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祯: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启海话(沙地话)变迁考

刘祯: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启海话(沙地话)变迁考_第1张图片

  启海话,是启东话与海门话的合称,两者同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由于地理位置之缘故,其与上海崇明方言(沙地话)类似。崇明岛由于四面环水,交通不便,其本地方言较少受到其他语种的影响,因此保留了古代吴语大量的特征,因此,考察今日启海话(沙地话),有助于我们把握吴语的历史变迁。


  浙省自发逆肆扰以来,通计各府,惟杭州、湖州两府各属受灾最重.太平天国战前的1858年,湖州府人口大约为298。9万,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湖州府属七县人口损失235.7万,战后仅存63.2万,人口损失率达78.9%。

  与人口损失相伴偕来的是土地的大量抛荒。据苏南地区各厅州县册报,“抛荒者居三分之二”;浙江一省,荒芜田、地、山、荡多至112366顷;各省之中又“以皖南北荒田为最多,其它地方亦以皖南为最盛,如宁国、广德一府一州,不下数百万亩”。换句话说,江南地区战后已成为一片废墟......


  战后,苏浙皖交界地区的许多地方出现人口的"真空"、"半真空"状态,从而引发了战后大规模的移民浪潮,.江南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移民。譬如湖州就曾闹出了“客民入境,争垦无主废田数千亩,讼呶呶不休”的事情,比之最初的“应者寥寥”,自是另一番景象了.湖北、湖南两省是这场移民运动的重要迁出地.两湖移民的迁移活动从战后初期一直持续到清末,大量两湖移民的迁入,对本区的经济、文化和风俗习尚各个层面都产生重要影响。


  吴越世家遍及吴越各州。自吴越国隐后,吴越故都杭州附近的吴越世家子弟被迫迁离故土,同时随之迁移还有一部分吴越遗民。其中最著名的一支是以钱迪为首的杭嘉湖地区吴越世家及遗民西绕太湖的北上。由于当时无锡并入吴越年代不久,当地人烟稀少,土地荒芜,于是那些已经长途跋涉很久的杭州,秀州移民便在此间安顿了下来,余下的另一部分以湖州人为主的吴越移民则继续北上,到达长江南岸,再沿江溯东而迁,并不时的随地而安,直到长江南岸最东处(今上海北部),最后北渡长江,到达吴越早期移民的聚集地瀛洲。所以今日张家港以东沿江南岸.瀛洲地区与湖州口音大致相似,但也夹杂了不少杭嘉口音。


  启海人(说南部启海话的)在今启海一带开拓的历史不超过150年(启东不到100年),是太平天国时期,在今上海.苏州沿江一带的居民为躲避战乱移民岛群的,随着市镇的形成,以后也有一批福建.广东.徽州.扬州的人设店来经商,并定居下来。直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启海南部的民居还大多保留着邮票上浙江民居的式样。


  启海方言和崇明方言把“鬼”,“贵”“跪”等字念做ji音的,而整个苏南和上海都是念ju的,而且不项受毗邻片通东话影响,他们也是年ju的,反而是和湖州嘉行一带一样,念ji,而剧史料载,古赢洲居民是从嘉兴湖州一带过来的。


  启海方言在撮口呼方面与在上海,苏南吴语相比数量最少,而湖州方言亦是如此,这种情况与沙地话的现象很相似,不过在词汇方面更接近于上海松江、江苏太仓等一带的方言。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祯: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启海话(沙地话)变迁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