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8

        第一节 瑜伽的起源及发展

瑜伽起源

瑜伽起源于印度北部的喜马拉雅山麓地带,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探寻“梵我合一”的道理与方法。瑜伽由一个原始的哲学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修行的法门,其中的静坐、冥想、苦行及模仿动物姿势,是古印度修行者主要的修行方式。

瑜伽定义

瑜伽一词是从印度梵语“yug”或“yuj”而来,其含意为“联结”、“合一”或“相印”。即平衡、控制。

瑜伽是关于生命、宇宙探索的一门学科,旨在了解事物的运行法则。

瑜伽发展

由公元前1500年《吠陀经》笼统的记载下来,到了《奥义书》明确的记载瑜伽,到《薄伽梵歌》出现,完成了瑜伽行法与吠檀多哲学的合一,使瑜伽这一民间的灵修实践变为正统,由强调行法到行为、信仰、知识三者并行不悖。

关于瑜伽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吠陀经》的印度经文中,到了《奥义书》明确的记载了瑜伽,再到《薄伽梵歌》的出现,完成了瑜伽行法与吠檀多哲学的合一,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印度的大圣哲瑜伽之祖帕坦伽利(英文:Patanjali,印度语)创作了《瑜伽经》,印度瑜伽在其基础上才真正成形,瑜伽行法被正式订为完整的八支体系。

《薄伽梵歌》

距今大约五千年前,主奎师那向他的朋友及奉献者阿诸纳讲述了《薄伽梵歌》,他们的谈话发生在一触即发的战争前,主要讲各种与神性的沟通方式,其内容包括王瑜伽、奉爱瑜伽、业瑜伽、智瑜伽。

王瑜伽是机械式的观想修炼方法,它能控制心意、感官并使其专注于超灵。这一修习的顶峰是达到三摩地境界,全然直觉至尊主。

奉爱瑜伽为主奎师那做纯粹奉爱服务,包括聆听、唱诵、忆念、服务、崇拜、祷告、服从、保持友谊、奉献一切,是臻达灵性存在的最高目标——对奎师那纯粹之爱的最高深、最简捷的途径。

业瑜伽,物质世界里,人人都要从事某种活动。活动能使人束缚于物质世界,也能使人从中解脱出来。心底无私地为至尊主的喜悦而从事活动,便可从业报中解脱出来,获得有关自我和至尊主的超然知识。

智慧瑜伽是通过对超越二元对立的灵知的修习,或者确切地说,通过修习分辨真假或真幻的智慧来认识神我的道路。

《瑜伽经》

瑜伽经1.2条经文指出了瑜伽的目标:

梵文

瑜伽是止息一切意识的扭曲

意识的扭曲指一切的情绪,所有的烦恼:懒惰、抑郁、愤怒、焦躁、贪婪、傲慢、无知等

由于对事物本质错误的判断和认知,会让我们产生情绪,有了情绪又影响对事物本质的判断,所以意识中最大的一种扭曲是无明,无明是没有智慧,不懂得万物来源的运作,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无明——自性念——喜——厌——执着——无明

无明认为有一个恒常的“我”存在,产生分别心,认为万物都有其自性,产生自性念,有喜厌的情绪,对喜欢的舒适的产生执着,越深的执着越加深无明,加深痛苦的链条。那如何斩断链条减轻痛苦?

对于开悟者直接从无明斩断,对于普通人从自性念斩断,即逐渐地改变思维方式。

瑜伽经中讲述的具体的方法是瑜伽八支

YAMA 持戒 针对其他外在的人生最高准则

NIYAMA 精进 针对自己的身体自己存在的空间精进的要求

ASANA 体式 针对自身的练习

PRANAYAMA 呼吸控制法 指呼吸

PRATYAHARA 制感 收回感官

DHARANA 专注 安注

DHYANA 入定 知道,获得智慧

SAMADHI 三摩地 意识的安放

持戒:

不伤害 包括身语意对自己对他人的伤害

诚实 主要是没有想要欺骗的念头

不偷盗 对不属于自己资源的占用

尊重自他伴侣关系 健康的伴侣关系

不贪 不过多的想要拥有

精进:

洁净 身体的洁静和意识的洁静

知足 对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感到喜悦

自律  自我约束

自学 按经典去学

寻求上师的加持 寻求灵性的成长进步

哈他瑜伽

起源

起源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