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ttention到transformer

attention机制最早是应用于图像领域,2014年由Bahdanau等人在论文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by Jointly Learning to Align and Translate中首次将attention机制应于NLP领域,其在seq2seq机器翻译中取得显著效果,在随后的几年attention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尤其是NLP领域。这里对attention机制做个梳理。

(soft) attention

   传统的seq2seq模型由encoder-decoder组成,在翻译任务中,encoder端将待翻译的语句作为input,对input中的每个word 依次喂入rnn,得到对应的隐藏状态 ,常见的方法是将最后一个状态 作为固定的context vector C(其他方法请参照下图,C由隐藏状态通过一个非线性函数获得),然后dencoder端拿到这个C向量解码获得目标语句。这种做好就好像是我给你一个输入,这个输入可能是一个短语、一句话、甚至一篇文档,你看了一遍之后就不在看了,然后默默地根据脑海里记得的进行翻译,如果我给你的是短语或者一句话还好,如果是一篇文档就GG了,很难只看一遍就能把整个文档翻译出来的嘛。cho等人还专门对这种框架的翻译效果做了论证,结论是待翻译的输入句子越长,翻译质量下降越厉害。

从attention到transformer_第1张图片
image

Bahdanau等人将attention应用于翻译中,在decoder端每次解码的时候使用的context向量C都是不一样的。
下图展示了encoder端的隐藏状态是如何影响decoder端的目标词汇的。
从attention到transformer_第2张图片
image

通过以下两个公式也可以看出来:
在预测的时候,传统的seq2seq是求条件概率:
image

使用attention之后是求条件概率:
image

   现在来看看attention是怎么应用的,还是encoder端将待翻译的语句作为input,对input中的每个word
依次喂入rnn(论文里面是使用了双向GRU,但这不是重点),得到对应的隐藏状态
,我们先初始化decoder端的隐藏状态
,拿过来跟encoder端的每个隐藏状态放入一个非线性函数做一个match,得到一系列的标量

   这里的match函数种类还蛮多的,没有统一的规范,最终的目的是每个encoder端的隐藏状态会得到一个数值,这个数值表示decoder端该时刻输出与输入相应word的匹配程度,你可以使用余弦函数求余弦值也可以通过一个线性层得到,这个match函数里面的参数可以作为整个网络的参数一起学习更新,下图列出了常用的三种方法
从attention到transformer_第3张图片
image

   在计算得到
之后,经过一个softmax层,得到
和为1的权重系数,再用这个权重系数与对应的encoder端隐藏状态
做加权求和得到最终的向量
。对于其他时刻的decoder也如法炮制,看下图就会很清晰了
从attention到transformer_第4张图片
image

   为了比较attention的突出效果,论文中分别训练了四个模型:RNNenc-30、RNNenc-50、RNNsearch-30、RNNsearch-50;RNNenc是传统的seq2seq模型,RNNsearch是加了attention的seq2seq模型,30 和50代表句子长度,除了attention 模型中的encoder使用了双向GRU,其他参数配置跟传统模型的参数配置一样,用Adatlta优化器训练了近5天效果如下左图,右图是翻译的时候,encoder端的输入对decoder端的每个输出的权重。
从attention到transformer_第5张图片
image

   可以看到,attention的提升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尤其是在长句子上,RNNsearch-50甚至在更长的句子上表现也比较平稳。

hard attention

   Kelvin等人在图像主题生成中提出了soft attention 和 hard attention 两个概念,上面提及的是soft attention,soft 和 hard attention 是相对的,soft attention 是decoder每次输出都会对encoder端的所有hidden state 都计算权重,并且每个hidden state 的权重是不一样的,而hard attention 每次只关注一个位置,论文将要关注的位置 作为一个变量,让模型自己去在生成主题的时候应该关注哪个位置,关注的位置对应取值为1,其他位置取值为0,也就是一个one-hot的向量。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将one-hot放到网络里面是不可微的,然后作者就做了一系列的转换,这个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是比较麻烦的。

从attention到transformer_第6张图片
image

   作者将这两个类型的attention应用于Image Caption Generation,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其中hard attention 比soft attention 要好那么一丢丢。

global attention

   Luong等人同样也是从如何更好地生成动态的context向量C入手考虑,在论文《Effective Approaches to Attention-based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提出了global attention 和 local attention。 global attention其实跟soft attention 是一样的(虽然论文提及的global attention 跟上面soft attention的有点细微差别,这里使用的是stacking LSTM,上面提及的soft attention 是用双向GRU,并且在计算 上也做了一点点简化,但本质是一样的)

从attention到transformer_第7张图片
image

local attention

   global attention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就是,对于每一个target word 都需要重新对 encoder 的所有hidden state 计算一遍权重,计算开销大效率低,其实在对一些长句子甚至是长文档做翻译的时候,每翻译一个词并不需要将整个句子或者整个文档都考虑一遍的,一般只需要关注正在翻译词语附近的词就行了。怎么把目标词语附近范围划分出来呢,论文提出的local attention对于每个target word 都生成一个对齐位置 ,context向量 从窗口 中的隐藏状态加权求和得到,位置 的挑选有两种方法,一种很简单,直接令 就ok了。 另一种方法是将 也作为目标进行预测,这样模型就有了两个任务,在预测decoder输出的时候也预测生成 所需要的位置 。 local attention 可以认为是hard attention 和 soft attention 的一种结合,这样的方式使得计算量更小,并且反向传播是可微的。

从attention到transformer_第8张图片
image

self attention

   上面提及的attention都是encoder和decoder结合的,重点关注对于输出有利的输入,而尽量忽略对输出没什么影响的输入,这对于处理序列对序列问题是非常适合的。而self-attention 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对自己做注意力,self attention 是论文Hierarchical Attention Networks for Document Classification提出的,self attention 其实跟传统的attention 是非常相似的,区别在于计算score的时候,不考虑decoder了,而是引入一个参数W,这个参数可以是一个向量也可以是一个多层的线性网络层,会跟着网络的其他参数一起学习,也是不统一的,anyway,最终生成的结果是,输入的每个隐藏状态都有一个对应的数值score。比如将 喂入RNN,得到对应的隐藏状态 ,如果隐藏状态向量的维度为 ,只要引入一个大小为 的参数w,让 分别与 做内积,最后就会得到 个标量,后面的softmax还有加权求和跟传统的attention 是一样的。

从attention到transformer_第9张图片
image

   在文本分类上,self attention 还能区分出影响分类结果的关键词都有哪些,这样能够很清楚地知道模型在训练过程中到底学到哪些信息。
从attention到transformer_第10张图片
image

   谷歌在17年的论文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中将attention 抽象为一个查询(query)到一系列键值对(key-value)的映射,其中query、key、value及对应的输出值都是向量,此时attention的输入输出都不用依赖于RNN,这对attention 的本质会有一个更清晰的理解,同对后续理解multi-head attention 和 transformer也会很有帮助。
从attention到transformer_第11张图片
image

   这个是从网上找到图,很清晰。query,key,value在不同的场景下取值不一样,以翻译为例,seq2seq中的attention是对于decoder端的每一个target word 的隐藏状态 与encoder端的输入的所有隐藏状态做一个match 函数得到对应评分,然后对评分softmax得到权值,将隐藏状态与权值加权求和得到向量 ,这里可以将decoder端的每一个target word 的隐藏状态看作是query,encoder端的输入的所有隐藏状态看作是key,通过计算query和各个key之间的匹配程度,得到key对应的value权重系数,然后对value加权求和得到attention值,这里key=value,都是encoder端的隐藏状态。如果是self attention,那么query=key=value。

multi-head attention

   要讲清楚multi-head attention 需要先了解下 scaled dot product attention。跟常规attention是将RNN的隐藏状态作为输入不一样,这里的query、key、value 不是RNN的隐藏状态,而是输入的word的embedding向量。首先,我们一个包含 个词的句子 作为输入,经过一个embedding层得到每个词的词嵌入向量 ,因为是self attention,query=key=value,对于某个query 要计算这个query对应的attention value 的话,是将 与所有的key做相似度计算得到对应的value权重系数,然后对value加权求和得到attention值

从attention到transformer_第12张图片
image

这是单个query的情况,对于所有的query,可以将 堆叠起来一起计算

从attention到transformer_第13张图片
image

为了防止内积过大,对内积做了 的缩放,这就是scaled dot product attention了。

从attention到transformer_第14张图片
image

   如果理解了scaled dot product attention,那么multi-head attention 就很好理解了,multi-head attention 是多个scaled dot product attention 的叠加。如果要叠加h次,就是对
做h次的线性变换,得到新的h个
,分别做内积缩放得到h个不同的attention值,然后将这h个不同的attention值拼接(concat)起来,再做一个线性变化,得到的结果就是multi-head attention 的输出。
从attention到transformer_第15张图片
image

在encoder-decoder连接层的attention有一点点不一样的地方就是,query是decoder端上一时刻的隐藏状态,而key和value是来自于encoder端的输出。

transformer

   首先强推一篇文章The Illustrated Transformer,这篇文章像剥洋葱一样将transformer从外到里一层一层剥开来讲解,写的非常赞。
   transformer中使用了大量的attention。论文中的transformer由堆叠的encoder和decoder组成,encoder 下由6个子编码器组成,而每一个编码器的第一层是一个multi-head self attention,第二层是一个简单的全连接前馈神经网络。decoder的层级结构基本一样,也是由6个子解码器组成,但在multi-head self attention 和前馈神经网络层之间会有一个attention层,以便更多地关注解码和编码特征向量之间的关系。

从attention到transformer_第16张图片
image

   transformer的一些细节问题以及加大码的transformer后面在写一篇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attention到transfor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