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若不系之舟》—返璞求真的故事

傅真和丈夫一起经历了一场gap year,从印度、缅甸、泰国到西藏,每一个地方都呆上好几个月去融入当地,感受当地人的氛围和生活,也去观察发生在周边,同一个世界里不同角落里人们不一样的生活故事。

有被感动,有被恶心到又重新完整看待一个地方,有自我为是地判断中发现自己的渺小思维,有被他人平常的生活理念救赎中。

在行走过程中,她曾怀疑过旅途是否值得,曾质疑过这么做的意义,但更多的是,在最后,她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文字记录了一个真实旅途中,不一样烟火灿烂的平凡人们。

他们或许生活在最底层,却有着最灿烂的笑容和包容,如印度人民的淳朴;他们有自己的信仰,从不在乎等级的界断;他们有自己认为值得的生活,从不在意其他人的看法,如天使在人间;他们欢呼,他们生活,他们为我们展示在那个遥远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心灵。


傅真的这本书不同于市场上的游记书,写写旅游过程介绍旅游景点,她用自己柔软的文字娓娓道来,却饱含最坚实的生命力量。一字一词有她对这一段旅程的彻底思考,使得每一个字读起来都那么有味道。

印象最深刻的是《天使在人间》。在临终所中,我们看到了无私奉献的人们,他们当中,有常驻的异国他乡人,有从世界各地来旅游的义工,有拥有善爱的修女。他们,做着共同的一件事—照顾临终人士,不辞辛苦放下身段,只为即将离开世界的人儿保留一些尊严,探索生命意义和对生命过往做一些弥补。

在这个服务群体中,我们看到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因为一个共同“善”的信念,链接在一起。在这里,义工们也同样感受着离别的寂静和寂寞,或触动起自己心底那根对于亲人的弦,柔软而落泪; 或看着离去无能为力,只好默默把它印刻在脑海里,当下一站再次启程的时候,它能够留存在记忆中,轻轻地敲着。在这里,也曾有过在别处拼搏,回归此处静谧生活的义工。


图片发自App

对于我们来说,生活是不断努力赚钱,终有一天有机会能够逃离到其他地方去。对他们来说,生活是一直在路上,选择一个地方作为回归,不问生命意义,只问生活信念。


比较有意思的一篇是《印度婚礼》。以前总在电视上看到印度人欢庆地跳舞气氛,在书上看到同等的描述,那种感觉特么奇妙。婚礼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一场家族欢庆的喜事,见证着庄重也同时见证着阶级分明。

印度礼服纱丽的描写特别赞,对于没有穿过纱丽的女子,只见到电视上飘仙的美,到真正体验的时候才会觉得神奇——美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又是一场不一般的见证。在书中,我们知道,即使印度的环境不怎么样,在脏乱街区中,我们甚至都能看到穿着纱丽洗衣服的女子。那代表了一种文化,就正如,婚礼上,爸爸要把蜂蜜和大米双手托着由女儿传递给丈夫,表示婚姻的物质保障和甜蜜。

印度人的性格很好,不管什么都乐呵呵。他们的心更加宁静,作者相信那是佛教根源地的熏陶。每个人都在宁静地生活中,不管社会多浮躁,他们的心灵始终保持同步的安宁。所以,在一个地方,你想象脏乱的环境中,每个人应该是愁眉苦脸无法忍受的情景完全被一种自如给替代。环境对他们来说,不再那么重要,而是心中一直能够保持那一个频率,活着。


禅修。许多人想去印度寻找心里的安宁,在我看过【eat,pray and love】和这本书后,我大概明白为什么印度成为一个宁静地地方。

首先,它浓郁的佛教滋养非常明显,这点从当地人自如的生活状态便体现出。二来,它是禅修之地的发展。电影女主角和作者分别在印度学习冥想和禅修。两者应该意义上是有些相似点,冥想通过放空达到内心平和;禅修通过专注身体反应来追求淡然。作者在描写禅修过程中。我们作为一个高科技时代的自然人,在快节奏的生活节拍下,开始只专注呼吸,一吸一呼的频率,这种体验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无法接受,浪费时间,不切实际。

可是当3天过后,被迫成为习惯的时候,体验者开始感受到内心不再依附外界的附加条件,能够去适应环境,调节身体。当我们开始专注于身体的语言,一切外在病痛又逐渐消失。而是否当我们专注于内心的时候,我们便不再轻易受外界的指使。
我想,这大概就是禅修的最高境界吧。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内心几近喜悦和平和,跟着作者的节奏去制造一个描述的画面,想象身在其中。我开始也有向往,终有一个机会,能够在一个地方好好呆上一些时日,不再是走马观花地看些景点,而是真正意义地去融入、体验当地生活。

而终有一次,一定要找个机会学一学心灵的禅修和冥想,那据说是一个人类可以达到的奇妙境界。而对于我这个自认为心态还不错,心思又特别好奇的人,这样的向往和计划应该算得上可实现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泛若不系之舟》—返璞求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