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英语中“双关语”的不可译性

浅论英语中“双关语”的不可译性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根据我自己杜撰的“语言三七开理论”,各种语言中有70%是共通的,另有30%则是该语言里独特的,无法在另一种语言直接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必须通过增删,化解,注释等手段,才能够尽量把原意再现。而在这一再现过程中,原文中固有的一些语言特色或韵味会丧失殆尽。我权且把这一类别成为“语言的不可译性”。

英语中具备这种“不可译性”的一个类别就是双关语(pun)。

难怪前人哀叹:“Pun is the lowest form of wit.”(双关语是最低端的机智语),因为它的“不可译性”最明显。例如: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laws and outlaws? Outlaws are wanted.

句中用了两个词性对应而意思风马牛不相及的单词“in-law”(岳父母或家翁家婆)和“outlaw”(不法之徒),而双关语则在“wanted”上。“wanted”可以解释为“受欢迎”,也可解释为“被通缉”。 前面有“不法之徒”,很自然会把它与“被通缉”挂钩,而“岳父母/家翁家婆”通常被视为不受女婿/媳妇欢迎的人物,“wanted”摇身一变,又可被理解为“受欢迎”。该句子的妙处在于:“岳父母/家翁家婆”与“不法之徒”因词形相似而被联系在一起,已经产生了一种喜剧效果。他们有什么不同呢?“Outlaws are wanted.”即可理解为:“不法之徒被通缉中,”也可被曲解为:“不法之徒受欢迎,”言外之意就是:岳父母/家翁家婆受欢迎的程度,还不如不法之徒呢!

这个句子典型地体现了双关语的这种不可译性的特点:原文短小精悍,多层意思纵横交错,文字游戏特点鲜明。而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后,必须附以大量解释,文字游戏的俏皮性也荡然无存。

类似的例子还有:

     Just remember…if the world didn’t suck, we’d all fall off.

(提示:“suck”是双关语)

Change is inevitable, except from a vending machine.

(提示:“change”是双关语)

I saw a woman wearing a sweat shirt with “Guess” on it…so I said “Implants?”

(提示:“Guess”是双关语)

在原文中这些双关语都有一箭双雕的语言张力,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后则成了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谁能把"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翻译成英文,还保留原来的韵味呢?)

浅论英语中“双关语”的不可译性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论英语中“双关语”的不可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