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网:关于连接西北西安和西南成都之间重要高铁线路“西成高铁”的开通在即,引来了不少圈里圈外相关人士的关注。所谓圈里人,无疑就是生活和工作在西成高铁沿线西安、汉中、广元、绵阳、德阳、成都的朋友,其中尤以西成两市的居民最为受益。而所谓圈外人,即广义上并不生活在川陕两省,但对于西南经济发展较为关注的人。
关于西成高铁的事情,小川之前曾经提及过一次,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那是关于西成高铁开通在即,各大航空公司纷纷关停西安与成都之间的航班,致使两市航班数量急剧减少,机票价格迅速攀升的消息。之前没关注的朋友,可以自己回顾一下,这里不再多说:《西安与成都人民的新烦恼:高铁还没开通,飞机却提前没了》
今天本文小川想带大家一起思考的问题是,伴随着西成高铁的建成通车,之前喊了多年但一直悬而未果的“西三角”,是否值得重新被提上了日程,并且距离实现越来越具备雏形了呢?
首先是关于西三角的概念,中国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学者刘斌夫2004年在写作《中国城市走向》专著时,最先提出“西三角”概念,即以中国西部一个超大城市重庆和两个特大城市西安成都为支撑点,将形成联接大西部南北版块的经济合作区域,将成为中国西部经济重心和中国西部经济高地。2009年刘斌夫在其新著《策划重庆,策划四川——构筑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再次提及西三角经济圈。后来在2009年全国两会上,时任重庆市常务副市长的黄奇帆市长向国家提交西三角经济圈发展提案,关于“西三角”的概念,才开始真正走入了国人的视野。
围绕着“西三角”概念的产生,自然而言逐渐衍生出“西三角经济区”和“西三角经济圈”这样的概念。不同专家学者和民间人士,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分歧主要集中在西三角的范围究竟应该划多大,但相同的是以重庆、成都、西安三城作为三角形三点三极的核心基础,没有太大的变化。
根据相关媒体的信息整理,小川发现几条相较而言,知名度较高的定义方式:
其一是最受多数人认同的三点三极制:“西三角经济圈”包括重庆、陕西西安和四川成都及其周边地区,总面积20-30万平方公里,包含约50座城市。建立以重庆成都经济圈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为核心的西部地区大经济实体。目前经济圈经济总量近1.2万亿,约占西部经济总量的20%。
其二是在三点三极制基础上加入了兰州:“大西三角”的全称是“西部渝川陕陇金三角”,可称为“新西三角”、“西三角”,包括以重庆为中心的重庆成都城市群、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以兰州为中心的西兰银城市群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包含60座城市,GDP总额1.9万亿元,占全国的7%,整个西部的40%。
其三则是进一步向西南加入了昆明:该概念的来源是,2015年6月29日,成都、重庆、西安、昆明等中国西部多个重要城市相关部门会议协商筹划“菱形经济圈”,以实现“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的互联互通,打造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是以上概念中提出最晚的一个。
而相关学者和专家,之所以看好“西三角”概念及其衍生出的“西三角经济圈”形式,主要原因如下:
根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西三角经济圈”的经济总量,是除我国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这三大增长极以外,经济总量最大的一个经济区。这是其一。
其二,“大西三角经济圈”科技实力雄厚,拥有三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十几所国家级科研基地、100余所普通高等院校,在航天航空、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电子通讯、软件设计、光电、生物医药、软件、新材料、环保、机电一体化等领域拥有强大优势。
其三,“大西三角经济圈”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在“大西三角经济圈”,支柱产业主要包括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军工制造、软件产业、石油化工、材料工业、电子信息、航天工业等。这些产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产业上下游关联度极高,带动力强,容易形成庞大的产业链,能够向西部其他地区进行产业辐射,其增长极的作用突出。
其四,“大西三角经济圈”地处我国内陆,纵跨西南西北地区,覆盖整个西部地区,对于维护我国国防安全,缩小区域差别、扩大内需、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和谐富裕的小康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5年6月29日,成都、重庆、西安、昆明等中国西部多个重要城市正筹划“菱形经济圈”,以实现“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的互联互通,打造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那么为什么听上去似乎非常不错的“西三角”概念,自提出至今时间已有十余年,事实上却并未得到上层给予官方的认定,获得实质上的认可呢?小川个人认为,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其一,天然的地理屏障:中国以秦岭和淮河为南北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派生出了一个极有趣的现象:西部地区因秦岭而被极其刚性地分成了西北和西南地区,而东部地区并未因淮河而被分为东北和东南地区,所以淮河南北两岸的经济发展比较平衡,而秦岭南北两麓的经济发展则很不平衡。何故?显然是二者对交通的阻碍作用大不相同。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喊了上千年,至今如今,由于秦岭这一天然屏障,导致陕西与川渝之间的隔阂,仍旧没有得到非常有效的解决。原有的铁路线,通勤时长高达十多小时,而依靠航空、陆路沟通商贸,成本更是明显较高。导致西南与西北之间的隔阂,较之华北与华中甚至华南之间的隔阂,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二,地理造就的文化:俗语讲,隔河不下雨,十里不同风。秦岭南北的关中平原和四川平原,因为地理条件的天然隔阂,造成的还绝不仅仅是交通的隔阂,更是文化的巨大差异。从气候,到语言,到习俗,关中与川渝地区的差异都十分明显。经济是硬实力,文化则是软实力,文化相通的两地,往往即使人为进行阻隔,随着时间推移,人心所向依旧是合二为一。而如果文化基础截然不同的两地,即使不存在天堑阻隔,日久依旧会各自为营,更何况还有秦岭这一天然的地理屏障阻隔。
其三,现实利益的烦恼:合作,就不能只对自己有利,对其他人无利,这样引不起别人的兴趣点,比如汉江工业走廊,湖北就不感兴趣;也不能尽找不如自己的合作,满足于做龙头,而最终因为得不到实际的好处,他们也最终会撤出。正如上海之于长三角,未来的“西三角”势必也要有一个城市作为龙头,方能开启合作之局。“重庆虽然是直辖市,但是和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显然不同,带着那么一大片的贫困地区,就是一个省的概念,本来重庆市可以在三个城市中做一个龙头,但现在看来不容易找到,几个城市似乎都有各自的优势。
如果“西三角”首先带动的是陕南的汉中、四川的达州、重庆的万州这些区域,可能三方的政府兴趣度也不会太大,这些区域本身在原来的经济格局中就是被边缘化的。对于这些地区将来的开发,三方政府的互相扯皮带来的成本会相当高。GDP考核背景下,很难让地方政府在经济合作中不考虑这一因素,因为要和周边地区比较,往往只希望自己好,不希望别人也好。如果三方没有大局观和长远观,那么很可能将此伟大计划沦为勾心斗角的“三国演义”,并以“三个和尚没水吃”而收场。
兴奋过后,我们重新回过头来,清醒看待当下的“西三角”所覆盖地区,就会发现画大饼、绘蓝图的想法谁都可以提,但是之所以久久无法进入实质推进阶段,就在于现实情况远比想象中苦难得多。
一个城市圈之所以能够称之为城市圈,在小川看在必须有几个刚性的客观条件做支撑。也就是说,拥有这些条件未必能够促成都市圈,但是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条件都不具备,那就干脆不要妄谈什么“城市圈”了。
其一、交通便捷:目前阶段,国内挂名城市圈,但真正实现了这一点的,只有长三角与珠三角。其中长三角也并非是某些人意淫的N省超大城市圈,而仅仅集中在苏南浙北,以上海、南京、杭州三城为顶点的三角形范围内,交通真正达到了足够便捷的程度。而珠三角由于先天的地理原因,本身城市分布即较为集中,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三点的三角形内,即城市圈的核心部分。
相比长三角和珠三角,西三角涉及城市和面积更大,但经济水平却明显不如。至今为止,也仅仅是成渝之间铁路还算勉强合格,西成开通在即,而西渝之间呢?显然,连最基本的三角形两两之间的畅通都还没有做到,谈三家合力,为时尚早。尤其是该三角形中,还都是三家的边缘地带,历来都是经济上的夹心层,不受两边待见。如何让三家转变观念,优先发展这些各自的交界城市,同样难度颇大。
其二、文化融合:江浙沪,准确说是苏南浙北地区,虽然行政上分属于上海、江苏、浙江三个行政单位,但是文化上却是从古至今,一以贯之相近相通的,即吴越文化的核心区域。在历史上,该区域也曾长期被划在同一行政范围,彼此之间存在较强的文化认同感。
文化方面,相比另外三大城市圈,西三角的难度可以说是最大的。先不说隔着秦岭,在文化体系上与川渝完全迥异的关中文化。单单说成都与重庆之间,自打重庆被单独划分出来成为直辖市,在文化上几乎一直都在有意无意间区分于成都与四川,越来越多人,包括年轻一代的两地居民,也逐渐认同了两地诸多文化上的差异。如何先重新完成成渝之间的“分久必合”,都是一大难题。
其三、政令协同:长三角城市圈中,上海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决定了,其龙头地位无可撼动,江浙两省经济实力相似,两翼南京、杭州分别是圈内除直辖市上海外,行政级别最高的城市(省会+副省级),所以三者之间的协同存在地位相近,政令畅通的情况,不会出现南京、杭州发话,各自下面的地级市阳奉阴违的情况。珠三角内,由于本身就处于同一省份,虽然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经济实力卓越,但是政治地位上,广州依旧还足以压得住阵脚。
长三角是一超两强格局(上海+宁杭),珠三角是双巨头格局(广州+深圳),京津冀是单寡头格局(北京绝对领导)。所以在政令协同上,虽然也偶有矛盾,但大致上不至于出太大的幺蛾子。西三角就明显不同,成都、重庆、西安,长期以来在各自的山头当老大当惯了,虽实力也有差距,但无法形成某一极绝对领先的情况,近似于三国演义。如此境况下合作,难保不出现貌合神离?
其四、结构合理:什么叫结构合理?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圈内各城市本身的经济实力要相近,不能存在强得上天,弱得入地这样的两极分化;二是圈内各城市的产业结构合理,彼此之间可以形成两性互动,而非恶性消耗。
反观西三角,由于常年的各自为阵,重复建设,彼此恶性竞争的情况并不罕见。在产业结构上,三地之间有颇多的重合之处,如果未来想要成为城市圈,三者之间的产业结构都有待变更。更重要的是,成渝西三城之外的其他圈内城市,经济水平发展悬殊。那么问题又来了,谁舍什么产业,谁让什么产业,舍多少让多少,这都需要经历纷争与拉锯,如果没有国家层面的强力政令,耗时不可谓不长。
所以归根结底,在成渝都市圈都在处于初级阶段,任重道远,一大堆问题有待解决的现实情况下,贸然再提什么拉入西安,拉入昆明,甚至是拉入兰州和整个西部地区,其实是一种大冒进的思维在作怪。
城市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非常明显的生命周期,你不能在还在学习走的阶段就总想着跑的事儿,这就和吃着碗里的,想着的不仅仅是锅里的,连别人锅里的都一并想了,得不偿失。
等到成渝都市圈之间真正实现了集体经济崛起,周边城市自然会主动加入找上门来,寻求城市圈的进一步扩大与发展。在此之前,还是踏踏实实做事,一步一个脚印发展好区域内的民生,才最最重要。
注:本文综合参考“西三角”、“西三角经济圈”、“西三角经济区”相关百科资料,深表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