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林洋跟着护士高飞,医生柳青一起出诊,随车一名担架员。
任务是小孩吃东西被卡住了,地点在距中心医院不到5分钟的市图书馆。
小孩三岁,她妈妈周六带孩子去市图书馆看书,下午四点左右,孩子肚子饿,于是妈妈在图书馆外给孩子喂了一根香蕉,母女俩随后进入馆内看书,可不一会儿,可可嚷着要回家,李女士就带着孩子来到了馆外的一个平台处,此时,意外发生了。
在吵闹中,孩子将异物吸入气管,孩子妈妈情急之下拨打了120求救电话。
高飞提着急诊箱,走过去,一看小孩二只手捂着脖子,急忙问到:“小朋友,你怎么样,能说话吗?”
孩子神情痛苦,茫然摇了摇头。
医生在跟孩子母亲询问孩子发生了什么情况。高飞已经抱过孩子,站在了在孩子背后,林洋都纳闷了,医生还没下医嘱,高飞干嘛呢?
孩子背后的高飞,一腿置于孩子两腿之间,弓步,身体贴近孩子后背。一手握拳,拳眼对准患儿上腹部,另一手抓住拳头,用力快速往后上方冲击,这不是海力克手法吗?
孩子哇的医生哭出声来,继儿凸出了一小块糊状物,在高飞的怀里大声喊:“妈妈,妈妈......”
此时柳青走过去,用听诊器听了听小孩肺部,对孩子妈妈说:“卡住的香蕉弄出来了,但是还需要去做个CT确认一下。”
孩子妈妈这才回过神来,结果高飞报来的孩子,忙不迭的点头。
林洋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回到科室,柳青骄傲地对林洋说:“我们的护士不错吧!”旁边的规培医生小李接过话茬:"我刚跟车的时候,心里没底,我们组长就跟我交底,急诊科的护士都挺厉害,搞不定的找他们。”
原来,在这里,院前急救分为4组,近诊2组(市区内),远诊2组(市区外),每组组长由医生担任,组员由医护组成,组长负责本组人员的工作表现及任务分工。
林洋还想和柳青继续聊,派车单来了,一起外伤车祸,患者股骨骨折,几个人又出发了。
出事地点很近,就在中心医院附近的马路。
一个大妈闯红灯,被撞了,躺在地上一动不动,撞她的是一辆宝马,司机是个年轻人,是他报的警,看见医生护士来了,赶紧迎上去,简单地述说了事情经过。
柳青拿着颈托,高飞提着急救箱,走到大妈身边,地上有血迹。
“阿姨,你怎么 了?哪里痛?”
“哪里都不舒服,腿不能动了,医生,你可千万别让司机跑了,都是他撞得我,他得负责。”
“您先别动,我给您检查下,”
现场,柳青固定头部,高飞给大妈上了颈托,然后从头到脚,给大妈检查了一遍。
头皮、眉弓、眼、鼻、口、耳、肩.......一直到足背动脉,包括大妈背部,高飞和柳青都翻转过来仔细查看了。
做完这一切,只有2分钟。一套外伤上颈托、现场检伤做完了。
接下来,高飞打开急救箱,取出固定夹板,给大妈固定好了受伤的腿部。
林洋心里是震撼的,颈托、检伤她也会,也培训过科内护士,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在现场用在病人身上呢。
要是在安南,这个病人多半是简单固定下腿部,然后救护车拖走,直接送检查。
送完病人,林洋问高飞:“这院前检伤、固定颈托、包扎都是护士做,能忙得过来吗?”高飞一边完成手边的出诊交班记录,一边笑着对林洋说:“我们都是被主任骂出来的,再说做熟练了,要不了几分钟。”调皮的高飞一边吐槽主任,一边给林洋做了个鬼脸。他似乎知道林洋心中的疑问,顿了顿又说:“举个简单的创伤病人案例吧。我以前碰到过乍一看什么事情也没有,不痛,也没出血,说自己颈托不痛,但到医院一检查,说是寰锥脱位。幸好我们每个都按流程做,一遍下来也就2分钟,但是可以使病人减少很多二次损伤的机会。”
“流程,什么样的流程?”林洋很感兴趣。
“就是根据国际创伤生命支持流程培训的颈椎损伤搬运的操作流程呀,你们没培训过啊?”
“培训了,但是医生现场不用,说是表演性质的操作,实用性不强。”
“唉......这很有价值啊,你刚刚看我做的是表演吗,难道不实用?”高飞较真了,林洋很惭愧,护理不少操作确实有点脱离临床实际,没想到这个操作却是个“实用”操作。
但一想到每次接到外伤病人,如果自己强行让护士推行高飞的操作,就算护士能按自己要求做,但估计医生们也不一定支持,谁不想早点回到院内呢?以自己微薄的力量,要想改变现状,真的很难。但是,林洋不相信,高飞他们团队就没遇到阻力,这样的阻力,他们是怎么克服的?
如何让护士主动在院前进行诸如现场检伤、包扎、海力克手法等一系列操作?
医生在院前急救,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护士操作都做了,医生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