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术

Fenng前一阵子写了一篇文章《我快30了,前途在哪里?》,里面提到

我以前跟不少这样的人交流过,说现在在做某某岗位,感觉没前途,我说那你就业余时间学点你感觉有前途的,跳槽嘛。对方回答:没时间学别的啊。再问:那你下班之后呢?答:下班之后吃个饭收拾一下看看电视上上网,时间也就没了啊。也是,这样的人能感觉自己有前途才怪。

别问前途在哪里吧,下点功夫,把手头的事情做好,提高效率,然后就能多掌握一点技术,所谓艺多不压身,如果你做手头的事情出类拔萃,再交给你一件事情、换个岗位也驾轻就熟,游刃有余,还用担心自己的前途?”

读到这里我想起来一个事,前几个月有次晚上10点多出来晃悠,看到路边有个平板车,摆着一盘盘用保鲜膜包好的原料,边上是一个人在很带劲的颠勺,香味着实很吸引人。走近了借着火光,我才注意到这人穿着一身顺丰快递的衣服,趁着炒菜的时候,顺便聊了几句,原来这哥们是白天送快递,晚上出来卖炒菜,一般11点半左右收摊回家,第二天早上7点准时去顺丰站点清货,开始新的一天。

于是我就说你这真是很勤劳,他说反正现在年轻,也不知道干点啥,倒不如像这样出来干点事,过得也踏实。

这话让我想起来七八年一位朋友跟我说,如果对未来很疑惑,不知道出路在哪,那倒不如手头有啥事就干啥、想到啥就干啥,总不能光在这瞎想吧。

这些年过去了再回头想想,真是这个理儿,我在做事情之前,总喜欢先去求“道”,而不注重“术”的积累。这也是一种很典型的东方思维模式,看中国传统文化,希望能够通过“求道”来一劳永逸的获得对世界整体的认识,而不愿意去在某个领域踏实地去做一些深入的研究,总是没有道,就没有正确的术,证得大道,则一通百通。

这种思维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懒人思维模式,总是希望讨巧,希望找到一个本质的、通用的、颠覆性的解决办法,借助这个方法可以完美的、一次性的解决所有问题。

在这种思维模式的指导下干事情,容易出现两种现象。

一是事情还没干,先搞了一大堆外围准备活动,事情开始之后,还容易发现之前很多准备都没用,于是就觉得之前考虑的不对,不如推倒了重来,这么一折腾,是既耽误了时间又浪费了精力。

二是有问题出现的时候,光在这思考,不去行动。思考的作用是帮助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思考本身没法解决问题,思考的再透彻,问题还是问题。求“道”不过是寻求一张地图、一条明路,但是不迈开腿走,永远是原地踏步。

有本我很喜欢的书叫《精益创业》,这本书主要是讲述互联网创业公司如何打造产品的,我觉得这本书只用在互联网创业领域,实在是巨大的浪费。人生在世,也是打造自己这个产品。途中面临的困难也跟创业做产品类似:想找到自己的个人价值,却又不知道去何处去寻找,看着别人高歌猛进,自己却在原地踏步。想行动、想改变时发现前路阻碍重重,不知如何才能走到终点。

而《精益创业》提出的核心解决思路叫“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说的是做产品应该用最快的速度、最小的资源制造出一个最轻量级的可被用户试用的产品,发布出去,再根据用户的反馈来进行优化和革新,逐步学习、确认产品方向,这一过程称为“构建—测量—学习”循环。我觉得这个思路很有价值,要求用“术”来积累改善“道”,不要一开始就追求完美,因为你压根不知道怎样才是完美,你必须尽可能多的通过尝试获取反馈,通过这些反馈来学习和改进,才能逐步的知道正确方向和解决办法。

用这个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话,就先把自己当作一个粗糙的“最小化可行产品”吧,去争取反馈和匹配,然后改进迭代,一步步的去追求最终的“道”。

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