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1994文学回忆录》(8)

第21-25讲 唐诗宋词


一、唐诗

(一)唐诗前期:变化古诗为近体诗,诗的格律化

中国诗歌从宋、齐、梁、陈开始格律化,到唐代产生了有严格的平仄和对仗要求的今体诗,宋代以后称为近体诗,包括全部的律诗和一部分绝句。由此,把近体诗产生以前的没有严格的平仄和对仗要求的诗称之为古体诗。

1. 历史背景: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

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386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朝。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

2. 唐诗序曲期:南朝(齐)

齐初,沈约、王融、谢眺等合起来创造诗律,供诗人参照。

(1)格律化代表人物:沈约(441~513年)

沈约,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宋、齐、梁朝时期)文学家、史学家。沈约是齐、 梁文坛的领袖,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互调节的方法应用于诗文,避免八病。其诗与王融诸人的诗皆注重声律、对仗,时号“永明体”,是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

著作:《四声谱》

(2)四声八病:齐梁时期发现并运用于诗歌创作的声律要求

四声

魏晋以来,中国声韵学受印度梵音学的影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齐代,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沈约、谢脁、王融等“竟陵八友”日相联句赠答,探讨诗艺。周顒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始创《四声切韵》(已佚)。四声是声律论提出的前提和基础。

四声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声、上声、去声统称舒声,入声则为促声。舒声韵尾以元音或者鼻音结尾,促声韵尾以塞音结尾。入声除了是一个声调,还是一系列以塞音收尾的韵母的统称。现代普通话已经失去了入声。唐宋以来,汉语在四声的基础上区分声母清浊对应的阴调和阳调形成八声,也就是四声八调。

南北朝时,梁武帝曾经问周舍什么是“四声”,周舍回答那就是“天(tiān)子(zǐ)圣(shèng)哲(zhé)”,这四字正好代表“平上去入”四个不同的声调。

八病:沈约《四声谱》根据汉字四声和双声叠韵的特点,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五言诗应该避免的弊病,称为“八病”。

- 平头:五言诗的第一、二字不能与下句第一、二字声调相同。如: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芳时、提壶同是平音字,这就是平头。

- 上尾:五言诗的第五字(出句最后一字)与第十字(对句最后一字)不能声调相同。不然就犯了上尾的毛病。如乐府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草、柳都是上声,犯了上尾的毛病。如古诗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楼齐不同韵而同音。

- 蜂腰:顾名思义是两头大,中间小。五字句若首尾皆浊音,中一字独清,则两头大中间小矣。如张衡诗“邂逅承际会”,以浊夹清者是。

- 鹤膝:五字句若首尾皆清音,中一字独浊,则两头细中间粗矣。如傅玄诗“徽音冠青云”,以清夹浊者是。

- 大韵:指五言诗上句首一字,与下句尾一字同韵,如阮诗“微风照罗袂,明月耀清辉”,微辉同韵者是。

- 小韵:五言诗两句中,上句第四字与下句第一字同韵,如“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明、清同韵者是。

- 旁纽:五言诗两句中,不能有相同韵母(声调相同)的字出现,如长梁同韵,长字上声为丈,上句首用丈字,下句首用梁字,若“丈夫且安坐,梁尘将欲起”者是。

- 正纽:五言诗两句中,不能有相同的声母和韵母(声调不同)字出现,如溪起憩为一纽,诗云:“朝济清溪岸,夕憩五龙泉”,溪憩二字同用。又家假嫁为一纽,诗云:“我本汉家女,来嫁单于庭”。家嫁二字同用者是。

(3)南北朝时期代表作品

- 《昭明文选》: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收录自周代至六朝梁以前七八百年间130多位作者的诗文700余篇 。

- 《敕勒歌》: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后编入《乐府诗集》。

- 《木兰辞》(《木兰诗》):北朝民歌,长篇叙事诗。后编入《乐府诗集》。

(二)唐诗

1. 近体诗的格律

近体诗包括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一部分无言绝句、一部分七言绝句。之所以说只是一部分的绝句,是因为绝句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不符合近体诗要求的古绝。

(1)平仄

平仄声是在四声基础上,笼统地把四声分成两类,故而产生“平仄”。古音和今音的对照,大致分为:今音的第一第二声约等于古音的平声,今音的第三第四声,约等于古音的仄声。

(2)绝句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

按照诗歌格律,绝句分为:

- 古绝:律诗出现之前的绝句,不要求平仄和谐

- 律绝: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要求平仄和谐

按照每句的字数,绝句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

(3)律诗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

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广义律诗允许失粘,狭义律诗不允许失粘。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2. 唐诗分期

(1)初唐:唐兴至玄宗开元之初,约100年

代表诗人: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刘希夷、张若虚

(2)盛唐:开元至代宗大历初,约50年

代表诗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岑参

(3)中唐:大历至文宗太和九年,约70年

代表诗人:韦应物、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元稹、刘禹锡、孟郊、贾岛

(4)晚唐:文宗开成初至唐末,约80年

代表诗人:杜牧、李商隐、温庭钧、罗隐、司空图、陆龟蒙、杜荀鹤

3. 唐诗派别

(1)山水田园诗派: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风格多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形式多五言古诗 、五绝、五律。

代表诗人:王维、孟浩然

(2)边塞诗派: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征戍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王之涣、李颀

(3)浪漫诗派: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诗词自由、奔放、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

代表诗人:李白

(4)现实诗派:诗歌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情怀。自中唐到宋代以来大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

代表诗人:杜甫


二、宋词

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1. 代表词人

(1)唐朝:李白、韦应物、温庭钧

(2)晚唐—>五代十国:韦庄

(3)五代十国(南唐):李煜

(4)宋朝:范仲淹、晏殊、宋祁、张先、欧阳修、柳永、晏几道、王安石、苏轼、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吴文英。

五代十国历史背景: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960年)与十国(902—979年)的合称。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十国: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包括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2. 词牌来源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忆江南》、《如梦令》。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也就不再另拟题目了。

3. 词的派别

(1)花间派

产生于于晚唐五代时期的前蜀,是中国古代诗词学流派之一,其名得自于后蜀赵崇祚所编词集《花间集》。《花间集》收辑温庭钧、韦庄等十八人的词作。其作者大多是蜀人,词风近似,词作内容多为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因此被称为“花间词派”。

代表人物:温庭钧、韦庄

(2)婉约派

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代表人物: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一般也包括晚唐五代时期的花间派和李煜)。

(3)豪放派

中国宋词流派。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陈亮、陆游、张孝祥、张元干、刘晨翁等。


扩展书目:

《乐府诗集》

《唐诗鉴赏辞典》(曹涤非主编)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圭璋主编)

你可能感兴趣的:(《1989-1994文学回忆录》(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