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I: Ch 2, - Vos

Part 1, Ch 2: The Mapping out of the Field of Revelation

1.8.2020 多云; 裸读《圣经神学》,云里雾里

一般对启示的分类可分为普遍启示与特殊启示。普遍启示也叫作自然启示,特殊启示也叫作超自然启示,这里可以正确地望文生义。有一种不太完全的区分方法是,前者先于罪存在、与罪无关(?),后者以某种形式(modified form)存在于罪的领域(the regime of sin). 当然,后文会提到随着人类的堕落,人对前者的认识发生扭曲。

自然启示的来源主要分为两种:1)人性/自然(nature)之内;2)人性/自然之外。人性之内是指人的宗教意识与道德良心,人性之外指受造界其它存有。显然,后者对前者有依赖,因为如果没有先验知识(antecedent innate knowledge),没有任何自然界观察会引向对神(灵)的认识;后者又丰盛了前者。不过这里不是说异教徒必然知道这位神或者神明的存在。

超自然启示通常与救赎有关,不过也不尽然。重要的区别是,超自然启示的内容是自然启示不具有的。它与罪的关系——不能认为堕落后唯一的结果有了超自然启示;超自然启示确实很大程度上是与罪有关的,但是并不是来源于罪;只是罪入了世界,自然其实自身被扭曲,需要被归正。其实不仅是超自然启示,人受自然启示下的意识也会被蒙蔽。当然,特殊启示最重要之处不是更新对自然界的认识,而是人的救赎,一个全新的真理领域。其更新与形式和内容都有关系,也改变了人接受神超自然启示的路径。起初(救赎之前)人没有直接与神的属灵关系;得救后,属灵关系与神的启示/交通毫无障碍,是人随时可企及而不必“积攒存储使用”(?)的。前有传统,后有圣经。救赎会创造一种外在的实体,使人能够以此与神互动。救赎之后,人的一切经历与体会都离不开正义与恩典(Justice and Grace). 自然,超自然启示与自然启示不会是矛盾的,而是在神完美的创造下和谐的;不过自然/人性(nature)本身是不会引向认识救赎的。最后提到的是,爱里没有惧怕;救恩应当使人有应有的敬畏,与神有真诚的关系,而不是恐惧战惊。

救赎前特殊启示: 特殊启示分为救赎前与救赎性的。在人类堕落以前,已经存在特殊启示,这种启示是超越神的自然启示的。首先神不会满足于——也不会让人满足于人神之间的非直接交流。宗教的概念本身就指向人神之间的亲密关系,神在人与自己之间建立了面对面的相交。此外,神造的人是一种道德完美的状态,但是这种状态可以被进一步提高——表面上,这个观念自相矛盾,其实不然。这种提高是指人拥有的美好与祝福从可变到不可变;后者意味着人的状态使其再也不会失去道德完美。所以起初人类的状态可以看作在一个“永久的试用期”里。后来神给了人具体的实际试验,如果人当时通过了试验,那么会永远离开“试用期”状态,进入美好和祝福的永久“担保期”。当然,如果人可以进入这种具体的实际测验,就意味着他熟知试验以及其条件。因此,堕落前必然有特殊启示。

救赎性特殊启示:救赎前特殊启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工作/行为之约(The Covenant of Works), 救赎性启示就是我们教义常用的术语“恩典之约”(Covenant of Grace). 请注意,这两个约并不是以圣经经卷的新约和旧约区分的; 新约与旧约都属恩典之约——旧约的恩典之约时期是在弥赛亚到来以前,新约的恩典之约时期是在弥赛亚到来之后,直至我们所生活的今天。英文中有testament与covenant两种翻译对应于新约、旧约,经常交替使用。因此,这两个词的原文值得细细考察—— Beith  希伯来文 vs. Diatheke 希腊文 (testament or covenant)

Berith (Hebrew)- berith在圣经中从来没有遗嘱(testament)的意思;事实上,遗嘱的概念对于古代希伯来而言是不存在的,当时的人并没有遗嘱一说(这里的遗嘱应当和遗言不一样?). 当然,这也意味着, berith一词的出现都是指向covenant. Covenant一词所包含的合约(agreement)含义也不是berith的含义;这里的covenant没有其词源、概念上的意义,而是宗教含义上的意思,即一种纯粹单方的应许、命定或是律法。因此,我们能够明白,berith的特征包括独一性、确定性、永恒性、自发性、不可变等,是信实的,永不废除的。人可以破坏这种约covenant,但是这里的破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撕毁合约,而是指人在宗教含义上破坏了神圣性,犯下了最严重的罪。

Diatheke (Greek) - 七十士译本和新约将berith翻译为diatheke,其实是一种翻译上的妥协。引入了testament这个词,是因为这个词不仅具有现代的意义,也具有当时的意义:这个词在当时的含义十分广泛,其中包括一个人按自己的意思所定下的旨意 (a disposition that some one made for himself). 其实testament一词作为遗嘱的时候,包含了可变、死亡的属性——因为立遗嘱的人可以改变遗嘱,且遗嘱在死后才能生效;这样的特质用来描述与神有关的事,是不妥当的。事实上,还有一个希腊文单词syntheke也能用来翻译berith, 然而syntheke一词非常强调双方的平等、合作性,因此译者宁愿选择麻烦的diatheke也不愿选择syntheke; 毕竟,“为自己设的旨意”是其原意之一,且diatheke有强调主权的意思,并非单单指遗嘱。

从七十士译本开始,diatheke一词就进入了新约的使用。长期以来,关于使用covenant还是testament一词有很多争论;A.V.系列将14处diatheke都翻译为testament,其余则翻译为covenant. R.V.系列则不一样,除了希伯来书9:16必然是遗嘱(testament)的意思,凡是A.V.中的covenant都被翻译为testament.  不过,加拉太书3:15也有让人联想到遗嘱的意思。总的来说,自从R.V.开始,学术界倾向于使用testament遗嘱而非covenant约;争论自然依然持续,例如最后的晚餐似乎就更应该使用testament遗嘱。

Former berith vs. new berith (old diatheke vs. new diatheke): 出现于Jer 31:31, 最后的晚餐设立,以及使徒书信、希伯来书的多处经文。区分前约与后约,并不是说上帝有两卷正典/两个不同的约。例如按着保罗的习惯,是指一处旧约的经文能够找到新约的对应经文参照。作前、后约的对比,不是为了区分两个约,也不是说其中有两种安排、互相独立,而是说其中一件已经完全,另一件尚在等候。在保罗之后,有人也试图用别的词来作区分,例如特土良把新约与旧约成为Old and New Instrument (引导).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说旧约与新约作为一个约的两面,其中旧约所包含的时期是摩西到基督道成肉身(而非亚当堕落开始); 新约是基督到来,至使徒时代,至初期教会,又到今天,更是到末世,到永远。而创世纪开始到摩西时代,就是旧约的前言,是一本书的封面部分。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Part I: Ch 2, - V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