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的完美——当艺术和视知觉心理学相遇

视知觉心理学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们从视觉和知觉两方面来认知、了解事物的规律。视知觉可以通过眼睛看、耳朵听、皮肤接触来感知、理解事物,所以视知觉具有明暗视觉、视觉范围、视觉惰性、闪烁感等特性,并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审美观,促使人们以不同的心理来感知艺术作品。

视知觉心理学虽属西方心理学理论,但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的艺术中,都能见到将两者完美结合的例子。比如下面这张创作于1914年的征兵招贴画。当我们看这张招贴画上的基钦纳勋爵时,我们会感觉到“他”也在看我们。“他”的浓胡须、眼睛、手指方向……都使人们产生了基钦纳勋爵在亲自对其演说的感觉。

你要的完美——当艺术和视知觉心理学相遇_第1张图片
征兵招贴

但“他”到底是什么呢?这只是一张肖像啊。创作者正是利用了观者面对画面的心理反应,赋予了画面中人物“活”的力量。正如塔奇曼所写:“画中那髭须、那眼睛以及那只手指头指着下面‘祖国需要你’的那句话,都深深射进每个英国公民的心灵。”除了这类让人觉得艺术家具有“魔法”,能够使墙上图像大变活人的作品外,还有一些工艺美术品也具有此种特性。

艺术史家贡布里希的《艺术与错觉》一书中,曾经提到参观维多利亚女皇一处宅邸的经历。他说,那座宅邸里有很多展品,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只跟实物差不多大小的大理石雕刻狗——那是女皇的爱犬Nobel的雕刻。这件雕刻实在太逼真了,大家纷纷问导游:我可以摸它吗?导游回答:真有意思,大家都想摸它,以至于每个星期我们都得清洗!

贡布里希分析说,大家当然知道Nobel的雕刻不是真正的狗,但还是忍不住摸一摸,以证实那只是大理石狗好让自己放心。为什么有想要证实的隐秘愿望?说明内心深处还是对艺术家“以假乱真”的魔法,既相信又怀疑呀。

另外,贡布里希还举了一个制作于16世纪初的青铜制“蟹形盒”的例子。他说,当大家看到这只栩栩如生的螃蟹时,很可能想去摆弄一番,但随即又会想到:它那锐利的足和爪会不会弄伤我们?

你要的完美——当艺术和视知觉心理学相遇_第2张图片
蟹形盒

所以,他联想到蟹形盒的用途,当初艺术家把盒子制成这个样子,是否就是为了隐藏和保护盒子里的东西不被盗贼染指呢?如此看来,利用人类的视知觉心理反应,艺术家的确可以在创作时运用一些微妙的魔法,令人面对艺术品和实物时真假难辨。

说到中国艺术中的这类例子,不得不提下3世纪绘画大师曹不兴的一则著名故事。据说有一次,曹不兴为吴国国君孙权在屏风上作画,误将墨汁滴在了屏风的白绸上,他便顺手点染,将墨汁变成了苍蝇。当孙权前来观看时,他以为一只苍蝇落到了屏上,举手便弹。

你要的完美——当艺术和视知觉心理学相遇_第3张图片
误笔成蝇

“误笔成蝇”这个故事不仅突出了曹不兴的精湛画艺和机警的反应,也揭示了利用视知觉可以制造“幻视艺术”。对于创作者(如曹不兴)来说,幻视艺术并无神秘可言,因为他知道事情的真相——那是人造图像。但是却可以迷惑和欺骗观者,视错觉让他(如孙权)对艺术图像作出了完全不同的解读,并促使他作出了“弹”或“摸”的动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要的完美——当艺术和视知觉心理学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