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孟浩然

第三课 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诗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后游长安,应进士不第。晚年曾为荆州从事,一生不得意,寄情山水,游历了东南各地,写了许多山水诗,因与王维齐名,称为“王孟”。

诗人故事

终生不仕

唐代开元年间,孟浩然与另一位大诗人王维很要好。这时,王维正在都城待诏。一天,他招孟浩然来谈风雅吟咏。忽然遇上唐玄宗来王维居住处,孟浩然惊吓得藏匿于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有朋友在这儿,便奏报给了玄宗。

玄宗不但没有生气,还高兴地说:“我平时已听说过这个人。”

因此召见孟浩然。玄宗问他:“你带得诗来吗?”

孟浩然答道:“我偶然来,未能带上。”

玄宗说:“那你就献诗一首。”

孟浩然拜谢后,便作诗:

北阙休上书,南才归蔽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就是玄宗开元十六年(728)诗人到长安应试,没有考中,心情很低落时作下的一首诗《岁暮归南山》。我们都看得出来,在诗中他发泄了一种怀才不遇的怨愤之情。这首诗意思是说:

自己不再希望能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又回到南山中我那破旧的草庐里了。因为自己缺少才干,所以被明主遗弃;最近身体多病,连朋友也不常来往了。时光流逝,头上的白发也增加了。岁月就这样无情地流淌着,新的一年又要来到了。很多的愁绪困扰着,使得自己彻夜不能安睡。

玄宗听完后叹息说:“我未曾弃置人才,只是你个人不来求上进,却为何有这样的诗作!”因此教人放他回南山。孟浩然便从此一生不能仕进。

孟浩然和李白的友谊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大诗人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

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

“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

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 ,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诗作精读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注释】

  • 春晓:春天的清晨。晓,指天刚亮的时候。
  • 不觉:不知不觉,没有察觉到。
  • 闻啼鸟:听到小鸟的鸣叫声;闻,听到;啼,鸣叫。
  • 夜来:夜里。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注释】

  • 泊:停船靠岸。
  • 烟渚:烟渚,指烟雾迷漫的小沙洲。渚,江中的小沙洲。
  • 旷:空阔远大。
  •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妙笔生花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写了春天早晨的景象;而“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写出了建德江边的夜景。请写一段文字,描写一下你所熟悉的晨景或夜景。

披沙拣金

字词
  • 隐居
  • 藏匿
  • 隐瞒
  • 怨愤
  • 流逝
  • 彻夜
  • 流淌
  • 仰慕
  • 游览
  • 赋诗
  • 款待
  • 伫立
  • 碧空
  • 怀才不遇
  • 才华横溢
  • 回味无穷
  • 油然而生
文学常识

什么是山水诗?
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辅助内容,但是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由谢灵运开创,脱胎于玄言诗。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三课 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