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老师突然来家访,你的爸爸打算泡茶招待老师,他花了2分钟找杯子,又花了4分钟找茶叶,接着烧水花了7分钟,爸爸泡一杯茶总共花了13分钟,请问你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你是先用7分钟烧水,等水开了以后再去找茶叶拿杯子?还是在烧水的同时拿杯子找茶叶?又或者其他更好的方法招待老师呢?
这是东南大学2012年自主招生面试题,源自一道小学三年级的奥数题,其实这个题目本身并没有标准答案。题目的考察重点不在于能否找到最高效的泡茶方法,而是考察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思路,是否能够跳出泡茶这一行为本身,从更高更广的角度进行分析。
多年的学习经历,让大多数人养成了寻找正确、标准答案的习惯。以前做练习题时,总会有一个相应配套的答案,练习的目的就是更快地得出与标准答案一致的结果。久而久之,在解决问题时,总是期待能够找到一个标准答案,以至于思路被限制在标准的范围内,缺少多维度观察和分析的视角。
学校会给我们标准答案,但现实的生活却没有标准答案,有时候甚至连寻找标准答案的线索都没有。习惯了标准答案的人,面对不确定的未知,必须鼓起勇气迎接挑战。
大多数时候,我们被教导要成为一个积极、向上、乐观、阳光、有进取心、负责任的人,应该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追求,要成就一番事业、要组建幸福的家庭、要平衡各种生活角色。这样的道理很简单,也容易理解,每个人都有梦想,也曾在脑海中勾勒出生活的理想状态,可偏偏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去实现这些梦想。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
没有标准答案不代表没有实现的可能,路要一步一步走,理想也是通过完成一个个目标慢慢构建出来的。实现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有千万种,但总会有些相似之处。
以需求为导向
所谓的需求,就是要明确你做这件事情终究是要解决什么问题,你的目标是什么,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大龄青年们假期返乡,个人问题总是逃不开的话题。尤其是父母亲,看着子女年龄渐渐增大,心中难免着急。于是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为子女们决定择偶的条件,比如一份稳定的工作,一副还算对得起观众的面容、一份差不多的收入。
尽管父母是出于好意,但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得到子女的认同。父母追求的是稳定,而子女们看中的是情投意合,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相似的价值观念。父母的行为并不能满足子女实际需求,自然没什么效果。
工作中,上司也许会交给你一项任务,要求在某个时间内完成,但没有明确告知要如何落实和执行。很多人一领到任务,便疯狂地按照自己的理解制定各种方案,没有领会上司的意图,到头来很可能是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却与上司期待的效果大相径庭。如果在执行任务前,能够提前沟通,了解上司的具体要求、希望实现的效果等,也许就不会出现徒劳无功的情况。
练习多任务管理
在开篇的那个题目当中,很多人会说,我会先烧水,同时去拿茶叶和洗杯子。实际上这就是多任务管理的一种情况,烧水、拿茶叶、洗杯子……,可能还需要边和老师聊聊天,这些任务往往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同时完成。
在做事情之前要先学会思考,对任务执行的过程进行细分,完成任务需要多少步骤,应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甚至包括多少细分的目标,每一个目标,要如何实现,其中有没有可以同时进行的任务以缩短执行的时间。
很羡慕那些善于利用时间的人,他们在本职工作之余能够阅读大量的书籍,能够写出海量的文字,会演奏乐器,还能参加马拉松,同样的24个小时,为何过出了不一样的生活品质?
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时间的多少,而在于如何利用时间,或者更准确地讲如何运用那些零散的时间。
虽然时间对每个人都只有24小时。但事实上,每个人生命的长度都不同,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时间不一样。善于利用“暗时间”的人,不仅学习得更多,思考得更彻底,实际上相当于比别人多活了很多年。
什么是“暗时间”呢?暗时间实际上指的就是一个人思维的时间,也就是没有产生直接成果的时间,一个人行走、买菜、洗脸、坐车、逛街、出游、吃饭、上厕所的空隙如果能用来思考,就都是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如果能把这些时间都利用起来,你的生命自然比别人长,你所做的事情自然比别人多,工作效率自然也会更高。
场景预演
中考、高考这类大考之前,会组织考生提前熟悉考场。这一举措不仅可以让考生提前了解考场的位置和自己的座位外,还能让考生提前适应现场的氛围。
人在面对陌生的环境,容易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做事就会缩手缩脚,不能自如地表现出平时应有的状态。让大脑提前熟悉环境,对于完成工作任务,会有很大的帮助。
有些人事情一多就会手忙脚乱,事情越重要,程度越厉害。在陌生的环境下,面对从未经历的场面,或者完成一件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没有先前经验的支持,完成任务的掌控感和把握度明显降低。
试想一下,当你开车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哪里行人较多,哪个路口禁止左拐,限速情况如何,并不是很清楚,于是你必须提高警惕,握紧方向盘,严格按照道路的指示标志,小心翼翼地行驶。相反,每天上下班必经的那条路,哪里有个路口,哪里会有行人窜出来,哪里有测速点,早已了然于心,则会显得从容不迫,放松自如。
所以,在做事情之前,最好能够在脑海中对任务情境和流程进行预演,执行过程中可能碰到哪些阻力,有哪些挑战,以及会有哪些外来因素的影响等,提前想出办法,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旦情况出现,即可从容应对。
实践提高熟练度
每项任务实际上是由多个小任务组合而成的。也许某项任务对于你来说是陌生的,但是组成这项任务的某些小任务却是你熟悉的。这些熟悉的部分所占比重越大,任务完成起来就会越轻松。
就拿写作来说,完成一篇一般需要几个步骤:
1.基本素材
2.写作框架
3.动笔撰写
4.修改定稿
写过文章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素材的积累以及写作框架的确定,是形成文章的关键因素,这就如同盖一栋大楼,图纸设计好了,有了足够的建筑材料,剩下的就是按照图纸建设施工,调整和完善以达到最佳效果。
如果平常就有积累素材的习惯,并能够进行适当的归类和管理,写作时就能够调动更多的素材,必然会提高效率。如果平时在其他三个方面也有一定积累的话,写作自然不是一件难事。
要获得熟练度,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开放的心态,多实践,有意识地练习。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涉猎不同的领域,尝试着实践看看。当然,你不需要做到事事烂熟于心,只要在尝试的过程中有所体验即可,在未来碰到类似的情况时,你能告诉自己,这事我做过。有这样的心态,在面对未知时自然多了几分自信。
马上总结
读书时,老师会嘱咐学生:做错的题目,一定要拿出来复习,看看究竟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错误。做完一件事情,同样需要及时总结,总结的工作最好在完成时马上进行。如果可以的话,在执行的过程当中,把要点或者感受及时记录下来,总结时效果会更好。
不要等明天再去总结,不要等你脑袋清醒之后再去总结,更不要说会拷贝一大堆资料回去消化后再进行总结,当前不会做的事情,到了第二天同样不会去做。此时此刻的感受,就像一块不断融化的冰块,时间越长,消失地越快,只有及时总结,才能最大限度的保留真实的状态。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做事风格和准则,不论形式如何,最重要的是提高做事的效能,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能保证高质量地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