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钟为谁而鸣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谁都不是一座孤岛,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走,欧洲就会减少一点;如同一座山岬,也如同你的朋友和你自己。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有所缺损,因为我与人类难解难分。所以,千万不要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约翰唐恩

海明威一上来就引用了这么有哲理的一段话,好感度UPUP。丧钟为谁而鸣是一部小说,四十二万八千字,却只写了三天的故事。1936年秋到1939年春的西班牙内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线的序幕,这本书的故事就发生在1937年5月底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到星期二的上午。故事讲述了罗伯特乔丹,一个爆破手,奉命炸毁一座桥的故事。这三天里,有他为了完成任务的斗智斗勇,也历经了他的爱情。我最喜欢的是海明威的心理描写,入木三分,不加掩饰地把主人公的心理完完全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太真实,而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全书采用第三人称来写,但是为了真实表达并没有很多转述,而是直接引用了人物的对话,所以书中会有大段大段的对话,好像在看剧本一样。想象那个画面,海明威写作的时候在脑子里让这些对话慢慢流过去,自然而然的流过去,就像真实发生过一样。

书里有个地方写到了群体暴力,是巴勃罗占领小镇的时候,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处决法西斯分子。让所有的镇民站成两排形成一条小路,一直通到悬崖边,被处决的人一个一个走出来,被乡民打死,扔下悬崖,或者没被打死,扔下悬崖。刚开始大家都不会去打,这些被处决的人里有些人是他们每天都能看到的,并不觉得有罪,有的甚至觉得善良。可是,只要有一个人动手,大家都会附庸上去,直到把要处决的人打死。到最后已经打红了眼,局面不受控制。事后,他们才会想起这样做到底应不应该。以前看狗镇,就被里面这种群体的暴力惊吓到窒息,现在再看,更觉恐怖。狂热的时代最容易丧失理智。

罗伯特跟玛利亚的爱情。他想和她共度悠长的岁月。战争时代,爱情来的也快吧。随时都有可能死去,所以更享受每一天,享受爱情,不再犹豫。假如根本没有那种所谓的悠长岁月,没有余生,也没有以后,只有现在,那么现在就值得赞美,而我感到非常愉快。这个就是对待爱情的正确态度。

书中有一段描写很好玩,比拉尔说,最讨人厌的男人就是酒鬼。贼不偷的时候还有人样。流氓不在自己家里敲诈勒索。杀人犯不在家里杀人。可是酒鬼臭气冲天,吐在自己床上,五脏六腑都让酒精给泡烂掉了。可是,众所周知,海明威自己就是个酒鬼,在《纽约客》1950

年那篇报道里面曾写道,海明威在和别人一起吃午饭时,看到人们在没有把香槟喝完的情况下离开餐桌,对此,他感到十分沮丧。这半瓶香槟就是我们的敌人啊”海明威说。在他们重新坐下好,海明威给自己加了酒,然后说:“如果我有钱,我想不到,有什么比买香槟更好的用途。”

罗伯特很聪明,怎么劝说巴勃罗跟他合作,怎么引开骑兵队,怎么布置炸弹,怎么在不利的情况下依然完成炸桥任务,像是在战争中磨练出来的活命的本事,也很看得开,知道自己会死的时候就理性接受。全书结束的时候,虽然我们知道他会死,但是阳光灿烂,罗伯特依然是战斗的模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丧钟为谁而鸣 For Whom the Bell To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