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活在某一天的世界,她们活得一天世界。

电影《时时刻刻》翻拍自同名小说,小说里的人物由另一本小说《Dalloway夫人》中的主要角色和该书作者Wollf组成。Wollf是一个想逃离现实恐慌的女人,她笔下的人物和她一样:Dalloway夫人和Smith先生作为邻居本无缘分,全靠共同苦逼支撑,最后前者选择了妥协,后者结束了生命。

影片中的Wollf就是Wollf,但她小说里的那对邻居并没出现,而是被一对母子承包了。母亲Dalloway二号与Dalloway夫人一样生活在恐慌之中,最终抛弃了幼子;儿子Smith二号则宛如Smith先生再生,数十年后纵身一跃一命呼呜。

如果电影仅搞出两个二号替代品当然不至于今日成就,于是第四个人物登场了,她叫Dalloway——对,就是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的那个人——与《Dalloway夫人》里的Dalloway同名,一方面与Dalloway二号一起丰富该人物,另一方面正是她与Smith二号相恋,才引出了片中另一段时空的故事。就叫她Dalloway三号吧。

都说作者笔下的人物总带有自己的影子,如果把《Dalloway夫人》的作者Wollf当成Dalloway零号,那么现在0-3号都齐了,编剧犹如给四人组了一局麻将,交替出牌,相互照应。她们穿越英美,横跨20、50、90年代,她们活在某一天的世界,她们活得一天世界。

原因?除了女性的自我觉醒,永恒的家庭矛盾,电影里用三个时间点给出了另一层提示。

1920——一战后的英国,在经历了千年的黑暗中世纪后,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曾给英国重新注入喷井繁华,但好景不长,四年一战虽胜尤衰,对过去的惊恐与对未来的忧虑时时刻刻笼罩着英国,一如原著作者Wollf,敏感、脆弱、神经质。

1950——二战后的美国,按说此时英美大逆转,发了战争财的老美本当迎来普大喜奔,但这对美国母子却受到原著小说人物的感召,母亲Dalloway二号承受着同样的纠结,剪不断理还乱。

1990——冷战末期的美国,此时距离《Dalloway夫人》的年代已经过去大半个世纪了,苏联老大哥解体,美国迎来又一次喜奔,但Dalloway二号的儿子却重蹈了悲剧覆辙,一跳万事了,留下母亲和女友唏嘘无奈,继续恐慌。

历史由时时和刻刻连续而成,我相信在这条长河中选择三个点绝非随意,影片把点都选在了战后平静期,还都是战争胜利国。这里看似没有灰烟只有炊烟,实在风雨欲来暗潮汹涌。战争来来去去,冲突在在处处,恐慌时时刻刻,对民众来说输赢没那么简单。这也是作者——一个来自善战国的美国人发出的反战警觉和关怀。

你可能感兴趣的:(她们活在某一天的世界,她们活得一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