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路萌芽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 位于华夏腹地的中原,自古以来就与中亚、西亚和地中海沿岸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麦、马车、冶铜术、玻璃器等的东传,粟和黍、丝绸、瓷器等的西渐,沟通中西交易与文化交流的玉石之路,成为汉以后丝绸之路的萌芽与先导。
中国马车的来源:大约在5000多年前,在中亚高加索包括西亚一带,已经出现了四轮车。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迄今最早的东亚地区用车证据——车折痕,以及在中亚至中原一线岩画中有关马车的刻画,表明了中原的马车可能是由中亚传入。殷墟发现较多贵族墓随葬的马车,说明马车在商代变得成熟且普遍起来,而中国马车使用轭靷法,有别于西方的胸系法,是一种更为合理的改进。
秦始皇陵2号铜车所见的轭靷式系驾法
冶铜术出现在西亚的时间不晚于距今7000年,而中原地区最早出现的铜制品是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冶铜术由西方传入中国,并在中原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陶范铸造,大量用于铜礼器的制作,进而形成了一个辉煌的青铜时代,将冶铜术的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陶范铸造
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玉质精美,多为透闪石软玉,不少选用和田籽玉,有些青玉中还带有玉皮和“石根子”,这说明至少在公元前13世纪,中国就已经开始和西域乃至更远的地区进行商贸往来。
妇好墓出土的玉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彩陶的地区之一。中原地区的彩陶文化可溯至距今七千年前,前后延续了二千余年。中原彩陶由东向西迁移,在新疆西部与中亚一带与西方文化碰撞。源于西亚的彩陶,产生时间与我国黄河流域大致相当,其影响到达埃及、爱琴海、印度、中亚地区。两大彩陶发源地各自影响了广阔的区域,并在双方影响所及的边缘地带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相互借鉴。
马家窑文化处于距今约5000——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彩陶受到仰韶文化彩陶的强势影响,以彩陶器皿为代表,器型丰富多样,图案绚丽多彩、富于变化,是史前彩陶艺术的一个顶峰。主要分布于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是中原与西亚彩陶交流互鉴重要见证。
马家窑彩陶
马家窑彩陶
蜻蜓眼玻璃珠,因其外形似蜻蜓的眼睛而得名。本来是埃及人的一大发明,后为腓尼基人和波斯人掌握。据研究,中国出土的战国时期西方蜻蜓眼琉璃珠,基本上为腓尼基和伊朗吉兰两地的产品。可知,中国最早的蜻蜓眼玻璃珠都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来的西亚制品。
西方玻璃传入西域较早,约相当于中原西周或春秋时期。新疆拜城和塔城发现一批西方工艺传统的玻璃珠,皆属于西方钠钙玻璃。很有意思的是,这批玻璃珠虽然技术上采用的是中亚或西亚的传统技术,但原料很可能采自当地。西方玻璃传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则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以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以及河南辉县琉璃阁所出吴王夫差剑和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随葬的越王勾践两剑剑格上镶嵌的硅酸盐玻璃块为实物代表。这些西方玻璃在当时都出自王公贵族墓,表明其珍贵与稀有,当时甚至有用釉陶珠来制作的蜻蜓眼玻璃珠的仿制品。
战国蜻蜓眼玻璃珠
(二)丝路开启 两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诸国,开辟了中西交流的通道。通过使者或商人,将中国的丝绸、漆器和铁器带至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东岸地区,将西域的骏马、狮子、鸵鸟和胡桃、苜蓿、葡萄和石榴等带到中原。印度佛教也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原内地,极大地推动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东汉时期的班超从洛阳出发,在西域经营30年,奠定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基础。
绿釉胡人陶坐俑 汉
三角纹彩绘带盖陶壶 西汉
佉卢文井栏残石 上世纪30年代初北京大学马衡先生发现于洛阳。佉卢文是古代贵霜官方文字之一,此井栏残石上科佉卢文,记载东汉末年大月氏僧侣在洛阳的佛事活动,是贵霜大月氏人流寓洛阳的重要文物见证,也是目前所知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实物证据。
(三)四方通衢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魏晋南北朝时期,丝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较两汉进一步扩大。印度佛教先经丝路传入中原内地,由宫廷和上层社会逐渐传布民间,形成空前狂热的佛教崇拜之风。随着北魏鲜卑皇室南迁洛阳,草原丝绸之路延至中原,洛阳成为草原丝绸之路的南方起点。从此中原与北方草原的交流更加频繁。之后草原丝绸之路又与“万里茶道”相连,形成一条贯通南北的商贸大通道。不论是东晋十六国,还是南北朝,都不断有东往西去的使者或商人旅行在丝绸之路上。
黄釉乐舞纹扁壶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
昆仑奴俑 北魏
晋武帝三临辟雍碑 该碑刻于西晋咸宁四年(275年),原碑保存在河南偃师市西南太学故址。碑文记载晋武帝三临辟雍和皇太子来此巡察的事实。碑阴分别刻有太常、散骑等行政学官和博士、助教、主事、司成、礼生、弟子、门人、教授等的郡籍姓名,其中有4个西域籍学生,即朱乔尚建、王迈世光、隗
(四)八方来朝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隋唐时期,洛阳作为大唐帝国的东都,一跃成为国际大都市,各国商旅相望于道,丝路臻于鼎盛。大运河的开通,成为中原地区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水道,洛阳也成为连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从东都洛阳出发向东,可通朝鲜、日本以及南洋诸国和西亚地区。此时的洛阳“八方来朝”,在“丝绸之路”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昭武九姓,是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从中亚粟特特区来到中原的粟特人或其后裔10多个小国的泛称,其王均以昭武为姓。以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国为代表的昭武九姓,处在古丝绸之路上,世代善于经商,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祆教、摩尼教、中亚音乐、舞蹈、历法之传入中原,中国丝绸、造纸技术传到西方,昭武九姓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安菩夫妇合葬墓位于洛阳龙门东山,墓主人安菩祖籍中亚安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成年时随其父归唐,后被封为五品京官和定远将军,生前定居于东都洛阳崇善坊。安菩墓中出土有东罗马金币、三彩载丝骆驼,三彩胡人俑、三彩马、三彩骆驼等,许多俑具有胡人特征,直接反映当时洛阳和丝绸之路贸易十分繁荣。
安菩墓志 唐景龙三年(公元709年)
安菩墓出土的三彩载丝骆驼
撒马尔罕位于乌慈别克斯坦境内,为康国旧地,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古城的东门叫中华门,朝着东方中国的方向。几千年前,这座城门迎接着络绎不绝的丝路驼队,以及长途跋涉而来的中国使团和商队。在古城内的宫廷遗址上,学者们发现了一批彩色壁画,一位盛装的大唐使者,头戴官帽,腰佩长刀、手中托着丝绸,一如中国的《职贡图》。
撒马尔罕古城中华门里关于中国的壁画(左侧为唐朝使者)
定鼎门遗址位于隋唐洛阳城遗址南区,遗址外侧保留大量人的脚印、骆驼蹄印和车辙印迹。这些痕迹再现了1000多年前定鼎门外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热闹场景,其中骆驼蹄印的发现表明,隋唐洛阳城与西域之间存在频繁的商贸和文化交流。
定鼎门遗址
(五)丝路展延 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1911年):唐代之后,西北地区地方割据严重,陆上丝绸之路渐衰,但仍作为中原和西域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的通道,维系着各民族关系。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盛,位于大运河的宋朝都城开封代替洛阳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目的地和出发地,中原地区的丝绸和瓷器通过水路运销世界各地,遂开丝路在商业、艺术和知识上沟通东西方的新纪元。
巩义宋陵石刻客使像,亦曰选宝官,是使节,大使、番吏、外国人等,也有割居西部边疆的小数民族的代表等。在宋陵中,他们列在神道两侧,位居文臣、武将之后为第三位。
青花梵文碗 明万历
明清时期,中原的对外贸易更加繁荣,“万里茶道”纵贯南北,是中俄间一条重要的商道。河南境内保存的众多会馆商号,见证了明清时期南北商道的昌盛与繁荣。洛阳作为贯穿东西南北两条商业大通道的轴心城市,便利的水陆交通,成就了洛阳四方通衢,汇聚天下的都市地位。
洛阳潞泽会馆
社旗山陕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