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画背后的故事(1)

受先生托,写此文,文中的我是他

当年爷爷一遍遍给我讲这些故事,今天我把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因为,那些人、那段历史不应该被忘记……

爷爷一生做了三件了不起的大事,最为人称道的是,1984年将珍藏近半个世纪的110幅近现代名家书画,无偿捐赠给淮安市博物馆。

那些画背后的故事(1)_第1张图片
我的爷爷

那些画背后的故事(1)_第2张图片
南京大学出版社

那些画背后的故事(1)_第3张图片
捐赠目录

这么多顶级大师的字画是从哪来的呢?这得从很久以前说起。

爷爷徐伯璞,1901年生于山东肥城,幼喜字画。1927年考入日本明治大学,学习乡村教育,1931年“9·18事变”后回国。翌年,任济南正谊中学校长。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他率青年学生保护着流亡书画家一路迁移,39年春抵达陪都重庆,此时爷爷任职于国民政府教育部,从事战时艺术、图书和文物保护工作,一直到抗战胜利于1946年回到南京。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重庆的群山之间有个马鞍形小镇---青木关,爷爷在这里生活了六年。他的邻居是潘天寿、梁实秋、余钟志等书画大家。他们有时讨论时局、针砭时弊,有时登高望远、直抒胸臆,有时喝酒下棋、吟诗作画……倒似生活在远离尘世的桃花源 ,不知不觉中爷爷打造了一个阵容强大的朋友圈。

朋友圈成员有: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潘天寿、李苦禅、李可染、于右任、梁实秋、梁漱溟、王献唐、杨仲子……是不是碉堡了?

爷爷当时的工作之一是安排大师们的生活起居,为其排忧解难,共赴国难。他的真诚豁达深受大家的推崇,他们授予爷爷“诚谅公”雅号。爷爷一向热爱书画艺术,空闲时请他们作画写字,都慨然应允。抗战胜利后,这些大师有佳作也会赠送爷爷,于是,爷爷成了大收藏家。在重庆的日子,这帮朋友们发现爷爷有慧根,就主动教他书画创作,这一教又成就了个书画家。

爷爷的最后二十年和我在一起,我最爱问这些名人大师的日常,这也是爷爷最喜欢讲的,一遍一遍如数家珍。现在爷爷去世了,再也不能听到他的声音,好在有书,每当空闲,我就翻看《徐伯璞捐赠名家书画作品集》,在书里,我仿佛又看到了爷爷和他的朋友们。

一、与潘天寿、余钟志酒后作画

时间:1945年春

坐标:重庆

人物:国立艺专校长潘天寿,国立艺专副教授、水彩画家余钟志,爷爷徐伯璞,奶奶蔡铭竹(三家住得很近,走动很多)

话说当时,抗战即将胜利,潘大师升职国立艺专校长,爷爷邀请潘、余二人至家中小酌,奶奶准备了家常饭菜,爷爷取出最后一坛黄酒。酒足饭饱之后,三人打着嗝,聊着当前大好形势,其乐融融。爷爷提议,作画留念,皆允,奶奶赶紧整理好笔墨纸砚。

那些画背后的故事(1)_第4张图片
潘天寿

三个男人一台戏,关于谁先动笔,争执不下,就问大美女我奶奶,奶奶说,“钟志最小,你应该先画,让潘大哥歇会儿。”潘立刻鼓掌,像个孩子似的得意。“好吧,我先献丑。”余钟志拿起了画笔。

“你打算画啥?”爷爷问。“我要画个冤魂。”余说。“啊?”众人吃惊。“这个冤魂刚被我们吃了。”余教授继续说。“哈哈,你要画猪吗?刚吃了猪肉。”奶奶边磨墨边问。

余不答话,已经下笔,爷爷和潘坐一边喝茶抽烟聊天。片刻功夫,余说“好了”。大家过来一看,一只胖胖的母鸡跃然纸上,不禁喝彩。奶奶说“可惜啊,她已经被我炖汤,给你们喝了。”

潘对着画面合掌,认真地说:“对不起了,鸡,我让钟志给你找个伴,合个影吧!”要求余再画一只,形态要不同。

领导发话了,没办法,余大师略一沉吟,动笔,勾线条、上水彩、修饰,一气呵成。只见图中双鸡,一只昂首前瞻,一只低头搔羽,栩栩如生、精妙绝伦,几个人一齐鼓掌叫好。

那些画背后的故事(1)_第5张图片
梅鸡图

潘打量了一会,问爷爷,“老弟,你不觉得还少点啥?”做为主人,爷爷中午喝多,他笑问“难道还要画只鸡?”余教授大嚷不行不行,“哪还有地方?除非画只蛋。”

潘笑斥余,“滚你的蛋,老徐,你不是擅长松竹梅吗,点缀一下如何?”“对对对,徐兄请。”余教授把画笔塞给爷爷。爷爷一下子酒醒,认真看着画“松树太大,竹子太高,没地方了呀!”“那梅花呢?”潘校长启发。

“伯璞,你可以画两个梅枝,横在上方。”奶奶又插嘴了。“好!好!好!”三人异口同声。“可惜啊,嫂夫人才真该学画……”潘叹气说道。虽然他比爷爷大,但是因为爷爷官衔高点,他们都叫奶奶嫂夫人。爷爷不好意思了,默默地画了起来,画好颇自觉地题字“梅兆五福,开在吉家。三十四年春钟志绘鸡,伯璞写梅并题”,于是有了这幅《梅鸡图》。

该潘大师了,他说“抗战快胜利了,我来画张应节饰品。”说罢手起笔落,片刻,一个罗汉现于纸面,题字“佛寿无量。”观者无不欢呼,潘对大家说:“这不是迷信,是祝福,好日子就要开始,我们都要佛寿无量。”

那些画背后的故事(1)_第6张图片
《佛寿无量》

后人评价此画“布局匠心独运,立意高远,人物造型突兀如山,无理而至理,险绝而至情,为其人物画之精品。”其子潘公凯1983年来看爷爷时,对此画大加赞赏,说没看过父亲此类题材作品。

回到当时,爷爷开心得合不拢嘴,奶奶不乐意了,“潘校长,我给你们弄吃做喝,你也得给我画一幅。”谁能拒绝美女的请求呢?何况这请求有理有据,爷爷和余教授也连说“应该应该。”潘笑,看看一旁桌上的茶盏,又打量着爷爷奶奶,铺好画纸略一沉吟,只片刻又置笔,大家围过来看,又是一番夸赞。奶奶拿着画说“你呀,最会偷懒,与画相比,我更喜欢这五个字。”笑声一片……

那些画背后的故事(1)_第7张图片
与君共岁华

我也喜欢这五个字,“与君共岁华”,多好啊!此中深意,奶奶更是感慨颇深吧。

夏天,潘大师又来吃饭了,这次专门为奶奶画了一幅《兰竹图》,题字“淡到无言自可人”,这正是奶奶的真实写照啊!

那些画背后的故事(1)_第8张图片
《兰竹图》

秋天,三个好朋友在潘大师家中聚会,潘画了幅《芙蓉图》,是他家小院中的景。题诗曰“依水偎山谷有盘,小园谁说不多宽?锦葵红杏般般好,任作绿珠绝世看……”抗战胜利了,心情的雀跃由此可见。

那些画背后的故事(1)_第9张图片
芙蓉图

过后又画了幅《风竹图》,墨竹笔力雄强,题款欹正多姿,坚如铁铸,尽显其“至大至刚”的风格特征。

那些画背后的故事(1)_第10张图片
风竹图

潘大师的祝福真的实现了,他本人74岁去世,余教授去世时71岁,而我爷爷2003年去世,享年102岁。


一起写呀~~

下一章:那些画背后的故事(2)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画背后的故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