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2017 荷兰最后一周

结束了意大利之旅,昨天回到荷兰的办公室,看到办公桌行有一长条东西,打开一看,原来是一把造型奇特的雨伞。想起之前有个荷兰同事提过,她家乡Delft大学的学生发明了一种雨伞,外形像美国隐形轰炸机,伞篷采用了前短后长的非对称设计,据说能遭遇10级强风都不会“反骨”,还申请了国际专利。我说有机会想买一把试试看,没想到人家记下来作为礼物送给我了。这也提醒我,自己一年多的外派荷兰之旅只剩下最后一周。

10/03/2017 荷兰最后一周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尽管我离职的经验也不多,第一次是工作第三年离开一家外资公司,从提出到还电脑,两周搞定,审计行业人员周转率频繁,身边同事早已习惯也能理解。第二次是工作第八年离开一家大型国企,从有想法、纠结考虑,到获得领导同意,几经波折,然后整理过去项目资料和工作交接搞了一个多月,最后还花了一个星期盖完近20个公章才安心离开。这是第三次离职,感觉不太一样。

我从到荷兰上班第一个月就想回家。2015年11月份,时值荷兰的寒冬,早上九点多才天亮,下午四五点就天黑,六点以后商店关门,九点以后想吃热饭只有麦当劳。

陌生的国度、神秘的股东、未知的定位、无序的整合、猜疑的眼神、错乱的作息……也怀疑过自己是否真的选错了,也不乏亲朋好友的关心和好奇,也少不了领导同事的试探打量。但另一方面,也听到了不少前同事的消息和评论,似乎也验证了自己当时离开是正确及时且有先见的;也试着站在中方股东的角度理解领会他们的决策和行动,同时也主动了解适应荷兰人的沟通和做事方式。慢慢发现,尽管彼此在原则立场、利益诉求、做事方式等方面都有差异,但差异也并非悬殊到一点事情都不可能做成的地步。

当然,也有不少外派的同事,乐见兵荒马乱,正好浑水摸鱼滥竽充数,或者乐于每天搜集一些荷兰同事的八卦毛病小辫子,择机面奏中方领导,让他们知道荷兰人有多坏,必须要依赖“自己人”盯着他们。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不同人有不同人的混法,也不多作评论。

这家荷兰公司3000多员工,100多年历史,股东外派人员才7-8人,从我们2015年接手时亏损6亿欧,到去年实现扭亏净利润1亿欧,今年净利润又增长了50%,而且这是在一年内裁减了公司三成雇员近1000人的基础上取得的,不依靠荷兰同事,可能吗?

这次离职过程中,让我感到暖心的时刻很多时候也来自于荷兰同事。在我正式提交辞呈后,有些荷兰同事从不同渠道听说了,他们会主动来询问和道别,对我的离开表示惋惜,但他们也非常赞同我要回国与家人团聚,还会问我在荷兰还有哪些地方想去,希望离开前再聚聚。

过去数周,我一边准备工作交接,一边与同事朋友们聚会,比如邀请到家里作客,相约到餐厅或者海边吃饭,送我一些荷兰特色的礼物,高管司机专门花一天载我去他家乡游玩,下周三CFO将在财务管理委员会上,与财务条线高管们为我举办一个告别酒会(Farewell Drinks)。这些举动看起来都很小,但是却让我很感动,感觉在荷兰这一年没有白过。

也许其中很多人,在以后的日子里再见的机会不多,所以在离开前只要有时间,我都愿意去见见聊聊聚聚。昨天下午我还专门坐了3小时火车去布鲁塞尔吃了一顿饭,喝了一顿酒,第二天清早赶回荷兰继续上班。

这要感谢AB,尽管不同人有不同看法,但就像一段旅途,不是每人都从始发站坐到终点站,但我感谢它载我走了这一段,如果不是AB,我也不会在30几岁这时候,有机会在海外生活工作一年,也不会有机会遇到那些有趣的人,经历那些难忘事,也不会有机会到欧洲各地游览,去体验异国文化和开阔眼界。

这段旅程中,我也完成了人生很多个第一次:

第一次到雪山户外滑雪(上了高级道,滑下来并还活着)

第一次完成10000米跑(阿姆斯特丹/海牙)

第一次完成半程马拉松(阿姆斯特丹,跑到抽筋但顺利完赛)

第一次在荷兰拔牙

第一次在荷兰电影院看电影(英文原音荷语字幕)

第一次游览了德国、比利时、奥地利、英国、意大利、荷兰(我25-26岁才第一次出国,双双比我早20几年就到过欧洲了,也是一种超越)

……

这一年没白过。

图片发自App



上述文字是在布鲁塞尔回阿姆斯特丹的列车上写的,列车到站了,下一段旅途也要即将开启了。喜欢苏轼这首词: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你可能感兴趣的:(10/03/2017 荷兰最后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