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优越感到底从何而来?

如果你是为了增加优越感而阅读、健身,那对不起,我可能会在背后骂你“装逼”。

你的优越感到底从何而来?_第1张图片
起了这个标题,想想会被别人认作是励志鸡汤文。提前说明,这是一篇反“励志”毒药,菜已上齐,客官您随意。

今天已经正式进入了2016年下半年,又有很多朋友在朋友圈里,晒出了自己这半年的目标计划表,这个行为倒也算是可圈可点,激励了自己的同时,也为朋友圈注入了一股积极向上的奋斗气息。

但翻来翻去,我发现,这内容基本没什么太大的差异,除去事业目标、家庭目标大同小异外,就连课外生活的规划也出了奇的相似:1.这半年要跑一场马拉松2.这半年要读多少本书3.这半年要回健身房把人鱼线/马甲线练回来….

去年参加了北马的朋友,逢见面就劝我好好练习跑步,一定去跑跑马拉松,用他的原话是“琳琳,跑完一场马拉松,我的人生得到了升华。”

满屏的微信公众号像是不约而同的追了同一个热点,将阅读说成了洗涤灵魂的制胜法宝,每每说起爱读书的人,那肯定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公民。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游也成了洒脱、真性情、青春不悔的代言词,后来演变成了谈一段奋不顾身的恋爱成了青春荷尔蒙的标配,不来个轰轰烈烈感觉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谈过恋爱。

不过,如果因为这些就产生了优越感,那还真是有点Low。

劳里•泰勒和斯坦•科恩在《逃逸的企图》中所阐述的观点:我们经常试图区分我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与真正的“我们”。我们希望用行为方式表明,我们不只是我们所扮演的经理、公务员、公交车司机、父亲以及忠贞的配偶等社会角色,我们还能超越它们。因此,我们常常利用业余爱好、假日以及周末旅游来构建一个表面人格。

如今,我们都在慌慌张张的想要构建这么一个表面人格,与此同时,又开始不自觉的以这种表面人格作为评价标杆,来分析自己和他人的人生。

跑马拉松值得赞扬么?当然,它不仅仅锻炼毅力,更是锻炼心肺能力的一大利器。但是,为此产生优越感大可不必,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跑步,你在公路上挥汗如雨,我在椭圆机上也没闲着啊。

阅读值得赞扬么?当然,书中自有黄金屋。但是,晒出的书单并不能给你带来什么优越感,你读了《论法的精神》是不是就真读懂了什么是法的精神呢?多少人晒在朋友圈的书,只是读了个皮毛。长期以往,书越读越多,思想却越来越狭隘,优越感却还越来越足。

旅游和恋爱就更不需赘述,动不动就说别人的青春按部就班简直是浪费少年时光,说出这种言论,不是被三流广告文案长期洗了脑估计就是还是处于少年情商低迷期。

生活各有各的不同,为什么总是这么容易产生优越感。

并不是每一个热爱阅读,健身,积极向上的人都会随随便便的产生优越感,但是,确实也有这么一部分人他们的兴趣成为优越感的源泉,他们对这份优越感的执着促使他们带着有色眼镜审视他人,劝诫他人甚至是干涉他人。

对不起,如果你是后者,那我可能会在背后骂你“装逼”。

问我为什么不敢直接和你对峙?

因为,我胆小,怕被你的自以为带着的闪亮光环闪了眼....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的优越感到底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