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张张大仙儿
2015年,10月,南京。一场电影放完,一对父子站在棺材两侧的画面深深地烙印在了现场观众们的脑海中,他们中有很多都看着演职人员的名单字幕不愿离场。
2014年,7月,西宁。一大批热爱电影事业的人聚集在这里,只为将更多颇具探索视角、独立自由、多元开放的青年电影更好地推介给观众。导演忻钰坤及他的作品《心迷宫》获导演曹保平的举荐和欣赏,一举拿下第八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导演、最佳剧情片等奖项。
忻钰坤曾说:“当时是把《心迷宫》这个项目当成他最后一次来做,如果这部电影拍不好,他觉得可能就没这个命,就不干了。”
170万小成本,曾因原名为《殡棺》一度无法过审,但值得庆幸的是,《心迷宫》“最终上映的版本在剧情和结构上没有任何删减,基本做到了原汁原味。”,并以首周末435万的票房成绩创下国内独立电影在院线上画的最高票房纪录。
“不为票房,只为让市场多一种选择”,《心迷宫》以一桩发生在中国乡村环环相扣的故事,让观众坠入了人性善恶美丑的迷宫之中。
一、一具尸体引发的悬案
麦高芬。我想先向大家科普一下这个词,麦高芬为“悬疑大师希区柯克发明的一个电影用语,指在电影中可以推展剧情的物件、人物、或目标,例如一个众角色争夺的东西。这样东西应该像主角们一样对观众又很强烈得吸引力,它设置的高明与否,可以直接决定一部悬疑片的逼格。”
在《心迷宫》中,这个“麦高芬”就是一具被烧焦的尸体,整个故事围绕着这具尸体的由来、认领过程及最后处境而展开,它被认错两次,认领三回,越发引发了观众的好奇心,希望能一探后面事实的究竟。悬疑/剧情片《心迷宫》之所以让人感觉惊艳正是在此。
影片伊始,一具尸体打破了凌晨偏远山村的宁静;
“这具尸体是谁?”,
“黄家闺女黄欢昨晚被烧死了!”
“死的不是黄欢,是陈自立!”
“凶手找到了,王宝山!”
“村长,我想借这尸体用用。”
围绕它,一个个疑惑,一段段闪回片段,一桩桩回忆,宗耀、黄欢、村长、王宝山、丽琴、陈自立等人逐渐被牵扯进来,越来越多的真相和秘密被暴露。
影片最后,父子俩站在装着尸体的棺材两侧对视,五味杂陈。
二 、倒叙、插叙等非线性叙事结构增强悬疑感
《心迷宫》的好更在于它的叙事方式。它的多重叙事手法、叙事角度给故事增添了更多可能及张力,这种非线性叙事方式本身就是一个迷宫,使电影的时空错乱,制造了很多悬念,让故事更为有声有色。
导演一开始就交代了两个“存在且合理”事件:
1、一个小村庄里,村子靠山,经常有人烧荒,会烧死人,这是意外。
2、村长是这个村子里最德高望重的人物,他是一个好人,这是一个崇尚“人治”的落后山村。
影片的时间点经常变化,观影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理不清故事发展和内容进程。那么,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导演在《心迷宫》中所玩的叙事游戏:
1、第一重表层结构
影片的表层结构是围绕儿子宗耀完成的。
他和黄欢在树林私会,黄欢告诉他自己怀孕的消息,而这一切被路过的白虎听到。白虎试图敲诈宗耀,宗耀错手杀死白虎,最后带着黄欢逃亡,后又回到村里。
在此,观众先入为主地认同了宗耀的视角和叙述,但又在后面故事的展开中逐渐将之补充解构。
2、第二重结构
影片的第二叙事结构围绕寡妇丽琴展开。丽琴的丈夫陈自立竟然虐待毒打自己,她与曾经的相好,妻子正怀孕的王宝山经常私会,二人甚至谈论过把陈自立杀害的想法。巧的是,第二天村长来通知她村子里发现了陈自立(因钱包在尸体身上)的尸体,请她来认领。丽琴顺水推舟,在村民大壮(爱慕丽琴已久)的帮助下为丈夫办起了丧事。出殡当天,她又接到了派出所打来的电话,也是让她去认尸。陈自立是从山崖上摔死的,而这一切刚好和大壮有关。
于是,她又把棺材还了回来。
3、第三重解构
第三是村长的视角。电影重新跳回白虎死的那个晚上,原来,儿子宗耀措手杀死白虎的过程刚好被路过的村长看到了,为让儿子免于罪责,村长违背自己的良知和形象,将白虎的尸体处理得像是不小心烧死的,还自导自演了一幕发现尸体过程的好戏。
影片包含了大量插叙、倒叙、闪回画面,让情节一直在现实、回忆中穿插进行,“去镇里拿体检报告的宝山撞见黄欢”,“村长打电话给陈自立,接电话过程中陈自立不小心摔下了山崖”,“大壮去买灵堂用的东西,碰到陈自力搭车”,“白虎拿到陈自立的钱包”等等片段让整个故事更为错综复杂,扑朔迷离。
三、人不会在每个场合都善良,也不可能在每个时间段都恶毒
《心迷宫》中刻画了一个个灰色的人物形象及他们隐蔽的“恶意”。
宗耀厌恶父权专制,试图反抗,但又有畏惧心理,女友黄欢怀孕却因为父亲想让他找个城里的媳妇而不敢告诉家人,懦弱地不想承担责任。
黄欢撒谎说怀孕,隐瞒看见勋章,为了自己家人想回家但又不告诉宗耀真相。
大壮希望和丽琴好,讨厌丽琴的丈夫和相好,有杀害陈自立的企图。
白虎好赌、偷盗、敲诈勒索,但却进庙烧香,希望改变现状和命运。
影片中凤儿的母亲劝凤原谅丈夫,说:“有些事情就放在他心里,像一块石头压着他,如果问出根底,那这块石头就是放在自己心底了。”
沽名钓誉、一直保持正面形象的村长为儿子扛起了那块石头,百般纠结,为包庇儿子,获得众多奖章的他暴露了自己的自私自利的一面。
而观众呢?
我们在打破谎言,刨根问底地知道了故事的真相后,看到了游走于善恶之间的人性,一些似是而非的阴暗。
还有,带飘逸的庸俗,偏敏感的麻木,洞察一切的愚昧和一往无前的退缩。
你以为可以超越道德、掌控一切,其实很多时候都在“打自己脸”。
人性本不像动物性一样纯粹,歹徒不一定都穷凶极恶,正面角色不一定每次都能做出正面的选择。
人性很多时候都是相对的。
做不到问心无愧的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感谢导演拍出这样的好片(真的不是恐怖片,不惊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