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现实与无限自由:打破“稀缺”的桎梏

生而为人,我们都不得不接受一个注定的背景设定,那就是资源的“有限”:

对于全人类:石油、土地、饮用水都是有限的;

对于个人:金钱、时间、精力也都是有限的。

虽然资源有限,但人的欲望却几乎是无限的。

国家要决定税收是用来搞基建、强教育还是扩军备;

个人要决定时间是用来干番事业、陪伴家人还是喝酒吹牛。

所以,我们必须去权衡和取舍,在哪里投入,又在哪里放弃。

不同的选择,带来了不同的产出,也使得这个世界因多样性而有趣。

就像万维钢所写:

时间是围棋:你走一手,牛人也走一手,牛人获胜并不是因为他走得比你多,而是他每一手都走在最有价值的地方。

因为“有限”这个现实,我们都只能去优化配置自己拥有的资源,从而实现更理想的产出,这自然是好的方面。

但同时也带来了不能忽视的问题——有限资源所带来的“稀缺”心态。

往久了说,稀缺是进化的副产品。

想一想,当我们的祖先还活在狩猎采摘的时代(更没有电冰箱这样储存食物的趁手工具),食物无疑是长期稀缺的。

偶尔幸运地打到一头肥美的野猪,自然是狼吞虎咽大快朵颐。

这种饱一顿饥一顿的日子,长期威胁着智人们的生存,让他们感到压力山大。

所以即使到了食物几乎不再短缺的今天,我们这些后人在面对危机和压力的时候,

还是会常常选择暴饮暴食来抚慰自己(所谓压力性肥胖)。

稀缺的影响,也长期被商家巧妙地运用——清仓甩卖,最后一天——这种“稀缺”带来的紧迫感,让人在打折店里买回去了多少无用的东西 。

简而言之:

在稀缺状态下,我们会产生管窥心态。当稀缺成为(心智认知的)带宽负担时,我们会对当下更加关注,从而导致我们产生借用行为。而当我们借用时,就是给自己的将来挖下了更深的坑。今天的稀缺,将造成明天更大的稀缺。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这样一来,向前看的能力就很可能会因管窥负担而丧失。

也就是说,稀缺的心态会让我们形成“管窥之见”(用失去其他方面广度的代价,获得某方面的深度)。

以对待时间为例。

越是忙的人,越觉得时间太特么珍贵了。

总是想着要处理的事务太多,而时间太少,恨不得同一时间能做好几件事。

这正是稀缺的心态在作祟。

看着满满的待办事项列表,没时间想想,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

更没时间判断,什么必须应该做、什么可以不做。

这就带来了一个常见而普遍的问题:将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搁置一旁。

比如整理归档文件资料、锻炼身体、学习一门新技能、和同事坐下来谈心、认真陪伴家人等等。

对于一个对时间有了严重“稀缺”心态的人而言,

做这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其成本是当下显而易见的:

我哪有时间在还有这么多事需要去做的情况下花掉XX分钟/小时/天来做这些不那么紧急的事!

而做这些事的“好处”,则不是眼前就能得到的(落在了“管子”的视野之外)。

所以,只有忙于把手头的、紧急的事务都处理完之后,才会考虑去做这些事,

往往到最后,也就把重要不紧急的事,拖成了迫在眉睫的事。

类似的,我们面对其他有限的资源时,也同样会被“稀缺”的心态所影响。

带着稀缺的心态,我们能够高度专注于眼前的问题(所谓红利,比如在毕业前一天奇迹般熬夜赶出一篇论文来),

但也会目光短浅,少了格局,只顾战术上的勤奋,而忽略战略上的投入。

我们虽然注定难以像马云爸爸那样富有,也不会像神仙一样长寿。

有限将是无法改变的常态,但稀缺却是可以调整的心态。

一个有用的方法,就是时常提醒自己:我们其实是有“余闲”“余钱”“余力”的。

周末在休息的时候,告诉自己没必要每时每刻都惦记工作,现在重要的是全心全意陪好家人——陪好了家人,少了后顾之忧,工作时效率效果也会更好;

出去买东西的时候,告诉自己没必要为了省钱一味追求所谓的“性价比”,而是真正花值得的钱去买心仪的、质量上乘、耐用好用的东西——这样长期算起来其实更加省钱;

与人打交道的时候,告诉自己没必要处心积虑去讨好每一个人——首先你不可能通过迎逢拍马让所有人都喜欢,其次表现出一个真正的、独立、有价值的你,才是正确赢得友谊和尊重的方式。

即使只是欺骗自己,假装拥有“余闲”“余钱”“余力”,我们也能在稀缺心态完全控制了自己的认知之前,

往后退一步,客观看待有限的事实,去为更远的未来、更大的利益,作出更好的选择。

装着装着,也许我们就真的能够不再被“稀缺”所困。


推荐参考书目:

1.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2.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限现实与无限自由:打破“稀缺”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