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史话·第三辑(401)诸侯皆叛其一:莽莽乎九原

九原问答


晋平公十七年(541BC)的一个傍晚,一位中年男子在随从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登上了新绛郊外的一座荒原。此时已近深秋时节,原野上充满了萧瑟的气氛,林间的枝叶也渐渐都变了颜色。铺满了山野的红黄枝叶,在秋风的吹拂下变成了飘扬的锦缎,让人心旷神怡。

这片美丽的原野有一个同样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做清原。晋文公曾在这里检阅三军,吹响了向楚国宣战的号角,开启了晋国称霸中原的序幕。而如今,在这红黄相间的树丛中,零星散布着许多孤独的坟茔,坟茔中沉睡的,都是曾在这片热土上挥洒过鲜血的英豪。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开始渐渐地用九原来称呼这片记述了晋人光辉历程的土地。

他们来这里的本来目的,是要举行一场烝祭活动,以向这些故去的人们表达丰收的喜悦。然而眼前的这位男子,却无论如何都高兴不起来,在祭祀典礼结束人们都散去之后,他决定继续登高远眺,来纾解自己内心的苦闷。

他驻足在一片高地上,如木偶一般怔怔地凝视着远处的天地。整个原野在夕阳的照耀下,红黄的叶色也渐渐分不清楚,仿若是大地上洒满了殷红的血。红色的日头渐渐向群山跌落,五彩的晚霞就像是一团团的绸缎,似乎是想要挽回这坠落的夕阳,却终于还是无济于事。

秋风带着阵阵的凉意从原野上滑过,让男子忍不住打了个冷战。站在身后的随从走上前来,向男子作揖道:“时间不早了,主该回去了。”说话的不是别人,正是闻名遐迩的贤大夫叔向,而他口称的“主”就是他所辅佐的晋国执政——赵武。

赵武听了叔向的话,却并没有转身,他依旧紧紧的凝视着远方的霞光,喃喃地问道:“若是葬在这里的死者可以复生,我该跟谁同乘而归呢?”

叔向听到这样一个突兀的问题,不禁有些发愣,思忖片刻他慨然叹道:“或许是阳子吧!”

叔向所说的阳子,就是活跃在文襄时期的阳处父,曾担任襄公之傅,在当时的政坛上很有分量。夷之蒐后,在阳处父极力推举下,年轻的赵盾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少年,一跃成为晋国正卿、中军主将,从此开启了赵氏家族在晋国政坛上的光辉岁月。而阳处父则因为党于赵盾,后来被赵盾的政敌狐射姑所杀。可以说,阳处父是以自己的生命和家族的未来,成全了赵氏的崛起。如果没有阳处父,以赵氏嬴姓异族的身份,是否还能有如此辉煌的历史,赵武是否能够取得今日的地位,都还是个未知数。因此在叔向看来,若是赵武真的想找个故人叙叙旧的话,大概非阳处父莫属了。

可赵武却不以为然,他轻声细语地回应说:“阳子为人廉洁清正,然而终究未能身免于难,很难称得上是位智者。”

阳处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就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华而不实”这个成语最早便是用来评价他的。这一点叔向不会不知道,他只是对赵武的心思有些拿捏不准,才做出如此的回答,未想却被赵武否定了。既然如此,他又试探道:“那么是舅犯吗?”

舅犯也即晋文公的舅父狐偃,曾跟随晋文公周游列国,在流亡中亲眼目睹了齐桓公霸业的衰落,宋襄公争霸失败,这些经历使得他成为一名足智多谋的政客。在他的运筹和坚持之下,晋文公终于归国得位,进而称霸诸侯。晋国的才智之士很多,但若要论对晋国的影响,当非狐偃莫属。然而赵武却并不认可,他又摇了摇头,说道:“子犯只贪图保全自身利益,却从不考虑曾与他共患难的国君的艰难处境,算不上是仁义之人。”

叔向讷然,赵氏的恩主和晋国的元勋都不是,那么在赵武的心目中,究竟谁才是那个智慧与仁义并存的君子,以至于让赵武心驰神往呢?叔向百思不得其解,他猜不透赵武的心思,便也不再追问,只是顺着赵武的视线向远方眺望,伴随着秋风流过九原的飒飒声,等待赵武给出最后的答案。

此时落日凄红的光线已经渐渐淡去,连片的红霞也渐渐暗淡了下来,整个世界都被远处群山中透出的微光所笼罩着。他们就这样静静地伫立在原野中,任由秋风将夜幕洒向人间,眼神中充满了虚无和黯淡的神色。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赵武才渐渐收回了目光,转头对叔向说道:“或许是随武子吧!他向国君进谏时总会向他的老师咨询,以免因自己的局限而误导了国君;说起自己的时候也总会提及自己的朋友,不愿独揽功劳;在侍奉国君任用官员的时候,不会因为有利益关系或者是阿臾国君而违背自己的心意,在他的治下真正贤能的人不会被埋没,而不肖者也不会沐猴而冠、窃居高位。”说罢便转身离开,留下叔向一个人,凝视着渐渐消弭的天际线黯然神伤。

追忆随武子


赵武一生中最为推崇的人恐怕就要数随武子士会了,几年前的弭兵会盟时,令尹子木或许也对士会的为人倾心向往,曾向赵武打听过他对士会的看法。赵武当时的回答很是简略:“夫子治家有方、治国无私,他的祝史在向鬼神陈情时,从来都不会说言不由衷的话。”子木将这些话转述给了楚康王,康王也赞叹道:“随武子真是一个德行高尚的人啊!他能够让鬼神和国人都心悦诚服,难怪范氏能够连续五代人辅佐国君担当盟主。”

由此可见,赵武在九原追念随武子并不是没有缘由的,他一生之中最为推崇的人就是随武子。但若仅仅从赵武的那些话里,我们很难推测为什么随武子会在赵武的心中有这么重要的地位。若要探知其中的缘由,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英雄,这个英雄也是他毕生所要追求的完美人格。

当赵武还是一个无知的孩童时,他的父亲赵朔就去世了。不久之后,赵氏又遭遇了一场几乎导致家族覆灭的巨大危机,这场危机给年幼的赵武心头蒙上了巨大的阴影,也让他深刻地认识到了晋国寡头政治的残酷性。这场危机就像是一颗种子,早早就深植在赵武幼弱的心里,并逐渐生根发芽,最后长成了一颗难以拔除的隐痛,时刻都让他心怀警惕。

而在这场危机爆发的时候,在晋国政坛上最为强盛的力量除了赵氏之外,主要是郤氏、栾氏、范氏三家。而在这三家中,郤氏和栾氏都参与了覆灭赵氏的下宫之役,唯独范氏自外于这场政治风波。若单从这个角度来看,范氏也算是对赵氏有不杀之恩的,而彼时范氏的实际控制人就是赵武念念不忘的随武子士会。

但若仅凭这一点的话,还不足以让赵武如此感念,毕竟在赵氏危机当中,韩厥的功劳或许更大一些。真正让赵武服膺的,恐怕还要数士会的生存智慧了。

在下宫之役爆发之前,随武子刚刚攀上了政治生涯的最高峰,担任晋国的执政。然而仅仅一年之后,他就放弃了刚刚到手的最高领导职位,将政治的舞台交给了更加好勇斗狠的郤克和充满野心的栾书。原因就在于,当他看到晋国内乱的端倪之后,就已经预料到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并不会随着赵氏的覆灭而终止。他似乎已经看到了未来的几十年里,晋国政坛上永无休止的争斗。

政治斗争是一场充满了未知风险的博弈,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就算是再老练的政治操盘手,也会有预料不到的突发因素,让你功败垂成。政治斗争没有永远的胜利者,特别是在晋国这样的政治格局中,就算是你赢了九十九次,只要最后一次输掉了,就会万劫不复,再也没有转圜的余地。

因此在随武子看来,保持家族长盛不衰的唯一法宝,就是永远不要卷入到政治的厮杀中去。在退休赋闲的那段时光里,他也从来都没有松懈过,他总是叮嘱自己的儿子士燮要远离政治漩涡。而士燮也没有让他失望,终其一生都秉持着这样的一个信念,从容地躲过了栾郤暗战的血光之灾。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为政无私而常怀警惕之心的随武子,就开始走入了尚年幼的赵武的视线。下宫之役后几十年间,参与下宫之役的郤氏和栾氏先后惨遭灭族之祸。更让赵武感到触目惊心的是,在郤氏灭族之后,参与倒郤的中行氏也差点遭遇了灭门之祸,而晋厉公一念之仁的结果,就是让自己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晋国在厉公死后进入了一段短暂的调整期,然而随着复霸事业的完成,外部的威胁就变得无足轻重了。这个时候,就如同随武子父子所坚持的那般,外患消弭的时刻,就是内忧爆发的开始,那头引发了晋国内部混乱的野兽再次被释放了出来。在这种情形之下,如何尽可能地保全家族,就成了晋国列卿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了。

对于这个问题,在不同人的心中会有不同的答案,也会有不同的做法。但至少在赵武看来,这样一个能够保守家业,又没有政治污点的人,才是他心目中的那个能够踩着七彩祥云拯救世界的英雄。正是在随武子的影响下,赵武也渐渐养成了凡事不与人争的性格,尽量避免与其他家族产生不必要的冲突。在治家的过程中,他也总能效仿随武子,树立了赵氏任人唯贤的政治风格,逐渐让家道中衰的赵氏恢复了往日的荣光。

然而,有一个不得不让人深思的问题是:年仅四十几岁正值壮年的赵武,却为何要一再地追忆他心目中的那个英雄呢?


晋国史话·第三辑(401)诸侯皆叛其一:莽莽乎九原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晋国史话·第三辑(401)诸侯皆叛其一:莽莽乎九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