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危救困”还是“茹毛饮血”,被扭曲的现金贷

现在提起现金贷,除了唏嘘感叹之外,剩下的就只有一地鸡毛。各家新闻媒体没少报道从事现金贷业务的企业拖欠工资、解散团队、拖欠上下游企业的业务费用,甚至连办公设备都被搬抢一空。可即便这样,还是有不少公司坚持一只脚留在这滩浑水里观望,捂着现金贷这张一度大杀四方的“王牌“,迟迟不扔,盼着游戏规则”合理“更新。保持观望的人里边应该还是可以分出来两类,一类是把现金贷当成了一次”快进快出“的赌博,一旦上桌,要不大杀四方,要不风光大葬,只要还有筹码在手,就不会轻易下桌;一类是真的把现金贷当成事业在做,而且对于现金贷改变传统民间借贷,新技术新思路改变传统金融借贷抱有极大信念,所以继续坚持。从这个角度再看现金贷,这个在监管文件里如“洪水猛兽”一般的存在,庖丁解牛一般的打压了原本民间的高利贷,倒逼高利贷也开始转到线上来开发自己的借贷APP,同时衍生和刺激了一些列包括个人商业征信、反欺诈大数据分析、众包催收等关联产业,而且把信用的价值做了极大规模的普及。所以,面对监管政策,还是有人搬出了欧美,包括近邻日本关于信贷消费占整体消费中的比例来和国内现状对比,来讲现在对于现金贷业务的“硬刹车”刹的粗暴,强权政治下的强权经济。那么,问题来了,监管层“十二道金牌”一般的连发监管令,是否有失公允,还是现金贷确实已经朝着错误的方向走的有些过了?要回答这个问题,故事就应该从头讲起。

“扶危救困”还是“茹毛饮血”,被扭曲的现金贷_第1张图片
自我扭曲的现金贷

到底什么才是现金贷,这碗饭真这么好吃?

什么是现金贷?这是一个很多人都好像知道,但回答起来可能又觉得答不好的问题。因为,现金贷这个词还没有一个官方标准的界定。银行的无抵押信用贷款可以是现金贷,银行信用卡中心的所谓“现金分期”也是现金贷,小贷公司发放的抵押或者无抵押的贷款也是现金贷,就连通过P2P发放的各类型借款也是现金贷,简单来说,只要贷款是以现金发放给个人的,都可以说是现金贷。为了便于描述,我们按照行业普遍接受的观点,将现金贷的定义做如下概括(区分广义狭义):广义上指无指定用途的个人信用贷款(参与主体包括持牌及非持牌金融机构),狭义上指2015年以来快速发展的线上、小额、短期的现金贷款(参与主体非持牌金融机构居多)。近期监管所针对的“现金贷”业务也集中在狭义范围这一类业务上。而“现金贷”一词最早出现实在2014年,当时腾讯与信而富合作,通过手机QQ客户端向腾讯QQ用户开发的小额现金贷款——“QQ现金贷”。这种资源的组合方式和后面主要的现金贷业务的模式机会完全一致:获客(弱行为数据)+ 资金(用户信用审查),只不过到后面现金贷业务成熟的时候,整个产业链上参与的主体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

虽然业务的参与主体比以前增加了不少,但商业模型并没有发生变化,简单来说就是,低买高卖。业务主体通过各种资金渠道,比如银行、基金、信托、小贷公司、P2P,甚至个人出资的方式筹集资金,然后设定一定的利率把钱借出去,再然后回收贷款本金和利息,成功回收的本金+利息-筹资的成本,就是最终的业务收益。而且,只要最终回收的贷款本金和利息符合业务增长速度的话,所有的回款都可以再次进入到这个循环中去,循环往复。曾经有现金贷从业者自己坦言,“月放款10亿,除去坏账、流量成本、运营成本,净利润大概是六七千万”,对于个人来说,可能这个数字没什么概念,我们拿A股上市企业来对比,如果一家A股上市公司年利润做到5000万,都算经营状况非常好,但一家头部现金贷公司,一年利润可高达20多亿。于是,我们看到了各行各业都进入到现金贷业务中来,P2P企业、互联网公司、传统企业、上市公司,现金贷成了一个低门槛高回报的代名词,可见现金贷这碗饭真的好吃。

枇杷好吃树难栽?呵呵,不存在的!

俗话说,枇杷好吃树难栽,现金贷业务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具有这么牛掰的盈利能力,想必是门槛高深。然而,还真不是!现金贷业务,说白了就还是传统的借贷业务,简单来说,就是把手里的钱借出去,然后连本带利收回来,简单粗暴到没有任何技术含量。作为一个古老的行当,它一方面不劳而获,可以说是躺着赚钱;另一方面却趁人之危,在缺钱救命、缺钱渡难的时候,贷钱获利。这也正是犹太人历来被不公正看待的一个原因,犹太人被主流社会排挤被迫从事放贷事业,却又在传统道德里被认为是罪恶且可耻。到了现在,这个古老的行业也并没有太多变化,因为业务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依然是躺着赚钱。在以前,你要做借贷业务,首先需要有钱,其次需要认识很多人,再次你还要掂量一下借出去的钱怎么收回来。而现在,事情好像变的更简单,更方便了,因为你几乎什么都不需要就可以运营现金贷,资金机构大把,实体经济的低迷,让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信托、基金、保险等都“持币待嫁”;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几乎所有人都在线和链接,让信息和需求匹配的效率越来越高;同样的,贷款的回收也有专门从事专业催收服务的企业来提供服务。于是,现金贷业务从业务的连接点开始兴盛起来,也就是擅长制造连接的企业,擅长把需要钱的人和有钱的人联系在一起的企业,首先发端。于是,现金贷这个名词就从一家社交软件公司和一家P2P公司合作的产品中叫了出来,两家公司原来业务的最大共同点就是,制造链接。

时间推进到当下,服务于现金贷的专业企业更是越来越多,所以运营现金贷业务真的是越来越简单,简单到“取个名字”、“立块牌子”就可以开工赚钱。于是在2016年的下半年,一下子出现了上千家运营现金贷业务的平台,这么快的速度,这么大的规模,用两个字可以解释“山寨”或者说“复制”,在这种“山寨”最顶端的时候,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江浙一带本就是民间借贷昌盛的地方,一家原本做P2P的公司,转去做现金贷,然后再把自己开发的系统、运营团队、风控团队、产品团队以一套解决方案的模式封装起来给第三方采购,第三方出放贷的资本金并出资方和他们公司共同成立一家公司,他们输出技术、运营、风控等所有服务,然后,双方分享收益。所以,真的挺方便的。

追逐畸高收益的原罪

虽然犹太人被正统宗教的价值观瞧不起,但是不能否认借贷业务本身对于的经济生活至关重要,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基本的生活保障——住房(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我有一套房”的心理保障的意义远大于实际的物质保障),相当大一部分是要通过借贷的方式来解决的,不管是商业贷款,还是公积金贷款。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贷款,我们得多少年不吃不喝才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住房,我们得多久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车。再严酷一点,如果没有贷款,有一部分的大学学业都成问题,更别说就业。所以,借贷有着充分的、必要的、积极的存在价值,所谓“雪中送炭”,所谓”扶危济困“。而且,随着投资和出口对于经济拉动能力的减缓,通过消费来拉动经济也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导向,在这个过程中,消费信贷,消费金融被赋予了重要的角色,国家层面也给出了很明确的鼓励政策。无疑,借贷是一门“利民利国”的好生意。那么,现金贷为什么会落得了一地鸡毛的下场?

其实,答案也很简单。

我们前面分析了现金贷业务的业务模式,这个模式其实也是现金贷业务的盈利公式:利润=利费(利息+费用)收入-资金成本-本金损失-运营成本还需要补充一个公式利费收入=单位借款本金*平均利费按照这两个公式,要做大利润的话,有这么几件事可以做:降低筹资成本、提高利费收入,还有就是降低本金损失,也就是提高贷款回收的比例(借出去有可能收不回来),再有就是降低运营成本。而这几件事里面,最简单,最容易实现的也就是——提高借款利费收入,因为资金成本基本上是行业同价,而且相对的供不应求,而贷款回收和运营管理更是一个需要长炼内功的难题。于是,市场化机构在提高借款利率上,下了很多心思,而且确实成效颇丰。按照一家财经媒体市面78家比较知名的现金贷平台,平均利率158%,其中最高的“发薪贷”年化利率可达598%。怎么理解呢?简单来说,就是在年头借100块,年底还款的话,最高要还598%,而这并不是最夸张的。也许你会好奇,利率做到这么高,怎么还会有人愿意来贷款?因为借款的本金小,而且周期短,而且在产品的宣传上,平台往往并不直接告诉用户真是的利率,而只是告知用户每期或者到期应还的金额,比如,借款500块,总共借7天,到期还款514块,看起来每天还款2块钱而已,但实际计算的话,年利率就是144%,也就是,借款500块,如果借一年,大家可以算一下应该是多少钱,看是不是划算。这里补充一点基础知识,2015年8月7日,最高法《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指出,民间借贷利率24%以下受法律保护,36%以上不受保护。两相比较,现金贷不可不谓“高利贷”。

正是在这种低本金、短周期,而且刻意“隐藏”的推广策略下,现金贷业务蓬勃生长。然而假使利率变态的高,如果客户愿意借,而且可以正常还款的话,那么这种商业模式完全走得通:通过短期让渡资金的使用价值而获得收益,只要能找到缺钱的人,那么就能一直循环下去。然而,问题往往没有这么简单,畸高的利率只是问题的开始。市场上的现金贷业务,平均一单额度2000元、周期在7~14天,如果对于这种小额短期的资金有需求的客户,往往符合这样的特征:

1、收入不高,而且很有可能不稳定;

2、对于资金的渴望迫切,资金使用计划性差;

3、缺乏其他资金获取渠道;

这三个特征最终决定一个结果,那就是,现金贷产品的逾期率可能会非常的高。为了降低逾期、减少坏账,很多经营现金贷的平台,在借钱给客户的同事,一旦出现逾期,平台会引导、帮助、辅导,甚至代替客户向其他现金贷平台中的一个或者多个进行借款,借款成功,首先偿还客户在自己平台的欠款,剩下的就不管了。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平台都不愿意成为接盘侠,于是这种不管是客户自发还是平台引导、代办的“以贷还贷”的情况一环套一环的连锁发生,而且为了偿还本金和相应的利息,贷款本金也会一次一次放大,直到客户再没有办法在平台借到钱,落到最后的平台手里,面对的就只能是“市场化”的委外催收机构,这些机构以汇款的高比例分润作为收益,所以,无所不用其极的追索欠款,也就意味着暴力、恐吓、身体伤害、精神折磨,最后的最后,往往就是悲剧。

插播一个例子:

一个刚毕业的小伙,向现金贷平台借了一万块,一年下来,连本带息加滞纳金,变成了4万元。催收员给年轻人出了个主意,让他去一个新的平台借款,先还自己平台的钱。结果,连本带息,滚成了8万。第二波催收人再次故技重施,让欠款滚成了20万。滚到第四次的时候,年轻人已欠款40万。“小伙子快崩溃了,催收的人丝毫不妥协,直接找到了小伙父母”,最后,老两口没有办法,将家里唯一的一套房贱卖,还清了债务。

结语

经营现金贷的信而富上市了,经营现金贷的宜信上市了,经营现金贷的趣店也上市了,还有更多经营现金贷的企业也信心满满,积极准备上市,除了相当丰满的盈利能力之外,现金贷给予了金融服务不充分和金融需求旺盛不对称下的一个普罗大众获取金融服务的机会,中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统金融服务不能满足其需求的人群能够相对公平、公正的获取金融服务。之前,美国一位大学教授曾做过一项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当地没有开展现金贷业务的地区,每1000个家庭一年新增12次的盗窃行为,而有开展现金贷业务的地区几乎没有发生新增的盗窃行为,很直观的可以说明,现金贷有助于缓解财务困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利于社会稳定。 

伴随着国家经济“三驾马车”的主力落在“消费”拉动上,一飞冲天后急速坠落的现金贷,与“贾氏乐视”过山车般的生涯惊人的相似,短短时间急速的由盛转衰。业内和媒体对于乐视的“雪崩”式坠落给出了很多解读,大部分都在揭底、解密,然而却很少有人对于“乐视”的积极意义有相对客观的看待。在最近一篇新闻稿里,我看到这样一种解读:乐视以一种破坏者,搅局者的身份冲进了旧有秩序里,用看似野蛮的运营方式,给了行业一记耳光,把躺着赚钱的人拉下了床。在金融市场里激起一片汹涌的现金贷,在某种意义上也像一条鲇鱼一样,搅动了传统信贷业务的一滩静水,传统利益分配格局被打破,鱼食不再是定点投喂,躺着等吃的人得下床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扶危救困”还是“茹毛饮血”,被扭曲的现金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