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无任何剧透,请放心阅读。
写在前面
高一时,我会为了诺兰的「星际穿越」,从柳州到南宁,只为人生中第一次IMAX。
高三毕业时,我会为了诺兰的「敦刻尔克」,从贺州到广州,只为人生中的第一次首映。
现在,我会为了它,跨越半个上海,只为人生中第一次杜比影院。
杜比影院?
结论先说在前面,
4K + HDR 应该是比3D更为激进,更为重要的一种制作手段。
而杜比影院所使用的杜比视界(Dolby Vision)以及杜比全景声(Dolby Atoms)技术,
在目前,代表着电影制作的完美形态。
杜比视界?
以前,3D所带来的亮度、对比度、色彩失真等问题,
使得我一度不愿走进影院,戴上3D眼镜。
而这些问题,在4K+HDR 上都能一并解决掉。
HDR的亮度是普通电影的几百倍,达到惊人的4000尼特。
我曾经思考过,
为何现实中的太阳,如此刺眼,而电视中的太阳却不刺眼呢。
直到我看了HDR的纪录片「地球脉动」,在多处场景情不自禁地抬起头挡住眼睛,以遮挡阳光后,
我才明白,究竟为何太阳不够刺眼了。
至于色彩,HDR技术能够保证色彩的完美还原,
以至于,呈现在眼前的是真正的大千世界。
第一次,我觉得内容(电影,电视剧)能摆脱载体(电视机,银幕)的限制,
载体真正地成为了我通往电影世界的窗户,单纯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所以我认为,一部好的HDR电影加上好的设备,能呈现出更完美的立体效果,还不会牺牲亮度以及色彩。
杜比全景声
简单来说,普通的音箱、耳机都是立体声,很难产生立体感,或者说叫临场感。
而对于电影,临场感却十分重要,
所以,普通影院,往往都有环绕音箱(7.1,即7+1个)来构成声场,以塑造临场感。
而杜比实验室研发出的杜比全景声技术,支持24.1.10(即24+1+10个音箱)。
结果就是,当有一架飞机从你的头上飞过去,
搭配杜比全景声技术,天花板就真的会有飞机呼啸而过,而普通影院就难以表现。
它是?
说到这里,你也许也能理解,为何我会跨越半个上海,只为作一场不愿醒来的梦了。
而这场梦的名字,叫做「头号玩家」(Ready Player One)。
理性
先放结论,「头号玩家」的确能担当起,2018年最佳视觉效果的称号,
但是「阿凡达」之后最佳?
对不起,还真不行。
说实话,在刷爆朋友圈,豆瓣9.2,宅男集体的狂欢……种种迹象下,
观影前,我的确抱着极大的期望。
说我有没有被画面震撼到,有,但不至于惊叹。
说我有没有被音效吓到,有,甚至能竞争明年奥斯卡音效提名,
但是很棒了吗?没有。
即便如此,说「头号玩家」能担当起2018年最佳视觉效果的称号,仍旧不过分。
感性
也许是我生不逢时,或者孤陋寡闻,里面出现的大多数彩蛋,都不曾在我的童年出现过。
所以相对于满世界都在找彩蛋的行为,我把重点放在了剧情文本上。
依旧如同流水线制作的产品,各种主线、支线,动作戏、感情戏,正、反派的处理,十分得当,
能在讲好一个故事的同时,插入许多彩蛋,几乎没有让人值得挑剔的地方,
工整吗?十分工整。
想想是72岁高龄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拍出来的,也十分合理。
可能是看的美剧多了,止不住以美剧思维去打量电影,但我依旧认为,本片的剧本,还是过于工整。
Sorry,BUT!
写到最后,我终于发现了问题了。
问题其实不是出在「头号玩家」上,问题其实是出在我身上。
我已经,专注于技术太深了,
以至于我居然不能揭开眼前的面纱,居然忘记,技术本质上是为了内容服务的。
就像我自从入了设计的门槛后,再翻杂志,已经无法法专注于内容本身了。
我会很自然地观察去排版,字体,色彩,最后才到内容。
是的,最后才能回到内容身上。
想起小时候的我,坐在老旧的电视前,看CCTV-6播出的「小鬼当家」,会笑个不停,
而当我用最新的设备,再次欣赏它的时候,却发现,我再也无法,笑得过十年前的那个小男孩了。
所以,看完「头号玩家」,我不禁思考这个问题,
我是不是太执念于技术,从而忘记了电影本身给人带来的感动?
最后,谢谢你观赏我的文章。
参考文章
- 「宅客特稿」4K元年正式到来,这可能是最详尽的4K攻略
https://www.zhaiiker.com/topics/491.html - 最能媲美《阿凡达》的幻想巨制出现了,它就是《头号玩家》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NzA1ODQzNA==&mid=2659228934&idx=1&sn=8f3ab125d8f2148d4230120bd03c9a0e&chksm=8423e5ebb3546cfd41ad7bbbe2d34525a187ed8b0ca40e84977e9b1643e9cddd4fbfc7d08389&mpshare=1&scene=23&srcid=0331Y7W3yw6g323CvCxYbuAc#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