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佩奇》与我的童年

《啥是佩奇》与我的童年

    一则视频短片《啥是佩奇》火爆网络,一只“硬核鼓风机佩奇”戳中好多人的泪点。我是在车里和女儿一起看的,思绪却一下子回到我的童年。

    小时候上学,同学们都有一个自己的文具盒,而我的文具盒大概用了很长时间,磨得掉了颜色,看起来像一个生了绣的工具箱。有一天我老舅从农村上我家来,给了我一个他亲手做的实木的文具盒,这个文具盒应该是老榆木的,拿着不轻,一整块材料,用凿子挖出了里面的空间,然后上面的边上又刻出了滑道,文具盒的盖也是一整块薄木板,可以自由地在滑道里滑动,整个文具盒打磨得很光滑,也不知道是刷了亮油还是抹了蜡,反正现在回想起来就像一件花梨木的老物件一样。放到鼻子前闻一闻,很浓厚的木头的香味。这个小礼物花费了他多长的时间我不知道,后来因为这个木料没有干透,自己也不会保养的缘故,盒子开裂、盖板发瓢,也就被淘汰了。那个年代,也是因为自己年纪小,倒也没有过喜爱、感恩、亲情这一类的念头,现在忽然想起来,这个DIY的文具盒,也是一件杂木“佩奇”。

    1980年的时候,有一天我对老爸说,谁谁家里有个木头沙发,坐上去特别舒服,咱们家都是木头椅子,要是有个沙发该多好啊。老爸大概看出了我羡慕的眼神,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说,咱自己做一个,肯定比他的好。我兴奋得不得了,看着老爸开始为做沙发忙碌。 

    那个时候的老爸40岁光景,是当地水焊电焊技术最好的人,因为他在部队二十来年,在重庆的时候就是部队里的技术“大拿”,部队里一直卡着不让他转业回地方,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平时啥也不用干,只要能在关键时刻帮着解决难题就行。以至于后来不得不转战好多地方,最后从新疆转业回的辽宁。

    让一个曾经造过大船和大楼的人来制造一个沙发,这简直是件小儿科的事儿,不过对于少年的我来说,这简直是个影响家庭生活、提升家庭品味的“大事件”,我在旁边跟着忙乎,看着他画图,量尺,下料,在用钢管折成沙发上扶手的时候,老爸问我,你看,好好的钢管一弯就瘪了,这样子不好看,你想想怎样才能保持钢管还是圆圆的,又能弯过来?我提了一个又一个想法,但都不奏效,爸爸神秘一笑,找来沙子,灌进钢管里,两头焊死,不让沙子漏出来,再弯的时候,钢管就神奇地既有弧度又保持了原来的圆形了。这个细节我记得特别清楚,属于第一次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需要变换思维、开拓思路。不几天的功夫,一对沙发、一个茶几就初具雏形了,接着是刷防锈漆、刷银粉。又买来弹簧、麻布,人造革,给沙发蒙上外罩,扶手的地方钻了两个眼儿,上边找一块木板也同样铺好麻布棉花再罩上皮革,螺丝一固定,扶手就按好了。又给四个腿找来四个塑料的防滑帽,套上之后就不伤地面了。茶几也是铁木结构的组合,主要用的是三角铁和钢管,上面的台面用木板铺好,盖上纸,最上面量好一块玻璃铺上,万事大吉,家里焕然一新。坐在软乎乎的、富有弹性的沙发上,心里那个乐啊,这套沙发跟着我们大概十年光景,我现在还能清晰地想起它的样子,童年的记忆里,那个大杨树下,一对父子辛勤忙碌,用钢筋钢管焊接着自己的梦想,滋啦啦的蝉声,都合着汗水,氤氲成一片彩虹。

    再大些的时候,有了个好玩伴刘强,我俩几乎是形影不离,每天放学就在一起玩。有一段时间忽然看到别人在玩羽毛球,我们很神往,可自己又没有羽毛球拍,这倒是难不倒80年代的男孩子,那个时代的小孩哪个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困难无处不在,但是解决困难的热情和创造力也是无穷的。我们在柴火棚里找来两块木板,上宽下窄,下面做把手可以手握,上面当球拍可以接球,球,自然是没有的,但是有大钱做的毽子。小院当中两人站定,啪啪的声音不绝于耳,木板毽子就成了我们眼里的羽毛球了,每天下午都得玩上一二个小时,毽子翻飞,往来南北,木板撞击的声音、捡球时候的牢骚、互相的揶揄、激烈时刻的呐喊,总在每一个午后,在那样一个小院里不绝于耳。拿着不正经的球拍和球,我们没有丝毫的自卑、不满,却是充满了无尽的快乐和幸福,激情洋溢的童年啊!

    小学里有一位教自然的赵明枢老师,据说也是我老爸的老师,很老的老爷子,长得又矮又胖,据说他是在日本人占领的时候就在这所小学读过书,在七八十年代他算是我们那个学校一位比较开明的老师。当时每个同学都可以报课外兴趣小组,我是赵明枢老师的生物解剖小组的成员,赵老师对我们几个说,学校没有标本室,咱们为学校做标本吧,我指导你们,由你们来做,将来你们毕业了,标本还会留在学校里给其他同学看,这是件多好的事啊。我们还都有点蒙神,甚至还有点隐隐约约的恐惧和神秘。不几天之后,赵老师兴奋地找到我们,“今天放学到我办公室来。”放学之后,我们三四个同学来到了他的神秘的办公室,说到神秘,这个老师的办公室里简直就是博物馆,都是他自己搜集和制作的各种小玩意,要是按现在来说,他绝对可以成为大师级人物,因为我们从他那里获得的东西,远超课本,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桌子上摆着一直死了的猫头鹰!赵老师告诉我们,今天他在西河那边的树林里捡了只死了的猫头鹰,咱们就来做一个标本。我们一听实在是太高兴了,老师分配任务,我负责主刀,还有同学负责弄石膏,有同学弄铁丝,有同学当助手。用手术刀划开猫头鹰的肚皮,取出内脏、又把它身上的肉从里面挖空,之后用铁丝支撑起翅膀,又用石膏填进去,缝好肚子,拿手捂着等待石膏定型……赵老师不伸手,只是在旁边一句句指点,我们几个三年级的小孩儿,满脸是汗,空气中飘满了猫头鹰肚子里的死耗子味儿,现在想想都是乐子。后来,我们在赵老师的指导下抓蛇、做蛇的标本;捡死蝙蝠,泡在溶液里去肉然后用小镊子去粘一块块的骨头,做成蝙蝠骨头的标本;挖田鼠窝,找来小田鼠放在大玻璃罐里喂它豆腐,观察耗子牙齿生长的速度;自己动手用石头做收音机,听到了中央台的小喇叭广播和孙敬修爷爷讲故事……

    赵老师不但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数快乐,也培养了我的好奇心和关注度,还有乐衷自己动手的爱好。直到现在我都发自肺腑的感谢他,这才是当年真正的素质教育,只不过我们那个年代好像叫第二课堂。

    文具盒的故事、沙发的故事、羽毛球的故事、猫头鹰的故事,这些都是我的童年故事,在那样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却从不缺乏爱和创造,就像《啥是佩奇》里的爷爷,为了孙辈可以制作一个鼓风机佩奇,他是以他的形式表达他对孙子的爱,而我的亲人、我的老师、我的玩伴,则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鼓舞下,用最简单的工具、最笨拙的形式、最普通的材料,为我拼凑出了一个绚烂多彩且受用终生的童年。

    昨天女儿和她妈妈去欧亚新生活玩了一下午,我去接的时候,感慨了一番:“现在你们很难再有不花钱就能享受的快乐了,唱歌、看电影、抓娃娃、玩游戏、美食……处处花钱啊!”女儿还沉浸在欢乐的回忆里,我其实也不是说给她听,而是说给自己。

    我的童年,真的没咋花过钱,不过依旧快乐。

    “啥是佩奇?”

    “佩奇是爱,是用双手托起的爱。”

《啥是佩奇》与我的童年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啥是佩奇》与我的童年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啥是佩奇》与我的童年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啥是佩奇》与我的童年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啥是佩奇》与我的童年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啥是佩奇》与我的童年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啥是佩奇》与我的童年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啥是佩奇》与我的童年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啥是佩奇》与我的童年_第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啥是佩奇》与我的童年_第1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啥是佩奇》与我的童年_第1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啥是佩奇》与我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