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是个"暖"男啊

如果要选出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一定列在其中,如果要选出西哲史上最杰出的哲学家,康德一定名列前五,我想康德与哲学在历史中已经互贴标签。

有人说,读哲学慢慢你会发现,哲学史上哲学家总是一撮一撮的,在一个阶段大家都谈论着同一个话题。就像是现在电视里的谈话节目,导演安排你谈这问题,你这个群众演员就被陷在里面了,你就甭想着话题以外的事了。

有个让我觉得很搞笑的故事,传说在当初,厨师在杀牲口时都要征求动物的意见,怎么征求呢,屠夫找来鸡牛羊开会,问你们是喜欢被蒸熟、清炖,还是油炸了吃。老牛小心翼翼地说,其实,我们都不喜欢被吃掉。厨师哂笑着说,呵呵,你看你,说着说着就跑题了……别有用心者和客观环境给你设局,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所以为了不使自己的话语成为空洞的浪漫情怀口号,就必须把哲学思考放置在具体的历史脉络和学术传统之中。我们的康德就非常自觉地立足在近代哲学的传统中,接着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往下说。

老牛虽非伟大的哲学家,但性命攸关的问题,它会跳出思维的定势去考虑问题,没有被问题牵制。有老牛开这么个头,鸡和羊们的思想日渐觉醒,它们就不会再讨论如何被吃掉,而要讨论如何出逃,如何长寿的问题了。很巧,我觉的既可以说康德是勇敢跳出思维定势,走在哥白尼革命大道上的老牛,也可以说是思想日渐觉醒,被休谟的因果学说和休谟之叉一棍子戳破其“独断论迷梦”的鸡羊们。

从笛卡尔开始,一直到休谟,唯理论和经验论这两派观点争论了一百多年,可惜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各自走向了死胡同。当唯理论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就会导致独断论,对于那些我们根本无法了解的事物却似是而非地作出武断结论,比如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说。但是当经验论发展到极致,就会导致怀疑论的问题,比如休谟把因果关系归结为只是我们心灵产生的习惯性联想。很显然,康德的出现不是又一个站队,而是左右开弓,从死胡同里走出一条活路,以至于他一边为理性划界,一方面回应休谟的挑战,逃脱怀疑论的泥沼,证明科学知识的确定性和普遍必然性。

为理性划界是康德哲学的前提内容。《纯粹理性批判》如题一般有三个关键词,纯粹,理性和批判。纯粹,就是不杂经验,因为经验变化无常是靠不住的,所以基于经验的科学知识也是靠不住的。这个时候就显出了理性的重要性,但是真的可以抛弃感觉经验吗?如果只剩下知识的纯形式,我们便无法获得新的知识,科学难以进步,这就使理性自身出现了危机。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争论开始动摇了理性能力,大家明明都相信科学知识的存在,却无法用哲学去证明科学知识。

因此康德找到了一个折衷的办法,他指出,所有知识都“开始于”感觉经验,但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源自于”感觉经验。“开始于”是指时间上的“先”,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接受感官的刺激开始。“源自于”是指逻辑上的“先”,要想形成普遍必然的知识,就不能仅仅诉诸感官经验,必须要引入理性来保证普遍必然性。没错,你一定意识到康德的哲学其实并不纯粹,他并不认为存在着与经验无关的知识,也才有了他那句名言:没有内容的思想是空洞的,没有概念的直观是盲目的。所以康德要批判纯粹理性,这里的批判更多指的是一种审察和反思。《纯粹理性批判》的目的就在于警告人们不要试图超越经验的界限。在理性的王国边界康德立了块碑,上面如果有字我猜可能写着:前方之地为自在之物,理性者请勿向前一步。如果人们凭仗思辨理性非要冒险越界,又会发生什么?

康德之所以特别强调经验是理性的边界,归根结底要说到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自从这一理论提出,心灵和外物之间从此存在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以至于他之后康德之前的哲学家们但凡陷入哲学思考的绝境,就爱把万能的“上帝”搬出来救急。比如贝克莱为了避免“存在即被感知”导致的唯我论后果,承认了上帝这个精神实体的存在,让上帝充当了感知的主体。但也正因为他对精神实体(上帝)的承认隐含着推理的过程(直接承认了基督教哲学里对上帝存在的论证),使他成为一个不彻底的经验论者。这些哲学家们初衷都是好的,都是为了得到真理性的知识,但结论反倒推翻了初衷,从原本想要追问“人能知道什么”变成了“神能知道什么”,而且不自觉地把现象和物自体混为一谈。是康德开始建立起不以神为中心的知识模型,又真正回到“人是什么”这个最为根本的大问题。

人是什么又可以分为三个小问题:人可以知道什么?人应该做什么?人可以期望什么?这些也是康德做哲学的全部旨趣。而这三个问题也一一对应了他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康德的哲学也可以称为批判哲学,而他一切批判哲学的出发点源自当时面临的两个困境:理性的危机和自由的失落。理性的危机之前已经说过,就是认识论上的死胡同。自由的失落即自由的可能性的危机。当时启蒙运动,强调理性(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和自由,但物极必反,当理性被推向极端后就会产生问题,科学的理性拓展到科学知识以外的领域,拓展到了人类知识的所有领域,就会取代自由的位置。你想啊,在人性这一块也被科学理性所规定,人究竟有没有自由,有没有独立的价值和尊严呢。理性的过度发达反而让自由无处生存,这也是理性自身的局限性。这都是等待康德去思索的问题,理性必须靠批判和审视才能重建权威。

以上的两个危机,又可以统一归结为:传统的形而上学面临的困境。什么是传统的形而上学?从柏拉图以来,探究的都是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问题,这期间运用的方法就是理性的方法,试图把形而上学当做一种科学来实践,历代的哲学家也都是这么做的,但实际上,形而上学无法成为一种科学,以往的哲学家们争论不休,众说纷纭,有争论的余地就说明这并不是科学,科学的答案是唯一的,怎么会争论不休呢,还得不出一个确切的答案。所以,传统的形而上学只是人类的一种理想罢了。康德试图批判传统的形而上学体系,同时也要为形而上学寻找出路。他并不否定形而上学的意义,对形而上学的追求是人试图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达到一种无限性的向往,这甚至比形而上学追求科学更有意义,因为这关乎的是人自身的问题。

既然要寻找出路,建立未来形而上学,就得有一个入口吧,康德的入口就是哥白尼式的革命。我们知道天文学家哥白尼推翻了之前人们一直推崇的地心说,提出日心说,无独有偶,康德也反其道而行之,对以往知识符合对象的认识论进行了颠倒,认为应该是对象符合主体先天的认识形式。如果人类的认识符合对象,就意味着认识必须要超出经验的界限,去处理外部世界的对象,这必然是对理性的越界使用,必然还会引入上帝这个救急神帮助人们来确立外部世界的实在性。如果颠倒认识和对象的关系,主张对象符合认识,就能避免出现的问题。康德通过哥白尼革命在现象和物自体之间划下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从而给哲学领域打开一个崭新的视野。两个世界的出现是康德对理性的适用范围进行考察的结果。现象界正是纯粹理性批判探讨的,有关认识论问题,解决理性的危机问题。自在之物是实践理性批判探讨的,有关道德和信仰问题,解决自由的失落的问题。

自在之物的设置,导致看似消极的后果,限制了理性的认识能力,但它其实是积极且必要的,这恰恰说明还有一个更为自由的领域等待开辟。人试图超越自身的有限性去探讨、去追寻一个无限的东西的时候,这是什么,就是一个对形而上学的追求了,这个领域就是自在之物。让知识的归知识,信仰的归信仰,康德为信仰留下地盘,同时让自由有路可走。

哥白尼革命只是一个假说,代表思维方式的转变,它需要证明。如何证明哥白尼式的革命是正确的方式呢,那就是通过对先天综合判断的证明。先天与经验相结合,正是客体(后天的经验)符合主体(先天的)认识形式的结果。所以关键问题在于回答“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这也是《纯粹理性批判》的总问题。什么是先天综合判断?判断是指连接了两个概念的知识,判断又分为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分析判断是一种逻辑形式,是唯理论的结果,其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比如:所有单身汉都是未结婚的男子。综合判断是经验论的结果,可以得到新的知识,比如:康德是个单身汉。说到这里,不妨八卦一下,据说康德原本可以不做单身汉,他错过了两次可能的婚姻,主要原因是经济条件不允许,康德后来自嘲说,在他需要女人的时候,他养不起,在他养得起的时候,又已经不需要了。

先天综合判断便是结合两者的完美判断,既具有先天的形式,具有普遍必然性,又具有后天的经验内容,可扩展新的内容。康德认为,先天综合判断包括三类,数学命题,自然科学的基本命题,形而上学的命题。比如说数学里的“7+5=12”,几何学中的“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物理学中的“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这些命题都属于先天综合判断。如此关于“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就进一步被分为三个问题:纯粹数学问题何以可能?纯粹自然科学问题何以可能?形而上学作为未来的一种科学何以可能?这样就形成了认识的三个层次,分别对应感性、知性和理性认识。

首先我们要区分先天的知识和先验的知识。先天的知识就是在经验之前的知识,主要指形式逻辑等,比如数学公式,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先验的知识就是讨论先天知识的先天性问题,即讨论先天知识是如何可能的。比如说研究形式逻辑的可能性的条件是什么,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1+1=2,这是先天的知识,但作为先验的知识要探究的是1+1在满足什么条件下等于2,才是成立的呢。这就引出了先验感性论,先验知性论,先验理性论。它们探讨的是感性、知性和理性里那个先天的形式是什么,这些先天的形式可以很好的运用到经验对象,使这些对象符合先天的形式,从而形成先天综合判断。大概思路了解了那我们三个层次分别来细看。

先验感性论。我们从两个角度来理解(1)什么是感性问题(2)感性的先验性问题。什么是感性?通过我们被对象所刺激的方式来获得表象的能力。这里的对象是指不可知领域的自在之物,刺激什么,刺激我们的感官,获得的表象正是我们的感官产生了对这个自在之物的反映,也就是自在之物向我们的显现。康德认为,在我们感性直观里的这一个个现象不仅仅包含了后天的经验内容(质料的部分),也包含了某一种先天的形式,这种先天的形式使得这些现象的杂多能够在某种关系中得到整理,从而表象为一个综合的东西出来。比如说一朵花的现象,这朵花的现象不是单纯的这朵花实实在在的本身,也不是单纯指这朵花的自在之物,而是被一种先天的形式掌控着,后天的经验质料被统摄到这些先天的形式之下,而后形成一个综合的物体,是既具有先天的形式,又具有经验的新内容的这么一个东西。所以康德要去探讨的是这个先天的知识为什么能够与后天的经验内容相结合,他们的可能性是什么呢,质料基于了一个怎样的形式,这就涉及了感性的先验性部分的探讨。

感性是否也具有先天的认识形式。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作为感性认识的纯形式构成了后天经验的先决条件。要注意的是,康德的时空观和常识理解的牛顿的时空观不同,后者是客观的时空观,是事物存在的形式,前者是主观的纯形式,一种先天的形式。一切感性材料都必须符合这个形式后才能被经验并形成知识,换言之,如果杂多的感性材料没有经过时间和空间纯形式的整理,就不可能构成经验的知识。凡是你经验到的一个现象,它必然先天的在时间和空间的纯形式下的,不可能逃离这个纯形式的统摄。正是感性的纯形式时间和空间使得数学问题里的先天综合判断得以可能。空间让欧几里得几何学成立,时间让代数问题得以可能,有人可能疑惑为什么,举个例子,你算5+7=?,其实你算5+7的过程是一个数的过程,这就离不开时间前后相继的问题吧。可以说感性认识还是一个比较低级的认识,只是接受了感性的材料,但我们知道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有秩序性的,知识是形成体系的,那么,如何把这些感性的杂多经验整理成一系列成体系的知识内容呢,这就到了知性的认识层次,因而也就有个对知性的纯形式的探讨。

先验知性论。照样从什么是知性和知性的先验性问题这两个角度入手。知性就是把感性杂多的经验材料综合整理的能力。这些直观的经验杂多要符合知性的规则(知性的认识形式),那个加工整理的过程就是知性的认识过程。在讨论知性的纯形式之前,需要先弄明白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形式逻辑只关注形式正确,不关注内容,比如飞马会飞,形式上没错,但却不是真知识。先验逻辑还关注内容是否正确,是真理性的逻辑。对知性的探讨其实是对一种先验的逻辑的探讨,不仅要探讨形式上,还要探讨内容上的逻辑是否正确。而一旦涉及到内容层面的逻辑,这就需要有一个承载者,或者说要有一个形式来承担起关乎内容逻辑的论证。感性的经验杂多肯定无法承担起这个作用,因为感性的杂多仅仅是一种表象罢了,顶多感性的纯形式(时间和空间)起到了作用,但也只是使感性直观成为一种可能,到此便结束了,真正让所有的感性杂多综合整理统一起来的,正是知性的纯形式在发生作用,所有的感性杂多的综合整理都遵循着一个统一的规则,这个规则就是知性的纯形式——范畴。

范畴是一种思维的形式,一种不掺杂任何经验内容的纯形式。举个拼图游戏的例子其实很好理解。拼图就是把每一个小块拼在一起成一张图。我们的感性认识就是无数多杂多的小块打乱后形成的一种认识,而知性的过程就是把无数多杂多的小块按照一定的纹路拼在了一起,形成了一整张完整的图,这个拼图的过程就是知性的过程,图和图之间的那个凹槽衔接,那个规则,就可以看做是范畴的作用,所有的图片只有符合了这个衔接的凹槽的规则后,所有的客观事物只有符合了范畴的规则后,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一幅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范畴是一种先天的形式,这种纯形式是独立于经验,但又构成了经验的条件。前半句的先天性不难理解,后头是为什么,如何论证呢,知性范畴与感性材料如何契合在一起?这也是纯粹理性批判里最核心的部分。范畴属于概念,感性杂多是质料,如何把不同质的他俩结合在一块儿呢?康德提出要有一个第三者——想象力。

想象力既具有知性的特征,又具有感性的特征,所以作为知性和感性的中介最合适不过。想象力进一步产生图式,想象力是图式的承载者,图式是想象力的产物。图式就是产生规则的图像或者程序。其实就是一种时间的规定。在一定的时间性的条件下,范畴用于现象是有效的。所有的感性现象都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内感官只要在时间中,外感官既要在时间中也要在空间中,所以时间是一切现象共同的特征,因此,所有现象都要在时间中的,没有时间,一切无从谈起。想象力的图式,这个起到中介作用的图式,也不过是按照规则的先天时间规定而已。总之,这12个范畴,如果想要运用到感性杂多上面,就要符合时间性这个规定。

举两个例子。(1)实体范畴的图式:实体就是在时间中持续存在的那个东西。(2)原因和结果范畴的图式:只要愿意设定原因,就总有另外的东西(结果)接踵而来,所以这个图式就在于杂多之物的相继状态,相继便蕴含着时间的先后顺序,是一种规则。时间的先验规定性使得范畴(先验的逻辑形式)应用于对象是合法的。我们得到的经验知识是什么,是具有先天的范畴形式又具有后天经验杂多的内容,这正是先天综合判断。

在康德眼里,范畴就是这样的概念,他们先天的把法则加诸现象和作为现象全体的自然界之上。也就是知性为自然界立法。自然界各种经验杂多的联结,不是事物固有的,而是范畴所具有的。现象界(自然界)去遵循这个先天的法则。立法的这个法是使经验杂多彼此联结的法则。这个法则是范畴的形式,范畴是先验性的,是一种先天的存在,范畴规定的法则是先天规定的命题,这些命题不依赖于经验,但又能反作用于经验,产生新的知识和内容,这就解决了纯自然科学的先天综合判断是可能的。

在知性领域这一块,有几点极需要注意。第一点,知性不可直观,它是一种抽象的逻辑能力。第二点,知性范畴的演绎重点是在强调知性范畴本身是如何运用到现象界的,其中介是想象力,落脚点是时间的图式。第三点也最重要,知性只能运用于现象界,才能得到有效的知识,绝对不能运用于不可知的自在之物。如果非要越界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就又进入了先验理性论。

先验理性论。理性比知性更高级,是把知性得到的各种知识,规则和定律再进一步加以综合统一,把他们概括为最高级、最完善的系统,以达到把握无条件的绝对知识的能力。理性的作用便是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对世界进行统一,给经验世界一个秩序。怎么才能给经验世界一个秩序呢?这就暗示了理性必然作为一个旁观者,站在经验世界之外,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确实,理性不参与到具体的经验知识的建构中,因为知识的建构过程是知性和感性的作用,但理性对知识起到了一个系统性的调整的作用,像一盏明灯,它不参与你的行进,但只有这灯才让你知道前方该去往何处。

不同于知性所对应的判断的逻辑形式,理性对应的逻辑形式是推理。从推理的形式可以推导出理性的最高概念,即灵魂,世界(宇宙)和上帝。他们本身属于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东西,因为你无法说清灵魂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宇宙是个什么样,上帝又长什么样,他们无法可感也就无从可知,他们只是在指引着现象界,成为一种导向。这里明显能感觉到康德又在强调为理性划界了,理性的最高概念是超验的,对这些超验的物自体的思考是上帝才能整明白的事,人就别瞎掺和,乖乖待在理性的界限内就好。

就像唐僧待在孙悟空给他画的圆圈里就能保证绝对的安全,一旦走出这个圆圈,对外部世界的危险是无法掌控的。但问题在于,唐僧明知这点,却总不安分待在圈里,结果总是因为他的越界而被妖怪抓走。人的理性也是如此,始终存在着越界的冲动,“脑后有反骨”看来适用于每个有理性的人。理性特别乐意去探讨灵魂,宇宙和上帝到底是什么,还把这些理念当做一个客观的对象加以认识。人们在思考这些理念时,总要对其有所判断,但除了范畴之外,人们又没有其他的判断工具,这样人们就对范畴作了超验的运用。之前说到知性时强调知性范畴只能用于经验的现象界,如果非要越界进行非法的运用,就会产生“先验的幻相”,幻相就是不真实的东西,蒙上了一层什么,在薄纱之后若隐若现,你所看到的并非事物真实的面目。这不就进入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套路么,去探寻宇宙背后那个本质的规律是什么,去探讨存在之为存在的那个东西是什么,根基是什么。在康德看来,这个传统的形而上学正是把不可认识的理念,当做一个可以去认识探索的对象,并使其成为科学,所以他对此是严厉批判的,把一个理想的理念当做现象界的现象去研究怎么可能获得真实可靠的知识呢!

尽管如此,康德还是承认他的工作无法真正消除先验幻相,要剔除理性脑后的反骨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的康德就像维持交通的指挥员,站在有红绿灯的路口,指引人们红灯停,绿灯行,并对闯红灯的人吹哨警告,但却永远不能杜绝闯红灯的现象。这就是理性的自然秉性,是理性的自然倾向。先验幻相主要指四个谬误推理,四组二律背反和理想。它们分别对应知性范畴非法运用到灵魂的理念,宇宙的理念和上帝的理念。这里重点说下二律背反中的第三组。正题:世界中除了自然因果律以外,还有自由。反题:世界上没有自由,只有自然的因果律。正反题都能自圆其说,这实际上就是自由与必然的矛盾。康德认为这个矛盾是可以解决的,从变换切入的角度入手。这就回到康德划分的两个世界。在现象界,人为自然界立法,一切的表象都要符合这套知性的范畴规则,这就是自然的规律,在现象界是没有自由因的。而在自在之物世界,理性为自身立法,这个物自体是有自由因(机械的因果律总需要追溯更早的原因,无法解释这个世界的现实存在,因此必须假设一个最初的纯粹自发的原因,它本身不再有别的原因,因而是自由的,这样才能够解释世界的发生)的。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因为理性的误用而扼杀形而上学的存在。只要理性还要对经验知识进行更高的综合,那么就会有反映理性的这种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存在,因此,作为一种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是可能的。那么形而上学作为一种科学何以可能呢?能否正确使用形而上学呢?这就是康德的实践哲学要去回答的。

翻越了康德理论哲学的大山,来到实践哲学的领域就比较好走了。首先应该清楚,在西方哲学里,实践指的是人的道德行为,实践哲学也就是道德的哲学。康德在实践哲学的部分,要去解决:道德律为什么能够成为一种可能?道德形而上学的条件是什么?根据是什么?判断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的标准是什么?这已经到了伦理学问题,解决“人应该怎么做”的问题。

根据常识,我们知道“见义勇为”,“大公无私”是大为倡导的德行,那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些行为背后的根据是什么,怎么解释这些行为?康德提出,这一切的原因,首先要承认:人是自由的。这也是康德的实践哲学里的第一条原则。人是两面的,在自然的领域,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你再强大也抵不过生老病死。在自在之物世界,人要按照某种内在的规范性和准则去实践。这种内在的规范和准则的制定者不是自然界的规律,而是你自己。人超越现象界,在道德领域有一些自发性的行为,这种自发性就是一种自由,代表你有选择的权利,你可以自己给自己指定一套行为的准则出来。自由不是一个论证的问题,它是自在之物的领域内一切证明的绝对前提,是一种先验的设定,是人之所以为人,作为自发存在者的一个必然的条件。人不仅是物理的存在,也是精神的存在物。但主观准则具有多样性,还不是道德层面,那什么样的准则才能算得上是道德呢?

人的自由产生了两种方式,一种是主观的准则,一种是客观的准则。在客观法则中,只有那些无条件的命令才能成为一种道德准则。换言之,道德准则是没有功利色彩的,是一种纯粹的为了道德而道德的行为才能算作是真正的道德,这样的法则对所有有理性的人都是有效的。康德的道德律是一种绝对命令,你应该怎么做,而不是如果什么什么,你才应该怎么做。所以是否道德,关键看你的动机是什么,这个动机是不是出于真正对道德本身的一种热爱呢?如果是,这才叫道德。总之客观的道德法则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普遍性,把人当做目的,以及自律原则。“普遍性”是指你的准则要成为对一切人有效的准则,为什么通过劳动获取财富比通过偷盗获取财富更为道德,因为前者适用所有人,适用整个社会。“把人当做目的”就是强调把道德当做目的,要为了道德而道德,排除一切感性的诱惑和功利。“自律性原则”是指理性为自身立法,人自己立法,自己遵守,服从人理性自身的必然性。道德的最高理想便是至善,当然仅仅通过绝对命令是不够的,还需要三个辅助,也就是三个道德公设:意志自由,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这些帮助人们培养道德的情感和习惯。必须一提的是在现象界和道德领域有一座桥梁,作为联结知性和理性的一个中介,这就是康德《判断力批判》的主要内容,这其中涉及到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在此不详细展开(因为我也还没详细学习过…额…)。

这就是康德哲学的大体脉络,我把这几天我看到听到学到的和以前上西哲课学到的结合起来用自己话串了一遍,肯定有疏漏和不妥的地方,而且我也不过是把牛掰的人的思想复述了一遍而已,所以这是一篇对康德基本脉络的复述,不是原创!!!但我也真的是凭借对西哲的热爱一个字一个字敲出了这一万个字啊。我自认为我说的蛮清楚了。我这个人有时候矫情喜欢用些仪式感的方式来回顾自己学过的一些东西,其实可能只是找安慰啦哈哈哈哈哈哈。

最后我还想补充几点自己的看法。有人评价康德的个人形象实在有些枯燥无趣,康德机械的生活作息被后人流传谈论,但他绝对不是一堆和生活没有什么关系的抽象概念。康德天性热情冲动,他从骨子里厌恶虚伪,奴性和傲慢,所以他虽然为信仰留下地盘但本身却是无神论者。

我觉得康德最动人之处在于,置身那样一个大环境下,他不站队,敢于在夹缝之中爆发。他要的不是因为争论和立场而取得的胜利,他只要真理,而真理本身出现在个人独立的思考和时代之流下严谨的批判反思中。

康德为理性划界是为了把哲学更好的拉回到“人是什么”这个终极关怀上。他说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每个人都应该为了达到至善而行善,却不是把任何一个人当做获利的条件和手段,因为你踩着别人的同时,一定会被别人踩着,这是对理性的违规,对人的独立价值和尊严的藐视,对自身道德实践的抹黑。你看,康德的哲学再晦涩却始终围绕人来展开,处处闪现人性的光芒,他是真正通过哲学进行人生追问的温暖的哲学家。康德最有名的名言非这句莫属:“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他的批判哲学始终关注理性和自由。

我特别欣赏斯宾诺莎和康德所强调的自由,那不是一种随心所欲,而是建立在理性之上,为了更好融入这个世界所具备的一种适应规则而同时并不把这种遵守当成负担和痛苦的能力。康德不是在创作书本,而是在制作人格。

有些学哲学的人把“解释康德”视为一种特权,但康德如果知道一定会厌恶这样以为掌握真理而露出的傲慢,他一定鼓励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的自主和勇气。说了这么多我其实还是不懂康德,我没看过他的原著更别说能否看懂,我所了解的也只是被后人整理概括出的皮毛,但是我有不畏以后的深入学习的勇气和自信。特别喜欢一位学者的一句话,送给自己也送给如果喜欢哲学的你:在日常所感与抽象概念之间,有一条废弃多年的秘密通道,希望能尽力抬阶而上,走通这条路,既不晦涩,也不轻佻。

你可能感兴趣的:(康德是个"暖"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