份较之于常人的执着、隐忍和自我沉淀。

       今天我们来说说曾国藩一生的五次耻辱。

       第一次是“壬辰年发佾生,学台以牌,责其文理之流浅”。那一年曾国藩二十一岁。此前参加了五次秀才考试都名落孙山。这一次获得了“佾生”资格但却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悬牌批责,他将此视为奇耻大辱。

       这一次的“悬牌批责”有如当头棒喝,曾国藩似乎如武侠小说中打通了仁督六脉,突然有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他的文笔思路至此大为长进。这一次居然成了曾国藩一生功名的起始点。

       第二次是曾国藩在庚戌年上日讲疏内,画了一幅解释讲堂布局的图表,因为他本不擅长画画,这张图画得难看,“九卿中无人不冷笑而薄之”。

       这个时候的曾国藩已然步入晚清政治高层,达到了升官发财目的。但是当时的政治低气压使得他喘不过气来。这次的“陋图”事件令曾国藩终生心寒,也激起了他与晚清腐败的官僚体系战斗的决心。

       第三次是曾国藩披肝沥胆向皇帝上了多道奏疏,希望皇帝能够大刀阔斧对晚清腐败的体制进行彻底改革,但是皇帝心胸狭窄,对这些折子,他看过之后只是随便夸奖几句就扔进了垃圾篓,便再也没有下文。甚至一度因为上奏,触动了皇帝脆弱敏感的自尊心,皇帝怒摔奏折,一度想把曾国藩抓起来。

       第四次是曾国藩早先因为飞扬跋扈的个性,在长沙受辱却不得不“打落牙齿和血吞”。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时期,曾国藩最早创办了“团练”,即湘军早期的雏形。但因为“团练”不属清朝正式编制,且开设的“审案局”触动了别人的奶酪,被长沙的绿营军兵痞武装攻击他的大营,曾国藩为此差点丧命。

      第五次是曾国藩的江西之困。湘军所有的军费开支都是由曾国藩自己筹措。因为没有职权,在江西通省官员都与曾国藩针锋相对,“事事被人欺侮,故人得而玩易之也”。后因父亲过世,曾国藩立刻向朝廷上书要求回家守孝,本想期望皇帝体谅他的苦衷,授予职权。但皇帝顾忌曾国藩日益壮大的军事权力,顺势解除了他的职务,令曾国藩大为失望。

       解除兵权的这两年,也是曾国藩思想发生重大变化的两年,他对自己的为人处世进行了深深的思考,他的思想也逐渐从批判走向了建设。

       至此,曾国藩的人生也已走过了一大半。

       应该说,他的人生早年是典型的愤怒青年,思想单纯,思维单一,也因为他进入体制后的顺遂,养成了他愤世嫉俗,矫情激进的处世风格。因为做事情风格强硬,以至于他处处碰壁,引人诟病。

       在遭遇人生的五大耻辱后,曾国藩痛定思痛,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总结和顿悟。他的处世哲学有了质的改变,他不再认为通过刚猛的手段能够达到目的。他认为,整个晚清社会的腐败风气,应由上至下起到带动作用。在后来的为官过程中,曾国藩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培育人才,对他们进行道德方面的培养,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无人可以比肩的。

      人生的阅历有时和岁月真的没什么关系。

       有的人终其一生浑浑噩噩,无论在困顿中挣扎多少回,一旦归到坦途,还是按照原来固有的人生模式循环往复,从不思考令自己限入困顿的本源是什么?自己要如何改变?哪些地方需要提升?

       有的人,在陷入困顿时,首先想到是如何解决眼前的困难,在今后该如何提升自己,不致于下次限入同样的境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的沉淀,让自己历练和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岁月中沉淀-曾国藩从批判走向建设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