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董卓动了谁的奶酪?(二)
三、始料未及,董卓搅局
指导东汉政权统治阶级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崇尚“君臣纲纪”的儒家道德思想。小皇帝的戏份可以少,台词可以没有,但角色却不可或缺。
黑灯瞎火中,满朝文武带人四下寻找。原来,八月二十七日晚,皇宫的北宫被攻破之前,大宦官张让等人裹挟着少帝刘辩、陈留王刘协,连传国玉玺都来不及携带,溜出了北宫的后门。趁正对北宫后门的洛阳北城门还未关闭之时,逃出洛阳内城,奔往城北的邙山。三天的时间里,傻逼袁绍怎么就没想到关闭城门?有尾追的大臣在黄河边发现少帝一行人行踪,走投无路的张让等宦官绝望得投河自尽。
荒野里,少帝、陈留王只得跟随萤火虫的微光,艰难的寻找回城的道路。一路上不断又有大臣寻至而来,这时已经到了下半夜了。君臣相见,悲喜交加,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换好马给少帝、陈留王骑坐,众文武官员簇拥着小皇帝南行回京。忽听前方一阵人喧马鸣,旌旗蔽日,尘土遮天,一彪人马旋风而至,拦住了去路。
文武百官大惊失色,少帝更是吓得哭泣。只见对面军阵中,闪出一匹黑马!“来者何人?”“我乃并州牧董卓是也!”哈哈,龙套演员董卓终于闪亮登场来抢戏了!
董卓是何方妖怪?会令众人如此惊恐呢?让我们先来看看董卓的来历吧。董卓出生于132年(汉顺帝永建七年),家乡在位于西北边陲的凉州陇西郡临洮县(今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父亲曾做过豫州颍川郡轮氏县尉(县公安局局长),是个武官家庭。少年时,董卓就很行侠仗义,经常游历于边疆羌人聚居区,交了很多羌族朋友。
董卓对朋友豪爽大方,有一次几个羌族朋友来董卓家玩耍,董卓宁可杀了唯一的耕牛,也要招待好羌族朋友。羌人很感动,于是董卓在江湖上名望鹊起。在征战频繁、民风尚武的边疆少数民族混居区长大的董卓,武艺高强,膂力过人,马上骑射,左右开弓。由于董卓在地方和羌人中的威望,凉州刺史征辟他做了手下部将,专门去打击盗马贼和流寇,后来又去征讨过流窜骚扰的匈奴强盗,战功赫赫。
因其质朴忠诚、骁勇善战,东汉王朝历来都有一个传统,就是从地处西北、横跨凉州并州的六个郡(汉阳郡、陇西郡、安定郡、北地郡、上郡、西河郡)的良家子弟中挑选优异者,充实皇宫羽林军、期门军(都属于皇宫禁军、内卫部队)。所谓良家子弟,就是指有正当职业者、而非从医、从商、巫师、手工业者的子弟,无犯罪及不良记录者。
董卓大约三十岁时,被凉州刺史推荐,征召到京城,加入了羽林军。后来又被当时的司徒大人袁隗看中,征辟到司徒府做了幕僚。由于历任朝廷边疆大吏残酷盘剥、民族歧视,一百多年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暴乱不断。董卓离开京城,随朝廷征伐大员奔赴西北凉州平乱。这一去就是二十多年,身经百战,浴血冲杀,屡立战功。
董卓的不平凡之处在于,他了解少数民族的特点、习性,善用羌人治羌,以胡制胡,手下一支号称“湟中义从”的战斗力极强的羌、胡志愿军更是名震天下、无人敢敌。汉魏时称 胡、羌 等少数民族归附朝廷为“义从”。取归义从命之意。
董卓不仅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更是会仗义疏财、笼络人心。他经常将朝廷封赏、奖励他的财物全部分发给手下将士,他留下的那句“为者则己,有者则士。”(意思为:表彰的是我,功劳却是大伙的,得到的封赏理应和将士们一起分享)名言,穿过时光的隧道流传至今,仍不失为金声玉振之响。董卓这种不吃独食、先人后己的谦让精神,不仅秒杀了当时的很多满嘴仁义道德、实则索取无度的官僚、权贵的伪君子丑恶形象,而且也值得今天社会中的很多人学习。“湟中义从”的将士们眼中只认董卓,不认皇帝。
近三十年的戎马生涯,董卓从一名朝廷的基层军官,为朝廷浴血奋战,出生入死,一步步成长为高级将领。公元189年初,董卓已经是凉州军界的领袖人物,统领东汉朝廷在凉州的所有军事力量,羽翼丰满。
汉灵帝下诏提拔董卓当大官,到京城就任九卿之一的少府职位,实则是想解除他的兵权。董卓虽然一介武夫,文化程度不高,但在军界职场浸淫多年,也不是没有一点政治头脑的。对朝廷的真实意图当然看得明白,于是上奏,婉言回禀皇上:“臣奉诏启程赴任,无奈跟随多年的湟中义从将士们报告说军饷没有发放,粮食也断顿了,妻儿老少饥寒交迫。纷纷拉着我的车不让走。这帮羌胡野蛮人心肠坏得很,像狗一样,我不能压制他们,只能顺毛摸哄着他们。现在我还暂时走不了,怕他们闹事,必须留下来安抚他们。有什么进一步的新情况再禀报。”这事就给拖延下来了。
过了不多久,卧病在床的汉灵帝又下诏任命董卓为并州牧,掌管并州军政大权,逼着董卓即刻上路。董卓又上书说:“我既没有深沉的谋略,又没有什么壮举,天子错爱于我,让我掌控兵权十年。大小士卒与我长久朝夕与共,都眷恋我的养育之恩,愿意为我拼死效力。我恳求朝廷允许我带着他们去镇守并州,为朝廷效力。”于是他带领西凉旧部移师并州,半道上滞留在洛阳西北五百里的河东郡不走了,静观时局变迁。
正在观望期间,董卓接到了何进大将军的勤王号令。于是董卓亲率三千精锐“湟中义从”恺甲骑兵,南下弘农郡,取道渑池,进军洛阳西郊。董卓遥望洛阳城,城里火光冲天,心知不妙,引兵急进。半夜时分,董卓军队到达西门下,听说少帝逃往城北邙山,大队骑兵便又赶往城北奉迎接驾。
迎面遇到众公卿大臣簇拥着少帝、陈留王而来。有大臣断喝:“皇帝在此!大胆董卓还不退兵避让?”董卓怒斥:“各位公卿大人身为朝廷重臣,就是你们的无能导致天子流落荒野,国家动荡。你们有何脸面在此喝三吆四?我昼夜疾行三百里赶来就是为皇帝保驾的,凭什么退兵?”众公卿无言以对。
董卓翻身下马,迎上前去,问候少帝,打探情况。惊恐万状的少帝刘辩语无伦次,言不达意,神情崩溃。董卓又转向旁边的陈留王刘协,询问祸乱由起。9岁的刘协从容不迫,对答如流,事无巨细,无所遗失。董卓大喜,暗自钦佩小刘协的镇定自若、聪颖威仪,有贤主风范。由于刘协是董太后抚养长大,所以又被称为“董侯”。董卓自认为是董太后同姓家门,爱屋及乌,心中自然也就对刘协多了一份亲近感。浩浩荡荡的西凉铁骑护送君臣一行人回到洛阳城。
京城一片混乱,人心浮动。对于不速之客的董卓,袁绍可能就没做什么预案,一时显得迟疑。有人建议:趁董卓立足未稳、人乏马疲之际,迅速除掉董卓,消除隐患。袁绍患得患失,终未下手。他也许还在幻想能仗着旧主的余威控制住董卓。
东汉王朝的军队序列中,由于军马产地出自于凉州和并州,所以骑兵部队也主要来源于凉州和并州,其它各州以步兵为主。中原地区的步兵是无法抗衡西凉的骑兵的。董卓带来的湟中义从骑兵,给京城带来的威慑力极大。董卓虽然没文化,但绝不是个政治低能儿。悍然闯进别人的主场,那肯定会是危机四伏,暗藏杀机。只有拥兵,才能自保。接下来的几件事,就显示出了董卓高超的智慧,使他很快的占据主动,控制了局面。
董卓的大部队还在河东郡驻扎,鞭长莫及,仅凭带来的三千骑兵,略显单薄。董卓让兵士晚上便装溜出城去,白天再旌旗招展、军容整齐、列队入城,连续几天如此,使首都人民觉得凉州大军源源不断开进京城了。这一招为西凉大部队的援军到来,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何进、何苗死后,他们的部队已成乌合之众,正无所依从,董卓及时收编了他们。力量对比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士大夫们也在行动,以朝廷名义调并州刺史丁原带兵进京,担任执金吾(禁军首领)。这时能制衡凉州骑兵的,也只有丁原率领的并州骑兵了。但是,力量的均势很快就被打破了。丁原的义子,被后人誉为“三国第一猛将”的吕布,关键时候禁不住董卓的收买,刺杀了丁原献上投名状,率并州几千人马叛投了董卓。
形势完全明朗,整个京城被董卓掌控已成事实。真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啊!混乱的局面,也很快恢复平静。袁绍很失落!难道士大夫们的美好愿景会化为泡影?硬碰硬,胳膊拧不过大腿。暂且隐忍,看他粗人董卓能玩出什么花来?
下一篇:董卓动了谁的奶酪?(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