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提问》 第六章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读书笔记)

写在前面:前五章展示了论证的整体结构,同时也让读者学会了如何淘金般淘出重要的东西(信息的干货),找到隐形的粘合剂(干货之间的各种假设)。其间依赖关键性问题的提出。即以问题引导,习得批判性思维。链接《改变提问,改变人生》,以提问改善际关系,锻炼教练技能。问题,往往比答案更加重要。因为它启动了你的思考动作。


一、论证当中的谬误是什么?

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目标,是通过判定结论的可接受程度或者价值大小,让你做出更合适的抉择。前五章我们把干货和粘合剂筛选出来了,接下来则是如何区分破铜烂铁和真金白银,筛选出有用的理由与结论。而那些被淘汰的,则是谬误。

谬误,就是推理中的欺骗手段,作者有可能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你采纳他的结论。


二、推理6步

1、寻找论证的三大支柱(论题、结论、理由);

2、寻找可能的其他理由;

3、判断这些理由的可信度;

4、寻找理由的假设;

5、判断这些假设的可信度;

6、寻找是否运用了一些特别敏感的情感词。


三、问题引导推理6步

1、它的结论和理由是什么?

2、记住结论,并思考:你认为可能与其相关的其他理由有哪些?将你想到的理由与作者的理由相比较。

3、如果结论支撑某个行为,那就得判断:这些理由是否清晰表明某个特定对象的优劣势?如果没有,这些理由凭什么想让你行动呢?

4、如果理由成立,还有哪些前提(假设)才可从逻辑上共同支撑这个结论?

5、这此假设有毛病吗?如果有明显错误,那么理由与结论中至少存在一个谬误。

6、是否存在强烈情感的词组?它们可能干扰或分散你的注意力,以期让你忽视相关的理由。


四、谬误清单(常见)

1、人身攻击谬误

针对个人的人身攻击或侮辱,而不是直接反驳其提供的理由。

常言就事论事。在争吵中,可以某一方开始关注对方的人品。如同讨论送信的人,而不是在讨论送来的信息。


2、滑坡谬误

假设采取提议的行动会引发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事实上却没有现成的程序来防止这类连锁事件的发生。也就是说,这些建议的行动没有正当的理由。执行这个行动,将会指向更坏的结局,而你们又尚无对策。


3、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

假设因为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未解决,那么这种解决方案根本就不应该采用。

简单来说,就是这个行动建议没办法十全十美,所以我们就不做了。一味地等待所谓的完美方案,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固守原地,动弹不得。完成比完美更加重要。这也是战胜拖延症的心法之一。


4、偷换概念谬误

在论证中,关键词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来,这个论证就不攻自破了。

举个例子:

新药的审批需达成共识才可上市。此处的共识是指专家们的共识,而不是社会上其他公司。


5、诉诸公众的谬误

通过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的这个观点的说法,来竭力证明某个论断是有道理。其中隐含一错误的假设:大部分人喜欢的一切就是有道理的、可接受的。简单来说,就是大家都这么觉得的、这么说的,所以你就得相信。链接从众心理,大多数人的选择并不等于理性的抉择。但这种“那么多人都这样……”的表述极剧引诱性。链接社会心理学,人类作为群居动,天生期待被认可、被接纳。因此,我们当心那些诉诸普遍观点或者流行看法的说理论证。


6、诉诸可疑权威谬误

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但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在朋友圈中不乏各类专家的温馨提示。但这位专家确有其人?这位专家在此领域真的有如此造诣与洞见?否则我为什么要相信他?


7、诉诸感情谬误

使用带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

阐述的理由是充满激烈感情的一般性概括,以期激起我们强烈的情绪反应。调动我们的感性脑,让理性脑暂时休眠。此处可链接三层脑理论、迷因效应、广告营销、从众心理。


8、稻草人谬误

歪曲对方的观点,使他容易受到攻击,这样我们攻击的观点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

转移到另一事情或观点,如根本不存在的靶子。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出所有立场的事实。事实来说话。


9、虚假两难选择谬误

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

尽管我们世界在某些情景存在二元论,如男人与女人。但对于社会性问题而言,并没有如此的非黑既白。

如何判别?常见的引导词包括:不是……就是……;唯一的选择就是……;两种选择分别是……;因为甲不起作用,那只有乙才能……等。

建议:不要因为对方的二元表达式,限制了你的想象力以及你解决问题的路径。


10、乱扣帽子谬误

错误的假设,你为特定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代名词,因此你也就合情合理的解释了这一事件。

有段时间专注领导力主题的书,早已不记得出处,但对一个评判管理者是否合格的标准印象深刻,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团队管理。

当问题出现时,作为管理者,你将其原因简单地归类为“当事人的意识有问题”,说明你在偷懒。此时我再补充后半句,通过调查研究,你仍将问题归类于“当事人的意识差错”,说明你无能。“意识形态差错”的理由是如此的充满诱惑,因为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

链接第一章提及的“人的惰性”:如果我们想要隐藏我们对诸多复杂因果关系的无知,干脆给这个行为贴上一个标签,或套上一个名字。贴标签的思维方式或行为,它的好处通过把事情分类而简化,便于我们快速决策。然而它的不足也是明显,固化了我们的思维,限制了我们的想象,你那更多可能的未来也因此葬送。

举个例子,经常我们会遇到母亲发脾气,内心声音是:母亲到更年期。这种理由让我们无须更深入地思考问题的根源。当然另一好处是,阿Q化,小问题而已。如果扩大到其它问题呢?


11、光环效应谬误

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感情认同的美丽词汇,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致检查其理由。

如一些公文或研究报告中,堆满华丽的词汇,就是没有干货,没有落地的行动方案。或许这也是简化公文、给公文瘦身的一个初衷。毕竟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宝贵。


12、转移话题谬误

一个不相干的话题被插进来,将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面转移走。通过注意力转移,帮助赢得一场论战。

其谬误顺序如下:大家正讨论A主题——你将B主题介绍进来,冒视与A主题有关(实际并不相关)——A主题被置之不理。如喧宾夺主、答非所问。

纠正对策就是以始为终,在感觉讨论不对劲时,自问“我们要讨论的是什么”。

举个例子:

妈妈说:你和男朋友到哪去了?你为什么要跟我撒谎呢?

你回答:你总是挑我的错。

解释:母亲关注的是女儿的这个行为,但是女儿则是关注“妈妈挑她的错”。实际是答非所问,将双方话题转移至“对母亲的人身攻击”。


13、循环论证谬误

在推理过程中,已然假说自己的结论成立的论证。

看似为结论提供了论据,实际上这个论据是由结论推断出来的,以重复结论来回避问题。


五、尝试以更简洁的方式梳理谬误

表达者是否在试图转移我们的注意力?

通过主题、情感等方式转移我们的注意力,以支持已有的假设结论。


六、谬误的应对

对于建设性批判思维精神而言,你还得考虑持论者提出的任何一个不是谬误的理由。也就说我们不应对方的某一个谬误,而全盘否定他所有的言论,封闭与双方沟通的渠道,剥夺对方说话的权利和表达的理由。

我们可以再次回到对话中,以问题引导对方,有没有更好的理由来证实这个结论呢?重回谈话轨道。


七、作为表达者的行动建议

如果你要表达一个无懈可击的论证,你又不想通过斯骗来让读者同意你的结论,那么你就得避免推理的谬论。

除了辩论赛,于我而言,没有必要总是想表达一个无懈可击的论证。

人无完人,我们的认知是有缺陷的。完整的沟通才会更完美的合作,而不是一味地表达你那无懈可击的观点,进而义无反顾地去执行你的计划。以终身学习和成长思维相伴,与相关利益者进行对话探索,寻找更好的第三选择。


八、个人启示

如上述, 如果我果真认为没有必要去表达一个无懈可击的论证,那这本书对我的意义是什么?

1、作为表达者,尽可能用相对科学正确的论据去辅助我的结论。在沟通中,可以不和盘托出,但必须准备。这也是对即将接纳你的观点的对方给予最大的尊重。

2、作为倾听者,如果涉及到跟我相关的论题,其结论可能会影响我的行动时,我得擦亮双眼,敏锐耳朵。遇到的逻辑漏洞时,通过友善的提问,以引导进一步更合理的沟通。  谨记:交流合作才是沟通的目的,并不是谁要去说服谁。


延伸书单

《抨击错误推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提问》 第六章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