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虚空

存在的虚空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新近读了一本书——«追寻生命的意义»,作者维克多·E·佛兰克,是一位精神病学家。该书讲的是他的治疗方法“意义疗法”,被称之为“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之前是弗洛伊德和阿德勒学派)。我读这本书,关心的并非治疗方法,而是作者本身是一位二战时期“集中营”囚徒的幸存者,我感兴趣的是一个人在经历了残忍与背叛的痛苦岁月后,渐渐回归正常生活这一心理变化过程。

然而始料未及的是,纵观全书,弗兰克博士引用的一个案例,吸引了我更多的注意力。

早在20世纪的欧洲,就有调查数据显示,有25%的人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存在的虚空”。在同时期的美国学生中,这一数据不是25%,而是60%。“存在的虚空”可以这样理解:在人类历史的开端,人类失去了一些基本的动物本能。这些本能深藏于动物的行为之中, 并可称之为动物带来安全。当人从猿成为人之后,这种安全感就像天堂一样,永远向人类关闭了大门。除此之外,在近期的发展中人类还经受了另外一种丧失,这种丧失来源于能够支持人类行为的传统作用正在迅速的减少。本能不能告诉他必须做些什么,传统没有告诉他应该做些什么,有时甚至他自己也不知道他想要做什么。

不禁的联想到,21世纪的现在,在简约化的生活中,人们拥有足够的生活用品,但却缺少生活的目标,他们拥有谋生手段但缺乏意义。

而我就是这一大波“他们”中的一员。虽然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生活是一场修行,活的是一种心境”。然而不知是我浮躁,还是这个社会浮躁,我总是找不到一个让我沉静的生活方式。在看到上述案例的那一刻,我整个人的灵魂兴奋到颤栗,像是终于溯本求源后的恍然大悟,又像是触摸了从古至今由圣贤到平凡人共有的人性脆弱处。这种心情就像前不久看贴吧里,吧友写的一首名为“纪念碑”的诗,“我心头缠绕的杂念早已散去/长期生活下来,是纪念碑的影子/活在心中的英雄,他们不朽/他们骨骼在响,用生命撞击黑暗……”我一直都不喜欢歌颂类的诗歌,但当我读到“他们的骨骼在响,用生命撞击黑暗”这一句时,血液沸腾了,忍不住对整首诗一读再读。

我时常想,像我这般种花养草,写写画画,兴致来时下下厨唱唱歌,说离职就不干,说旅行就出发,完全遵循心意生活的人,为何还会时不时的觉得生活无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想我大概获得了一些答案,因为我没有正视——“存在的实质”。

我经常把自己的心理变化,当成有趣的心理研究,就像我经常看人体骨骼及脏腑构造一样。因为我是“人”,我想更多的了解“人”这个物种。过去的我,过多的关注“内心的空虚”即“存在的虚空”,而未来我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存在的实质”——“内心的责任”,我想。

譬如:创造一件作品或做一件实事;体验某件事或遇见某个人;观察一下自己对于不可避免的痛苦时的态度。继而从生命的短暂性中获得采取负责任行为的动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存在的虚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