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1岁大学毕业之前,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在小城市里上大学。
我所在的大学位于一所小城市(区)的偏僻地方,离重庆主城坐火车要5-6小时。更不幸的是,我们语教专业的学生被分配到了老校区,100平米不足,早在开学之前就听学姐们说老校区环境差,设备落后,瞬间想去上学的心情都一扫而空了。
开学报道那天,我下火车后坐上了学校的校车,车子走了一截大道后,开始弯弯绕绕走进一个小巷道,地上石块乱翻,两旁还是一些非常破旧的居民房,看上去还是修了几十年的了。
要不是车上坐了很多新生,不然我都怀疑我上错车了,心情忐忑复杂,说不清的五味陈杂。
没一会,学校的招牌映入眼帘,看着眼前“XX大学”的校门,比我高中的后校门还要差,本来还抱着一线希望的心瞬间跌到了谷底,我知道,我是入了一个“坑”。
-02-
进入学校,到处听到的都是新生们的吐槽声音,我倒是很淡定,既然已成定局,何必苦苦挣扎或抱怨呢,倒不如早些进入学习的状态,努力最重要。
因为学校是老校区,大概有100年的历史,周边是一个村子,村民们到处种着庄稼,一看就知道是春夏秋冬哪个季节。我们宿舍后就有一块地,每次还看得到村民来这劳作,偶尔在睡梦中还会被一男一女的吵骂声给惊醒,害得周末连好好休息一下都不行。
学校外都是一些破旧的餐馆,虽说价格很便宜,但是环境和卫生都不太好,有同学来找我玩,我都不好意思请她们在那里吃饭,因为档次很low。我们很多时候宁愿在食堂吃,不过每天接触的都是一些相同的面孔,听的都是相同的故事,也没新意。
因为学生人数不多,再加上位置偏僻,每逢节假日就会堵车,商家也不愿意把店开在这里,除了一排排小餐馆还有几个临时搭建的水果铺,一两个小超市以及小的理发店,连服装店都没有,更别提书店、精品店之类的,所以我们很难接触到什么高雅的东西,比如图书馆、咖啡厅、博物馆,眼界有限。
-03-
学校的多媒体设备总爱出问题,老师上课上到一半就出故障,影响课时进程。学生干部和老师们也多次和学校领导反映这事,但领班觉得校区太老,如果要换,什么都得换,就叫我们先将就着。
学校有一个播音室,每天清晨,校园歌声环绕,也算是鸟语花香。我们班上有一位女同学是校园广播站的成员,有一次我问她是不是广播站都像电视里的一样,播音设备很齐全?
她很尴尬的笑了笑,回答:“没有,我们就有一台电脑放背景音乐,一个话筒念稿子。”天啊,这是有多简陋啊!
走遍全校园只需要十分钟不到,每次上课,从寝室到教室,只需要三四分钟即可,从教室到食堂也只需要两三分钟,有时候和室友吐槽说:“学校小也有好处,上课不会迟到,抢饭也快。”
学校每次不能举办大型的活动,因为场地、设备、资源都不够用,也给我们学生干部加大了难题,只能按照学校的现状去策划活动。
所以每次有什么大型活动,都会让我们这个校区的学生派代表去新校区的大礼堂参加活动,有时候会有校车坐,但大多时候都得自己掏腰包坐公交车过去。
不爱学习,不爱参加活动,不爱交际,这就是我们学校的大部分人的状态,环境会影响绝大部分的人。
我的表姐是一所普通二本小学校,但位于在上海主城,隔壁就是一所重点大学,她们经常去隔壁学校“晃悠”,听了不少有用的讲座,还慕名去听了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课,学习氛围感染力强,后来她考研考到了浙江大学。
学校小就算了,但重点是位于小城市,身边资源有限,当地本科学校只有两三所,而且还相距甚远,想多去结交优秀的人都很困难,我们等于完全被置于那个小小的村里,外面的人很难走进来,我们也很难走出去。
-04-
其实自从进校门那刻起,我已经尽最大努力及时摆正了自己的心态,尽快融入新环境开始新一阶段的努力。
但小学校终究是小学校,尽管自己再不在意,再努力,也真真实实和大城市的学校存在很大差距,这也是我真正体验过所产生的感悟。
刚开始,学校没有图书馆,本来经常写文章需要多阅读才有素材,我只有去网上阅读或者买实体书阅读,但是效率很低,输入并不多,输出的质量显然也不高。
那时想在图书馆好好看上几个小时的书都觉得是一种奢侈,这样的大学真是让我“没爱了”。还好,在学校领导极大的争取下,这学期终于建了一个小小的图书馆,满足了我想泡图书馆的心愿。
我们学校中文专业班级也有二十个左右,我却没有遇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公众号以及一系列写作平台,我曾经在社团课上向社员们详细介绍和推荐过,我本以为会遇到同行,却没有一个人清楚这些是什么。
就连之前和我一起参加大型写作比赛获奖的同学也不知道,所以我们之间的交流只能局限在往校报投稿。
我们学校男女比例10:1,要不是有数学专业的男生撑起少得可怜的异性人数,说不定学校出行的全是女同胞了。
大部分男生从来不混社团和学生会,也不参加任何活动,每天没事就窝在宿舍打游戏,上课迟到早退,该考的证也还没过,马上都要毕业了,才开始着急起来。
以前我还有一两个聊得来的男性朋友,大学却没有遇上一个欣赏的男生,因为舒适没有压力的环境造就了不知进取的他们,远离了外界的纷争,倒是过得清净。
所以,身边没有特别优秀的同学当榜样,自己就很难进步,这也是一大局限。
-05-
每次和朋友一起相约,她们讨论的都是大城市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学校有多大,老师有多优秀,同学有多厉害,我都没多少发言权,就连兼职和实习也“欺负”起我们来。
朋友们都是去暑假培训班当家教或者当兼职班主任,补课100元一小时,每天负责给学生们签到签退,维持教室清洁卫生,轻松拿到150元一天。
有的朋友更厉害,去当地的杂志社或者报社实习,每天出去跑新闻、采访,写新闻稿和采访稿,过程中虽说辛苦一点,但能学到很多实用的东西,历练也很大。
还有的朋友是学校推荐去专业相关的单位实习,工资可观,面对的人或事都非常有意义。
而我们小城市的人,一找暑假工就是往服务员、收营员、超市理货员、促销员、电子厂员工等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工作,一是因为她们陷在了固有思维里,觉得自己的能力只能做这些,二是因为周边确实资源有限,很难有合适的实习单位。
比如去年我参加过学校的带薪实习,本来抱着提升自己能力的想法报名的,没想到把我们安排在了一个游乐场里的餐饮部当销售,每天和凉面、稀饭、酸辣粉、小面打交道,还要忍受40℃的高温,服务员姐姐们聊的都是家里那点小事,实在没兴趣听。能力没提升,反倒被晒黑,工资还不够买护肤品。
没办法,小城市能够提供的岗位只有这些,小学校也只能把学生们推荐到这些岗位。
-06-
当然,环境只是客观因素,并不能限制你的努力,越是艰苦的环境,才越是能够考验一个人。
我只能用“既来之,则安之”来激励自己奋力前行。
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尽量把握已有的资源和平台去努力,既然大学没能够在大城市体验应有的,我们可以凭着自己的努力去大一点的城市找工作上班,到时候能够决定我们视野的最大程度是自己,而不是城市和学校。
我写这篇文章并没有对小城市和小学校怀恶意,只是想把这两年所见所想所感写出来,因为突然意识到平台真的很重要,你的见识、经历、地位、朋友、爱人,甚至和你的未来都牵扯挂钩。
所以,尽量往大城市走,因为它能够提供给你的机会和体验比小城市多得多。
作者简介:怡安女孩,大三师范生,推荐作者,《大学生活》专题副编辑,电台签约作者,专写大学相关的文章,专治大学迷茫的问题。个人公众号:怡安学姐 微博:怡安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