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全息投影离真正商业化还很遥远?

姓名:谢也佳 学号:14020150084 电子工程学院 (第8篇)

转载自:钛媒体

【嵌牛导读】:初音和复活邓丽君,构成了东方文明探索全息技术的两大动力。

【嵌牛鼻子】:全息投影

【嵌牛提问】:全息投影的商业价值有多大?

【嵌牛正文】:

从科学到娱乐:全息投影应用史

所谓“全息”,是一个完全来自于科学体系,而非物理世界中的概念。

对于传统的影像记录,比如照片拍摄来说,都是记录物体呈像的光强,得到的是包括颜色、轮廓等等信息的2D画面。而在光强之外,物体影像其实还有相位信息。相位信息记录了物体与观察视角间的距离、运动轨迹、空间关系等信息,如果能把这部分信息也通过技术留存下来,那么就相对的获得了物体的“全部信息”——也就是所谓“全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静态或者动态呈像,就不是2D而是3D的了。

全息技术最广泛的应用,就是全息投影。一般来说,全息投影的思路是通过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来记录并再现物体的三维信息。1947年,英国物理学家丹尼斯·盖伯在研究增强电子显微镜性能手段时偶然发明了全息投影术,很快这项技术被申请了专利,并获得了197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最开始,全息投影被应用于电子显微技术中,作为一种科研手段存在。1960年激光被发现之后,投影技术本身得到了快速发展。更准确、抗干扰能力更强的投影出现了,全息投影也重新被提上了日程。但即使如此,全息投影的介质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为激光必须要在某种介质上产生反射才能呈现信息,但全息投影要求介质本身配合立体空间。这样得到的结果不是介质太贵,就是观看效果不好。

直到2001年全息膜问世,人类终于找到了能够获得相对清晰效果,同时成本低廉的全息投影介质。

紧接着,全息投影迎来了应用化大潮。有意思的是,这种作为科学辅助手段而出现的技术,此后却与科学渐行渐远。更多是出现在展览、博物馆、舞台演出、时装秀上,作为给观众带来视觉震撼的一种手段。

2010年,日本最著名的虚拟偶像初音在“大感谢祭”上使用全息投影技术亮相。虽然当时的技术还很薄弱,初音形象仅仅是停留在屏幕上却被立体化了。但从二次元冲到三次元载歌载舞的效果,还是狠狠冲击了一番宅男们的神经元。

直到今天,我们已经可以在各种旅游景区、博物馆、典礼开幕式、演唱会,甚至机场和高级酒店的导航服务中看到全息投影的应用。

可是即使应用场景如此之多,真正让亚洲人民永远乐此不疲的全息投影从来只有两种:一是让初音更真实,二是让邓丽君复活。这里面可能有些哲学问题值得深挖….

全息投影应用的几种模式

按下人民群众对偶像的热爱暂且不表,我们还是要继续认识全息投影本身。

全息投影这东西,在芯片运算和激光呈像技术相继成熟后,今天面临的最大问题只有一个:介质。

就像上面说的,激光会穿透空气而过,因此《钢铁侠》等电影里那种随随便便就投到空气中的全息投影在今天并不成熟。

为了找到合适的全息投影介质,科学家和科技公司们可谓煞费苦心。在不懈的努力下,今天全息投影实现主要有三种方式:

1、水雾投影。去一些旅游景区看过水幕电影的朋友应该对这项技术都不陌生。这是最简单也是成本最低的一种全息投影模式,将激光打在喷出的水雾上形成反射,从而展现出立体的全息影像。

但这种技术的问题非常突出。那就是水雾的颗粒非常大,投影出的效果并不好。所以只能作为旅游景区借势营销,制造亦真亦幻效果的技术。另外笔者认为,站的太近容易被喷一身水也是这种技术无法广泛推广的关键所在。

2、激光旋转投影。这种投影的应用更少,仅仅在科学馆等少数博物馆里才能见到。它的模式是利用高速旋转的镜面来反射激光,利用观众的视觉误差来制造全息效果。问题是这种技术推广起来很麻烦,高速旋转的仪器首先噪声很大,并且存在危险。而且介质与投射影像之间必须高度配合,很难在一台仪器上展现若干不同的影像,导致成本十分高昂。

3、全息膜投影。今天使用最多的,就是全息膜投影。其原理是利用一层透明度很高的薄膜来反射出全息影像。搭配周围光线较暗,薄膜本身看不清,就有了所谓高仿全息的效果。

最早的全息膜技术,是像屏幕一样将薄膜树立在观众正面。但这样的问题是薄膜容易被看出来,并且观众不能离开正面视角,否则马上穿帮。2010年时初音应用的就是这种技术,但目前已经很少使用了。

如今更多的全息投影技术,都是将全息膜进行45°倾斜,通过底部或者顶部装置进行投影,在一块或者几块全息膜上折射。这样观看效果更加逼真,也可以在更大的角度观看到全息效果。

非常知名的周杰伦演唱会上与邓丽君对唱,就是以这种技术完成的。但这种技术也不是没有瑕疵,比如投影区块必须要求暗光,一旦有白光干扰就会失真。并且模拟效果不够逼真,依旧存在色彩和像素上的问题。

人类真正在心心念念的,其实还是空气中就能完成的全息投影。

屏幕终结者:酝酿在未来的空气全息投影

各种科幻电影中,都会提到一种东西:手表或者某种仪器中投射出一个大屏幕或者全息图像,然后就可以操作各种炫酷的科技,进行全息通话。

这就是人类真正追求的全息投影。这种技术的特点,是不受白光干扰,随时在空气中成像,并可以模拟复杂的立体模型。一旦能够成真,那么人类恐怕将再也不需要屏幕。从泛屏幕阶段进入无屏幕阶段,绝对是人类科技历史的一次史诗级飞跃。

值得庆幸的是,这种美好的愿望并非白日做梦。今天这种空气投影已经开始了技术酝酿。一般来说解决方案有两种:一是通过空气中的电离作用制造光的折射,从而显示出全息投影效果;二是通过激光爆炸效应来制造全息呈像。

据说美国的一些实验室中,已经可以做到不借用任何介质,单纯在空气中实现全息投影。也就是说这种技术不再停留于理论中,已经成了现实,但是目前的空气全息投影问题还非常严重。比如说像素少,颗粒感极大,并且只能够实现单一颜色的全息投射。当然,更重要的是成本高昂。

无处不在的全息投影,虽然距离商业化还有遥远的距离。但是其发展速度已经足够惊人了。或许某一天,它将摆脱舞台技术的窠臼,突然炸裂式的闯进我们的生活。

作者:脑极体

http://www.tmtpost.com/2878690.html

來源:脑极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说全息投影离真正商业化还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