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读书人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得到一本好书!

啥是好书,这一两句话还真说不清。

二战时期,英国有一个10岁的男孩死于德军空袭,孩子的母亲为孩子写了一段墓志铭:“全世界的黑暗,都挡不住一根蜡烛的光明。”据说,这句话经当时一位英国作家的传播后,深深地鼓舞了英国人的斗志。

故事说出了好书的一些感觉,它可以使人温暖,使人内心变得强大。可是,如果把好书的定义仅仅局限于此,那就未免浅了。

几年前,偶读《周易·系辞》。《系辞·下》的第八章中有这样一句,“无有师保,如临父母。”

这句话大致是讲,读懂了《周易》这部书,虽然没有老师在身边,却好像父母就在自己的面前,这部书可以如同老师、父母那样帮助你解决人生的疑惑。言外之意,后人们,要好好读这本书,很有重要意义的!

当时对这句话不以为然,觉得不就是一部书而已嘛。

不知不觉,几年就这样过去了,期间发生了种种,最重大的事情是家父不幸病逝。

又有那么一天,偶然听了傅佩荣老师(国学专家)关于周易的一段课。他讲到,人到了一定年纪(如四、五十岁)以后,往往既没有老师也没有保护者,这时遇到重大的疑难该怎么办?(周易)使人好像面对自己的父母,可以得到用心良苦的建议。(周易)是我们智慧上的父母。

这一次,我听明白了。算是顿悟吧!

都市剧《最佳前男友》有这样一段台词:人长大会有三次,第一次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在发现自己再怎么努力终究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第三次是发现自己无能为力但还是要去争取的时候。

您瞧,是不是这个理儿:只有成长的阶段到了,人的悟性才能上得去。

原来,不是古人说得不对,而是越深的道理,越需要更多的经历和阅历才能领悟。

“古人诚,不欺我。”

对读书人而言,找到一本好书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再进一步说,也许,无论是读者,还是作者,都在寻觅着,都在等待着。

作家村上春树写过一篇关于写作的文章,他认为,“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繁或简、或喜或悲的故事里,体验着独一无二的人生。”“小说家的职责,就是把这些故事写下来,供读者品读。当读者读我的小说时,会感同身受,这就是读者自身的经历和我笔下的故事产生了共鸣。”

村上春树在文章中写到:对我来说,最高兴的,莫过于读者说:“为什么村上能这么或轻易知道我在想什么呢?”

莱布尼兹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的确,每个生命的个体都是独特的。但我隐隐觉得,世界上一定有一些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是相同的。就拿莱布尼兹来说,他和牛顿就是分别在自己的国度里独自研究和完成了微积分的创立工作,这应该不是历史的巧合,应该是思想发展的必然。

于是乎,在别人写的一本书中发现“自己”,足以证明您是一个有想法的读书人,而且在这个世界上至少有一个人同你的想法是一样的,这事儿想想就有些小激动呀!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