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见学教翻转的最美风景

——学习共同体三省五校跨校联盟教研活动

四年级数学《探秘三角板》  周密(湖南株洲)

寻见学教翻转的最美风景_第1张图片
交流议题1
寻见学教翻转的最美风景_第2张图片
交流议题2

从议题看:教师追求不同度数的多样拼法。这一类议题,相对于共同体课堂来说,同伴交流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形成头脑风暴。有利于协同学习。

但是,在全班集体交流过程中,学生容易形成汇报的形式,比作一场球赛的话,这样的汇报好比是轮流投球的比赛,如果老师能根据大家的讨论,适当串联,学让课堂形成一场激烈的球赛,球在学生间互相传递,这该是多好。至于教师语言需要怎样转变和串联,还需要斟酌。有愿景,继续努力!

从教师姿态看:教师用两个学习要求让学生开展讨论,想起了“被动的能动性”,议题的选择,教师的语言,促成了多少能动?想起了课堂的快与慢的节奏,究竟怎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推动学生的能动性。

听过台湾的数学课,一比较,会发现我们的共同体课堂明显会感觉到学科的知识落实,难点问题通过大家的力量来解决。台湾的课堂,课堂中间的板块却不明显,脚踩西瓜皮的感觉更明显。想起了课堂要从“阶梯型走向登山型”,我们的课堂会阶梯感更强,不由地想,万一学生的角度拼凑不够多,学生交流不出,会怎么样?

五年级语文《“诺曼底”号遇难记》刘颖(福州四小)

寻见学教翻转的最美风景_第3张图片
预习后回顾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寻见学教翻转的最美风景_第4张图片
自由学习

寻见学教翻转的最美风景_第5张图片
同伴协同

      这节课上,我关注了教师的:倾听、串联、反刍在课堂上的作用。

"我们预习了课文,知道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是"(语言表述很清晰,站在小说角度切入)

“很多小组已经分享完毕,好的,那个小组愿意先来。”

分享后,教师提示:我先给说的人建议:先说我分享的句子在第几自然段;给听的建议:她分享的是什么?打动她的原因是什么?跟我的一样吗?等她讲完了再补充。

中途提醒:听的同学可以回应你的同伴,比如掌声。(教师一边在课文纸上标注,一边看到问题及时提示,串联起到很大作用。)

"继续""还有吗?""谢谢""好的""还有新的感动吗?""就此处还有补充吗?""好的,最远的小组,你们还有要说的吗?"'是吗?"

寻见学教翻转的最美风景_第6张图片
学生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同伴的变化在哪里?

      一开始,很多孩子汇报的时候,就都定格在宁死不屈等这些概念化的评价感受中。慢慢地,孩子的言语系统开始转变,自然地让教材跟自己相遇,又链接到自己的生活,再与学伴的相遇中补充反思。

议题的选择上,符合学科特质和生长跳跃性吗?

1、哪些情节让你感到动?

2、聊着聊着,船长是主要人物,为什么还要写其他的人呢?

3、依据让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船长的人物形象。用朗读来感受语言的魅力。(师生分句朗读)

(这个环节很巧妙。至少起到了几大作用,一是把先前的情节感受用朗读表现,二是对文本深度了解后的一种重新梳理;三是我们共同体课堂聊着聊着,会走出文本,这是一次很好的反刍。回归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这一招解决了我的困惑,梳理后是不是只有思维导图整理一条路?交流后如何回归教材,特别是语文课。议题交流后,用不同朗读方式让学生再次跟教材相遇,也是绝好的。特别是对于像这类情感丰富的文本。《卖火柴的小女孩》、《桥》、《刷子李》等完全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反思回归。

这样的课堂,让感受从零散走向丰富!但是,语文课堂,我们是否还需要思考:如何从丰富走向深入?这篇课文通过“感动”的理解,学生的感受变得丰富,还是一个平移的状态,它的深入点在哪里?当船长下命令的时候,言语表达的特点,是我们要明白的,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会不会是从丰富走向深入的探路石?(听师傅讲后顿悟)

寻见学教翻转的最美风景_第7张图片
反思性活动

4、为船长设计颁奖词:借助颁奖词这一载体,真正实现小说阅读中通过情节塑造人物,感受人物特点。并做出恰当评价。"颁奖词"的格式写法是个支架而已,并非重点,所以教师提供了感动中国的颁奖词给予学生参考。

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文本,是学科内容,但是它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相似的一种方式真正展开学习。从"勉强"走向"学习",实现了学习过程的"媒介活动性"、"同伴合作性"、"反思共享性"。真不错!

寻见学教翻转的最美风景_第8张图片
学生交流后,雨果评价

寻见学教翻转的最美风景_第9张图片
课后延伸

寻见学教翻转的最美风景_第10张图片
学习单


主题报告:和孩子一起进入倾听的境界(福州四小 黄权)

信赖是倾听的基础。

寻见学教翻转的最美风景_第11张图片
倾听

教师听什么?

传统课堂:听答案,听我"下一步该怎么办?",听我的课堂目标达成没有。因此,教师会很着急。

共同体课堂:听学生。因此,教师听得很真诚,很尊重,很有耐心。相信孩子们一定可以的,所以,回应时会有停顿,会有思考状态下的回应。

常用语音:嗯,很棒,真棒,还有什么想法。让学生有走下去的深度。

学生听什么?

传统课堂:听答案是不是符合了教师的要求。

共同体课堂:听同伴的不同答案,听他们的精彩发言。

如何建立倾听的关系?

建立稳定的倾听关系。

1、空间转变:教室空间——桌子大小;

2、控制自己的言行,让评价"慢一拍";

3、基于学习推进的听;(布置议题后,缓一缓,观察一下,哪些小组已经自由开展,哪些小组需要教师参与跟进。)——我们经常大声叫嚷:第几组很棒,第几组还没有开始,加油!简直太粗暴了,打扰了别人不说,搞得慢一拍的小组,很尴尬。

4、设定一定的时间;(给学生一些提示,还有几分钟就要结束,不要一下子停止。)

5、面对孩子的问题,要及时抓住关键点听;(传统课堂上我们需要马上判断学生的问题,是否有全面倾听的必要,如果没有,就不纠结。但是,共同体课堂,要尊重学生的真问题,从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循着学生的问题线,慢慢地走出文本,再回溯文本,探寻中遇见一道靓丽风景。)

6、甄选教材文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选题实现"被动的能动性"。(1)文本的选择要经典;(2)议题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话可以说。(3)支架搭建尽量避免作业形式,要以"颁奖词"等形式。如"最后一头战象",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假如危险突然来临,你唯一能带走的小物件是什么?写写自己的小物件。如"珍珠鸟"假如珍珠鸟重新回归自然,会对小伙伴们说什么?如"猴王出世"给齐天大圣写一封推荐信。

赫然发现,福州四小的几堂课,似乎都有这样的设计规律:

(1)自读,抓住一个文本特质有关内容展开自读自悟,然后同伴交流。

(2)全班分享。(教师在大课文纸上标注)

(3)梳理——朗读或者思维导图等。

(4)评价——富有设计感的载体。

观课者的倾听听什么?

1、关注自己面前的一组。以蚂蚁之眼,以实证的形式,记录、观察、反思。

2、倾听全班同学的学习状态。以专业的眼光去感受孩子是否出于学习状态,学习是否真正发生。(上课教师是否成为一个理性的支持者,比他是否和学生融为一体更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寻见学教翻转的最美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