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行动派@彭小六 六哥的分享指点,在我写作进入迷区,为没实现日更的刻意练习而焦虑,提醒我刻意练习不是 “刻意” 练习。
刻意练习的量化,是为了达成自我期许的写作质量标准,所完成的有效数量积累与质变,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数量。多看看优秀的作品,拆解作者思维架构的用意原理,归纳效果里的可取学习之处。重要的是输出的作品质量达到标准,文章里自然会形成一股令人产生能量共鸣的灵魂气息。
有很多人不做日更,做周更也是可以的,自己比较些什么呢?有些人写的质量不行,字数再多也没用,没有实效的积累意义。
形成写作的结构
化解了我对于 “我执” 的强迫症认识,突然看到自己过去都在为了【 “多看一点,再多学一点” 才开始行动分享会更好】的症结点问题。因为我还是处在不确信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局限在自己的理解里,把事情复杂化了。
解决办法是,务实的做,做好现在所做的,学了多少就写好分享多少。过好当下,体验当下,把想到的受启发的,对自己和读者有实用帮助的东西写好分享出来,就是有效的练习积累,从而也活出了自己真实最好的当下,也就不用急求某种假定的未来标准满足。从容自得是放下贪念和完美表现欲,在逐步的行动练习提升中,自信的踏实感也会随着提升,个人品牌也随着自己走心的作品输出,影响力与日俱增,带给他人和自己形成价值积淀。
写作结构过程三部曲:输入 → 消化加工 → 输出
1、输入学习知识:解除强迫式的标准概念思维,务实做好现在就在做的,不贪多,例如:安排自己一个不受打扰的时间,把一部学习视频、一本书完全投入的认真看完。目标是专注在所做的事情上。
2、消化加工自己的理解价值:自己现在真实触动感受到的直觉信息、亲身经历验证对自己有过帮助的经验、联想想到的新受启发的点子,用简练的关键字串联起来。目标是画出思维导图笔记。
3、输出实用价值的内容:(个性化是长期写作自然形成的风格,而非目的。) 通过内容具体化、场景化、可见视觉化的清晰描述,兼具愉悦的视觉舒适美感,便于读者理解,适合目标读者群体的阅读习惯。目标是写出的东西简单易懂。
写出已有的东西
分享自己的个人变化,是怎么做到的。
我想到自己,因为以前都是去想着写一些 “自己没有的东西” ,反而落了下乘,没有去把 “自己已有的东西” 好好写出来,细细体会觉察品味,错过了自己已经发生的美好踏实享受,迷追于虚无缥缈的费力空乏中难以收效。
均衡处理的做法是,花 80% ~ 90% 时间主要专注在自己已有真实感受到的东西上,作为有力的分享着力点,其余时间再自由发挥创造。或者说在某段时间里,将此比例关系置换过来,尝试未曾做过的全然探索,不限定。
六哥看到我的笔记里有一栏是问:你至今为止倾注过热情的事情(包括幼年时期)。
我写上的有一个是 “游戏”,那么就把自己为什么会喜欢玩游戏,有哪些经验技巧可以分享帮到大家?这里强调的也是写出自己已有的东西,再结合自己现有的真实感受就是非常好的创新了,也不是推翻掉全部制造新的才叫创新呀 (在设计行业也有过同样问题,恰好我经历过了,所以很容易理解)。
写作也是一次非常好的认识自己的机会,不定时的重新观察自己,深入思考,认识自己的兴趣源头是因为什么,了解自己因此有些什么样的具体行为和状态变化的表现,自己感到开心的是什么,受益受触动的是什么。
把写作切成块
我很困惑近来写作时,一方面受益于读者的积极建议,肯定了我要有目的性架构的展开内容的写作,另一方面又明显的在写作时开始觉得拘束,文笔生硬不流畅,甚至在过度思虑中感到不知道怎么表达,写什么才好、才够好。而这也正是让我感到要感谢和提升的地方,这次听了六哥的会场分享和亲自与我交谈的方法后,我学到可用的解决办法了:将要写作分享的目标,切块成多个部分的具体内容组成。
找出自己短时间内能取得成果的事情:
例如,希望能在 90 分钟内写出 2000 字,并获得 100 个赞的好文章,那么可以灵活拆分成 15 分钟时间用于列主题的大纲架构,15 分钟用于找合适的配图,剩下 60 分钟用于完成内容,而这里又可以拆分成 30 分钟用于将能直接写好的内容写出来,另外 30 分钟再自由发挥填充联想到的新点子,由此完成 2000 字目标。
结合自己优势领域的经验,对时代变化的资讯分析了解,提炼优化输出内容里面的价值,实现对他人有效的帮助,也就容易得到他人喜欢点赞。
这样一想,写作思路的清晰和日常生活采用 “四象限时间法则” 区分事情紧要次序的办法类似,把最要做和能够做的做了,剩下就是在时限内能做到多少,就是多少额外的收获啦,做事也能轻松从容很多。(善用方法)
六哥推荐好书《用户思维+》,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写作分享时的思维习惯。这次的分享,只是书中提到的很少一部分。(我可以理解到,因为时间关系、主题敞开来分享所需的环境、受众需求情况不同等因素,就没法在此详细的讲啦)
心灵动力的解药
在写着的时候,总有冒出的一些思维点子相互关联碰撞到一起,我有一个过去潜藏的价值观行动阻碍的误区,感到悄然的就化解开了:
我不是要去刻意营销推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而是因为做好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实现真正可以带给亲朋好友们非常实用的期待价值,让他们有机会主动找我买单和获得受益。这样想也就解除了自己对于做个人品牌发展,存在着不好意思定价和分享的顾虑迷茫。
我突然想起这里,是我非常敬爱的好友佳倩曾经鼓励肯定的要我、一定要做出好榜样给到大家受益。
这股允许与支持的强大力量,让我走出自责不自信的泥沼,全力专注在观察和努力能做到的事情建设上。
吃了不消化的所知障
我跟六哥说,我这个月里报名了混沌大学的研习社,还报名了创新院,以及非常期待他 4 月份的洋葱课开课,我也报名了,他听的吃惊,说:“什么!停,我禁止你再报名任何活动课程啦。” (我热情好友雅然是墨尔跨年活动幸运儿,将兑换券送给了我,我成为了墨尔大学的学员。另外还有 2 个没做出决定报名的... 打住没说了)
我很困惑的说,课程越来越多了,书架上摆满了都没地方放新买的书了,时间忙不过来怎样做才好?我立马联想到,说可以调用他做分享时提到的 “将目标切成一块块内容” 方法,加上近来自己领悟到的 “时间切割法”,方法在此已经清晰了,深层次的问题是我在这样的提问时,突然看到了自己的焦虑紧迫感,非常浅显而又常常忽略的地方,给自己建了一座忙碌低效率的牢房:学习输入了很多,写作输出的太少了!(想起琦琦姐上次走心交谈时,特别和我强调的)
打破标准式预期的壁垒,我受不了 “严于律己” 的僵硬呆板,只是所有能带动自己改变提升的想法,都要先让自己努力去践行验证探索,平衡可持续。
自发热爱的动力
关于 “自律”,我想起了李欣频恩师特意讲解了 “自律给我自由” 的广告语里的木马。欣频恩师说,“自律” 这个词根本进不去她脑海里,因为她没有这个概念,因为热爱去做的事情,根本不需要 “自律”,而是 “自发” 就去做的。自律的根本就是不自信嘛,不自信那何来的自由?越自律越不自由。木马就在这儿,木马像鬼打墙一样的死循环。
自由,就是自己热爱、自发去做的事情,而不是某种目标,因为目标是自己定的,而不是和别人去比较得来的。问题就出在这里面了,自由不是比较,是自发热爱愿意去做,并想做好。
例如,刘一秒老师《灵光乍现》视频里面有非常形象的比喻:魂牵梦绕的状态。“凌晨三点做梦都想,起来之后赶紧拿书、拿方案开始列方案列到凌晨,再也不睡了”
套路只是道路
直白说一个人只知道吃苦是不管用的,这只是表象盲目,缺少具体性的指引内容,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只知道自己要这样去忙碌,就只是瞎忙,如骡子原地打转、老黄牛拉车不看路,没有方法,不走套路。
这天听好友洁丹说起很多事情都是有 “套路” 的,我突然注意到 “套路” 在过去我的认识里,带有强烈的个人偏见色彩,总觉得这是很贬义的、负面的、有心机有城府的,似乎这样做是一件损人不利己,无趣还拉低形象的事情,但我此刻突然想到,“套路” 就是个中性名称,指向的含义是人们通过生活工作实践摸索出的有效方法和道路。
我们借鉴参考他人分享的智慧经验,但真正是否使用、以及如何使用的人,是自己,就像手上有一把刀,我们总恐惧会伤害别人,但是我们并不会愿意那么做的,我们拿来的用途只是为了切菜、切水果,放下怀疑,放下全身心的戒备和紧张,拥抱信任的时候,注意力就能回到自己想要专注的地方上,把事情也做好了。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谈到我在做的禅修,我问到是否需要去研读非常多相关领域的分享知识,自己足够有经验学识后才有资格分享给到他人价值?(这是一个无意识中困扰阻碍了很多人的问题陷阱,太多人强调你没资格做某 XXX,其实不用停留于表面去强行证明自己的能力,而是把自己能做的先做啦,关注在自己已有的部分,而那些现在确实存在困难的地方,并不是现在的强项,也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预期而活,假大空干嘛)
六哥说,你本来就是修行禅修的人,怎么还困在 “我执” 里,你就分享自己为什么学习禅修,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带给自己很大的生活变化的地方是什么,自己是怎么做到的。结合现在的人们生活场景情况,焦虑、浮躁、熬夜为什么要用到禅修,有什么好处?可是为什么要选择禅修而不是其他的方式呢,如何能先自我验证说得通?别人也才会接着相信,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我解释说,睡前和起床后冥想静心 5~10 分钟可以很好的让人思绪清明,心神宁静愉悦。我感觉一时说不出具体的东西,说不下去了 [捂脸]
六哥说,“比如我很想成为你的学生,你要拿什么东西和我分享,带给我受益的部分,为什么我要选择你,不是别人?” (从自己已有的快乐生活里面,找到个人轨迹的优势特色)
浅层次的白干
我这个月里也感受到,写作不只是写出来分享给他人阅读学习,也是在思考和观察向自己提问,一边解答的过程中,写出了一篇篇新的文章。但我们像似走进了误区,一体两面里一方面低估了自己已有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忙着急求获取新的改变,浮于表面的忙碌,“以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匮乏不足”,战略上需要提升补足的地方依然是要去做的,忙碌于吃苦的战术行动,代替不了有效指引行动的战略方向。
我想起 2014 年时,西安的普凡姐姐打电话过来告诉我:“战术和战略是有区别的。”
那时候我只是当做一个很棒的知识点,记下了留下了印象,没务实的想到这东西如何结合现实有需要的用到,没深入研究查资料、考证这是个可以怎么样用出来的工具。直到 2017 年来到中山,听到文哥提起他只负责公司战略层面的工作,不参与具体的执行层面,才开始重视意识到,原来这东西并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有落到实处的工作要做,进行社会资源整合、外交关系、未来发展的规划布局,起到指引公司团队全局发展方向的领导地位作用。
之后,我接触到 “战略” 一词的地方越来越多,工作上听领导谈起,学习上在资料里看到,忽然觉得过去那种不以为意的方式,是多么浅层次的学习阶段,这就是造成过去看似很忙、很吃苦、很累,但是并没有人认可自己的苦劳,因为没有成果就不叫功劳,德不配位,自己自我满足的无效勤奋只算是娱乐自嗨,所以没有明显的个人长进,直接体现在带给自己过上更加美好向往的生活,物质上的丰盈和精神上的自由。
在探索与践行的路上,保持灵活变通、融会贯通自己的所学和所知。这个世界没有真理,只有务实的真言,写作和任何行业一样,有很多技巧,也没有技巧,就是多写多看多练。
写了 2 天,本文还有很多不流畅、可精简优化的地方,写作也是练习提升我表达能力的技能。
——
#行子的写作分享#
过去我误以为通过写作✏️打造个人品牌是要追随流行,写一些时新的东西,所以总是很努力去表现自己新学到的地方,感觉辛苦费力又不踏实。
直到这次的写作课,我如雷灌耳的惊醒,原来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自己所得到美好变化,详细的写出来分享就好了,而每个人都独一无二,术业有专攻,认识自己的专长优势,总是有可以分享帮到一些人的地方,敞开心扉连接需要帮助的人,同时也能淬炼自己的个人品牌精进。
自己只要活着就是无尽变化的宝库,这些都是写作的价值✏️
特别感谢行动派,感谢彭小六 六哥,感谢山口拓朗老师,感谢琦琦姐,感谢行动派志愿者小伙伴们的美好相伴,我爱我们
希望能多看到大家的反馈建议、留言,感恩 ❤ 谢谢你,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