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四 九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魂,问态度
……
READ ON
「
马可
逆天行道,不忘初心
」
人 物 介 绍
马可,外科学博士学位,副主任医师,六院东院急诊医学科执行主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
从事临床工作25年。有丰富的骨科、急诊科和ICU多学科的工作经验。2009年赴英国皇家医事学会进行急诊学习交流。参加过SARS救治工作,汶川大地震时,赴都江堰中国红十字中德野战医院进行抗震救灾工作,熟悉群体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流程。于2016年5月开始赴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人民医院精准扶贫工作半年。
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校局级课题1项,国自然第二完成人1项、市局级、校局级2项。擅长进行各种类型的休克与复苏救治工作,熟练掌握各种生命支持技术,包括呼吸道的开放与呼吸支持、心肺脑复苏、严重创伤救治,各系统急慢性功能衰竭的救治,少见的疑难危重病例的诊治,中毒诊治等。对于特殊状况下的应急救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特别善长对严重多发伤、复合伤的救治,组织应对大规模的突发公共事件。
采访笔记
“从急诊科医生的角度,我不想为同行辩解,这里牵涉到流程建设的有问题。我们通常做法是,按照流程程序,病人的随身衣物从急诊到手术室,到ICU,到病房,都有交接,有保管。这不仅有关私人财产,是不应该遗失的,而且,如果一旦牵涉到刑事案件,则更加要重视。”
我们的谈话,从一个月前发生的武汉中南医院急救医生剪坏衣物遭到索赔之事说起。他笑一下说,不过,坊间一面倒的言论,看着还挺有意思,说明大家对医院的急救工作越来越认可,对医院急诊医生也越来越同情了。但:“医院的管理和对患者的救治效率,是以良好制度和流程为基础的。”
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东院急诊科主任马可。
有次聚餐时,有人问,急诊科医生能做什么?他半开玩笑地说:“急诊科医生的手段,是能让你想死都死不成!”。话似乎说的很重,但内里的道理很明,能救命才是真正的医术高明。接着他又说了一句,“其实,我们是在逆天行道,问老天爷要人,用自己的技术和责任心去要人;我们急诊科医生拼命做的,就是跟阎王斗争,延长人的寿命。”
他对逆天行道的理解是: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是天命,医生努力延长着人的生命,是为逆天;但努力挽救别人,又是在行着人道。”
其实,他可以有些小得意,东院开业至今,他和团队抢救过心脏停跳四十分钟以上的病人八例,心肺复苏,硬是将性命夺回。
“我们现在24小时的成人急诊量,多的天数,已经可以达到一天四百余例,纵向变化大,每月的诊量与去年同比增加在20%至25%左右,这个增加率,已经远高于市区的一些医院。”他坦言,最要紧是科室的心气要保持,不忘初心,“六院东院刚刚开业貌似弱小,但医院是申康系统下面的三甲医院,是上海市“5+3+1”工程下建立起来的医院;虽然建院时间短,目前人员还是有些不足。”
从一名最初的骨科医生,成长为东院急诊科医生,他说天下学问相通,责任感,荣誉感形成了医生的价值观。做急诊科一定要记住一条,做事情一定围绕“道义正确”。“外地医院,曾经有一个农民断了肌腱,缝合后农民说没带钱,要不就拆了吧,真有不懂事的年轻医生赌气,把已经缝好的线拆除。借鉴这事,我对科室同事说,大家只管救人,钱的问题不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我们是一家政府兴建的新医院,务必公益优先,老百姓就是父老乡亲。”
他爱打拳击,办公室里有个立式的拳击沙袋,每天下班前,他会换上拳击手套,运动衣,运动鞋,在沙袋上挥动拳头。他戴上一副打沙袋的拳套,出拳凌厉,砰砰作响,把沙袋打得摇摇晃晃。他说,这也是锻炼身体,也是训练自己处变不惊,“急诊病人啥样都有,有些人喝醉了闹出是非,或者自以为很有道理,你怎办,躲吗?”他呵呵笑了。
我知道,常年的如沙场般抢救室的磨砺,他自有一种处惊不变,举重若轻的能力。逢人尊重,言语中对别人带着敬意,事情就多半解决了。“大多数人本性并不恶,何况,真要乱来,三十年的锻炼搁这儿,没有什么可怕的。但有意思的是,这些年来还好,我尊重患者,患者也尊重我,没有闹出拳脚之事。”
其实,他是北方人,有北方汉子的气息,骨子里似有江湖任侠之风,好读《水浒》。他说,一部《水浒》,他佩服鲁达。我说,英雄所见略同。我们论起燕青、石秀、武行者、林教头,面红耳热,到兴头上,共鸣中感觉差点就叫将起来,“小二,打三斤酒,切一盘熟牛肉,等会儿我们还要上山打虎。”
1
命运使然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向往自由、豪放不羁的马可,竟在学医后,成为了一个心性细腻,仔细辨病、治病的医者。然而,学医并不是他当初的选择。
1969年,马可出生在济南,成长在胜利油田。空闲时,常在那宽广的天地间,听着风掠过草的声音。少年时,他常常手捧一本《水浒传》,津津有味地读,在他心里,埋下了英雄梦的种子。一直到考大学时,几乎已注定成为一名教师的他,老天却鬼使神差让他进入了南京医学院就读,也许老天觉着做医生更能圆了他的英雄梦。
1992年本科毕业后,马可顺利进入胜利油田钻井医院骨科,工作2年后被调到中心医院。期望在专业上能有所提高,就又重回学校深造,1997年赴西安医科大学二附院王坤正教授门下以及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胡有谷老师那里攻读骨科硕士。2003年,妻子前往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蔡东联老师那里攻读博士,他则同时前往南京,师从江苏省人民医院徐鑫荣教授攻读外科学博士。2006年博士毕业后,便到华山医院急诊部工作,2010年初到六院急诊科担任急诊科副主任。2012年,六院东院开业,马可赴市六东院担任急诊科执行主任。
当问及从骨科医生转变为急诊科医生的感受时,马可说:“急诊科是一个救命的科室,在这里,要做的就是救人命,能救活一个人,内心就有很大的成就感。”
在急诊科摸爬滚打的二十余年里,马可早已能够举重若轻地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抢救。他说:“对待病人,多关心他几句,多宽慰病人的心,可以减少很多矛盾。”
2
逆天行道
马可笑称,急诊科医生是逆天行道的人,“每天都在和阎王爷掐架,抢救病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是天命,医生努力延长着人的生命,是为逆天;但努力挽救别人,又是在行着人道。”
2012年,六院东院刚开业的第四天,有一个病人从东海老年护理医院转来,病人家属一听说这里是新开的医院,立马对护送的120人员说,这里的医疗技术也不知道行不行,我们还是去市区医院吧。于是,家属火急火燎地带着病人赶往市区,谁知车没跑出多久,病人呼吸心跳停止了,家属手足无措,结果救护车又将病人送回东院。赶到东院时,距离病人心跳停止已经过去了十多分钟。尽管如此,在医生的全力抢救下,病人还是抢救成功了。
“病人信不信任是其次,但做医生的,道义最重要,不管病人怎样病重,怎样的血肉模糊,你都要努力抢救,把人抢救回来才是本事,才是心安。”马可感慨道。
作为一名急诊医生,马可认为不仅道义重要,对临床技术的提高和认知,跟随时代的步伐前进也同样重要。就在前几天,一个病人从树上摘了几个野果吃,吃完就中毒了,被紧急送到东院。野果子带来后,谁也不认识,就在这时,马可不慌不忙,马上利用手机中的APP软件对野果子进行了识别,发现原来是曼陀罗果。明白病人的中毒源后,马上找到了治疗对策。“如今科技这样发达,坐在办公室就能够检索全世界的资料,医生需要学会利用这些资源。这就是与时俱进、不断提高。”马可说。
3
不忘初心
做医生二十余年,马可坦言,要说无怨无悔是假,但求做到不忘初心。
如今,东院已成立5年,急诊救治在创伤、心肺复苏、中毒、老年危重病等领域上尤为凸显。多的日子里成人急诊量已上涨到430多人,每月的诊量与去年同比增加20%至25%,但人员配备却极为紧缺,“仅11个医生,其中还有1名医生正在援滇。之前医院刚开业时,急诊科只有8个医生,24小时轮流转,根本轮换不过来。那时,有时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市区的家。”
让马可印象深刻的是,2014年11月3日,东海大桥发生事故,事故发生后,医院里一下子送来27名病人,有肝脏破裂的,有上肢毁损伤的,有要高位截瘫的——医院里一下子失去了往常的平静。幸好,抢救队伍训练有素,井然有序,业务院长坐镇,马可负责调配急诊科人手,主持伤员抢救。这一仗打得很漂亮,高效的抢救了患者,所有的患者得到了妥善救治,真正做到了忙而不乱。
此后,马可更加注重优化急救流程,他认为,紧急的重大公共事件,都可以利用这种流水线般的流程,帮助抢救,达到有条不紊的场面。于是,急诊科规定每年两次演习,医生和护士们做实战演练,力保在“术前黄金一小时”内为病人吸氧、监护、抽血、开通静脉通路、CT检查等,完成全部急救工作。
除了制度流程,马可还特别注重科室的文化建设。“东院急诊科的文化建设要做好四点,期望大家:第一,在思想上积极上进;第二,无所畏惧,在工作上不怕困难;第三,善于交流,不仅上下级之间要沟通顺畅,平级之间也要多交流,医患要有良好的沟通;第四,善于学习,与时俱进,学会利用信息资源。”
人到中年,身为医院的技术骨干,虽然工作繁忙劳累,琐事缠身,甚至也不乏心烦的时候,但马可自有化解烦恼的方法,在沙袋上挥几下拳头,翻几本枕边书,那些烦忧也就悠悠散去了。
口述实录
唐晔
马主任,目前东院的急诊科主要以什么急救为主?
马可
一是创伤,多发伤;二是中毒;三是老年危重病。
唐晔
术前黄金一小时,是怎样的概念?
马可
从病人发生事故算起,一直到开始动手术,这之间的一小时称为黄金一小时。这一个小时在市区是非常紧张的,因为一旦发生车祸,包括打电话给120,加上救护车到现场,可能都会遇到堵车,所以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进了抢救室后,要帮病人吸氧、心电图、抽血、送血、化验、影像学检查,还包括初步生命体征判断,一些病例下医嘱。我们这里已经优化了流程,护士和医生配合,并联进行。—医生一边询问病人病史,跟120交流时,护士已经开始帮助病人做心脑监护、吸氧、抽血、插静脉针等工作,再给病人做一个快速CT检查,并且在CT优化过程中,我们会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配,尽可能缩短时间。
唐晔
听说东院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很高?
马可
是的。尤其是超长期心肺复苏,我们至今有8例病人心跳停止40分钟以上,最后还是抢救过来了。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病人在野外工作,突然出现呼吸心跳停止,救护车送到医院时,已经过了45分钟,后来经过1小时的抢救,总算出现了自主心律,恢复了自主呼吸。
唐晔
流程优化的难点在哪里呢?
马可
一家新建立的医院,大家从四面八方、五湖四海汇集到这里,带着不同的观念和经验,要整合起来不太容易,但又必须这样做。因为抢救时,迅速程度取决于是否提前有预案和演练。还有一个难点,我们的急诊医生队伍紧缺,有些开始并不是专业急诊医生,到了急诊科工作,要转换思维,进行专业化培训也需要时间。
唐晔
您率队在东院急诊科横刀立马,挽救生命,靠的是什么?
马可
不敢说横刀立马,但我老是开玩笑,我是捋阎王爷胡子的人,我天天和他打架,从他手里抢回人来。做一个好的急诊科医生,最关键的是责任感;其次是荣誉感,再加上良好的医疗技术素质。其中,责任心是基础,来了病人,人家是性命相托,你是义无反顾要为他负责。你有责任时刻去关心病人,比如了解用药情况,有没有副作用等;荣誉感来自工作——抢救失败时,心里会很难受,抢救成功时,会兴高采烈;医疗技术的高低也是源于责任心,有了责任心,自然要不断翻书不断提高自己。做急诊这么多年,偶尔也会遇到我没见过的情况,但因为有救人责任的驱动力,所以会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会利用各种资源对患者进行救治。
唐晔
您觉得,现在的选择正确吗?
马可
不能说无怨无悔,只能说不忘初心。当假期里看到身边的朋友一家人在度假,你一个人独守办公室,要解决很多麻烦事的时候,我也会有些失落。但既然做了这个职业,脑子中的这种责任感早已经固化,几十年的训练下来了,不这样做,就不得安心。病人得救了,你才能安心。
唐晔
您平时都看些什么书呢?
马可
平时读书内容很广,我最喜欢《史记》,还有《三国演义》《水浒传》,我特别向科室人员推荐王立群先生讲的大风歌、史记、宋史等。其中,如《水浒》,18岁读与40岁时读完全不同的感受,40岁读时,才真正觉得这书中内容的好处。我还很喜欢外国作品,比如《静静的顿河》、《马克吐温小说集》等,时读时新,国外的小说,前苏联的和日本的,也都各有风格,还有很多的科幻小说。现在,空闲时,能静静地看部电影是件很棒的事,电影是书的浓缩也是书的升华,比如白看不厌的《黑衣人》、《进化》等。
采访/唐晔 编辑/张静茹
晔问仁医已入驻知乎专栏、今日头条、腾讯媒体开放平台,欢迎前往订阅。
如有相关问题需要提问此医生,
或有感而发,
请在文章最下方评论区留言。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