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 选择越多越是赢者通吃。
我们随便能买到的,网络上的数字歌曲有多少?
Spotfy提供了两千万首,其中四百万首从来没被播放过。苹果ITunes提供了两千六百万首。
现在音乐家太多,听众不够用了。
罗伯特。弗兰克在《成功与运气》中写道:选择越多。反而越容易赢者通吃。
2007年,美国消费了500万首不同的歌,2016年是870万首,其中大多数只卖出去一两次。至少卖出去过100词的,2007和2016都是35万首。排名前一千的歌2015占总流量的18.8%,2016年则是23%。效应在增强。换句话说,今天,你的歌卖出去一份,就打败了56%的作品,卖出去100份,就打败了98%。
类似的情况是过去20年美国电影票房分布数据。排名前1%的电影,过去能拿走10%的总票房,现在能拿走25%。排在后面90%的电影,过去能拿走50%的票房,现在只有10%。成功电影还集中在几个电影公司里。
现在已经是强强联手,弱者没空间的时代。
《经济学人》分析,内容生产者,现在有三个赢家——
1.特别有钱,像迪士尼那样花大价钱收购好公司,搞大制作。
2. 用户特别多,能互相推荐和接受你的推荐,如Facebook和Youtube。
3. 自己制作内容的付费渠道,像Netflix和Amazon。
而传统上那些(纯粹靠“频道”多来吸引用户的)有线电视服务商,现在已经是大输家了。
因为消费者面临太多选择的时候就会感到无所适从,索性选择个自己听说过的,熟悉的,推荐引擎推荐的——而公正的推荐引擎又是基于众人的熟悉度。
举个例子,如果你光顾一位大四学生毕业卖书的小摊,摆着十本书。两本你听过,本没听过,你多少会去翻翻那八本,也就是多少他们会有一点流量。然而当你进入一家巨大的新华书店,里面有几万本书。也许你就只会去翻翻放在最显眼位置的几本推荐书。也许还会直接随便那一本走人。而更大比例的书绝对没有被认真翻过的机会了。
现在消费者普遍只相信大品牌的大制作,认为小投入产出的东西质量都不行。这一点很可能是对的。
消费者还认为,无名的作品内容水平都差不多,这可能也是对的。
消费者认为没有品牌的内容都应该是免费的,这还可能是对的。
对消费者来说,这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要么最好看,要么免费。
现在,生产一个文化产品是越来越难了。过去我们习惯大部分人是消费者,现在则是每个人都可能是生产者——视频,短文,照片。这些内容未必是为了挣钱,但是确实对市场产生了影响。
另外现在不但无名内容不挣钱,还得花钱请人阅读,比如微博的付费推广。
大部分默默无名的作品其实真的是差不多。大多数人不感兴趣,但是少数人极感兴趣的,是真正的“小众”产品。而所有人都不感兴趣的,叫平庸。如果你真的想要严肃对待一个工作,那么面对这个赢家通吃的时代,千万别自欺欺人,绝对不能拿“平庸”当“小众”。你如果真厉害,这个时代比任何时代都容易出头。
王煜全 干细胞技术
介绍了几家成功创业的干细胞技术公司。珍惜生命,远离生物。
吴军 设计一款好产品
这是美国历史上的高空高速战略轰炸机,代号为XB-70,又称为“女武神——Valkyrie”。同时它可能是人类迄今为止制造的最先进的飞机了。
在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对苏联保持核威慑,将核弹投掷到苏联境内,需要一种高性能的轰炸机替代被称为“同温层堡垒”的B-52轰炸机,以超音速、超高空飞行的方式突破敌对国家的防空网,进行战略核打击。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考虑设计,直到到60年代中期,美国才制造出原型机XB-70A。
三角翼基本构型的大型喷气机。设计非常先进。和传统飞机不同,整架飞机是“骑”在自己产生的冲击波上,产生一种被称为“压缩升力”(Compression Lift)的向上推力,将超音速冲击波转化成飞机的升力。
XB-70的最高速度可达3.1马赫,并且可以3马赫的巡航速度长距离飞行。(参照物1.波音747客机巡航速度0.85马赫;2苏-30战斗机最高时速也只有两马赫左右)XB-70的飞行高度高达23000米,是今天民用客机的两倍。
当飞机速度超过2.5马赫时,表面和空气摩擦,会产生5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铝会熔化,飞机变成一滩泥。XB-70尽显当时材料科学和金属加工领域超强的技术水平,在所有容易产生摩擦的地方使用了钛合金(熔点1668摄氏度)强度没有变化。
但是钛合金实在太贵了,即便美国也造不起纯钛的飞机。为此美国工程师们发明了“三明治”的不锈钢薄板——外表是只有0.2毫米厚的不锈钢蒙皮,内部是非常薄的蜂窝状加固结构。这样结构的不锈钢薄板需要非常高的加工工艺才能制造。
靠着昂贵的钛合金,以及工艺复杂的轻不锈钢板,才保障了XB-70能用3马赫以上的高速进行飞行。价格已经是核动力航空母舰的1.5倍机,让美国难堪重担。
可以说,人类从60年代之后,就没有再造出这样高性能的飞机了。
那么今天为什么看不到这样的飞机装备军队了呢?
这个项目砍掉了。主要原因有三:
1. 一架原型机在试飞中和护航的飞机碰撞坠毁了
2.它的成本太高(60年代时每架的造价高达7亿美元,而当时的企业级核动力航空母舰造价才4.5亿美元)等等。
3. 最重要的,苏联设计制造出拦截它的飞机了——著名的米格-25,瞬间XB-70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20世纪60年代,面对XB-70的威胁,前苏联委托米高扬设计局设计一款高空高速战斗机进行拦截,这一款飞机的项目代号为米格-25。
顺便说一句,“米格”=米高扬+格列维奇,两个飞机设计大师名字的缩写。“苏”=苏霍伊为首设计的飞机以“苏”冠名,比如苏-27。
虽然前苏联有着非常多的流体力学专家和空气动力学专家,设计出时速超过三马赫的飞机和相应的发动机没有问题,但是却制造不出来。因为前苏联整体的工业发展不平衡,材料工业和电子工业水平都大大落后于美国。找不到既轻便、强度又高、还能耐热的金属材料做机身(也造不出一流的电子设备)。
当时的苏联,无法有效生产、加工符合制造新型战斗机的钛合金材料或者“三明治”不锈钢薄板(米格-25中使用了少量的钛材料和铝合金,但不是做机身,而是里面一些零件)。面对来自美国的威胁,格列维奇拿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方案——使用钢合金。
钢的熔点很高,可以在500多度的下保持强度。但,钢实在太重了。密度几乎是通常用来制造飞机的铝的三倍,是钛合金的两倍。为了能够让钢的飞机飞起来,只能把机身和机翼做得非常薄,只有一般飞机厚度的1/3左右。
钢板一薄,新的问题又来了,飞机在高速下,薄薄的钢板会变形。为了加强飞机的强度,工程师们想到了给钢制的机翼和机身加上支架。
这一招固然增加了强度,不过飞机的重量又进一步增加了。米格-25 重得出奇,空重20吨,不带弹药的侦查型起飞重量37吨。为此,工程师们给它安装了两台当时推力巨大的战斗机发动机,才勉强让它达到了在速度和高度上的设计要求。
但是却没有更多的动力保障米格-25的机动性。实际上米格-25拐弯的半径大得出奇,甚至有人嘲笑它只能飞直线。即便如此,米格-25完全实现了它预先的设计目的——拦截美国XB-70那样的高空高速轰炸机——做这件事并不需要太高的机动性。
米格-25问世后,创造了很多项世界纪录,也让美国人部署XB-70这样的战略轰炸机失去意义,从此中断了这个项目,继而把注意力放在研制和部署巡航导弹上了。因此从达成战略目标的角度来看,米格-25非常成功。
(这让我情不自禁想起了《三体》中设计太阳帆船的过程)
从60年代到70年代十多年的时间里,美国人绞尽脑汁也想不清楚,苏联人在没有合格的材料工业和可怜的配套工业条件下,是如何造出这样高性能的飞机的。直到1976年,苏联空军飞行员别连科驾驶着一架米格-25叛逃到日本。美国人和日本人对这架飞机大卸八块进行了仔细地研究,他们惊讶地发现,这架做工无比粗糙的飞机,在设计上却又如此地巧妙。
美国人评价说,“这种飞机的制造过程,反映出俄罗斯人极善于用取之不尽的聪明才智来弥补资源的局限。他们非常巧妙地把新老工艺结合起来,在较短时间内及花费不多的情况下,制造出了这种战术性能极高的飞机。而西方研制的飞机要达到这样的性能则需要投入巨额经费。”虽然美国当时发现米格-25的性能并不能和当时美国的主战飞机F-15相比,便把它还给了苏联,但是他们还是从苏联工程师身上学到了使用钢材料制造飞机的奇思妙想。毕竟,钢比钛便宜得多。
由于米格-25出色的高空高速性能,后来成为第三世界国家大量购买的对象。但是这个飞机毕竟是为了拦截轰炸机所设计的(后来另一个用途是作为侦察机),而不是为空中格斗准备的,缺乏灵活性,加上自重太大,载弹量有限,因此,它在空战中表现并不好,这是后话。
总结一下什么是好的产品
首先,它的目标必须明确,米格-25就是为了拦截美国高空高速轰炸机设计的,因此它整体的设计方案的所有技术指标都是针对XB-70的,其它功能都变得次要。
第二,工程和科学不同,它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只有在当时情况下找最好的方法。应该讲,米格-25的设计者们,立足于当时有限的条件,找到了最好的解决方法。今天各个公司里很多人经常这样和上级讲,这个条件不具备,那个条件要等待,因此无法工作。对于一个工程师来讲,他不能等待条件的成熟,而是要尽可能地利用现有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在工程上,常常是一个问题被解决了,所采用的方法会派生出一个新的问题,然后需要再想办法解决新的问题,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产品经理和工程师应有的做事的态度。另外,一切实用的设计都需要有取舍,而取舍的原则都是要围绕最终的目标。
第四,当目标变了,如果还采用原来的解决方案,就如同刻舟求剑。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用米格-25进行空战,效果不佳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伊拉克曾经用这样高速的飞机去打美国时速只有0.15马赫的无人侦察机,效果可想有多差,这并非米格-25的问题,而是使用它的人食古不化,用错了工具。
吴晓波 没过时的企业家精神
1904年美国《企业家》杂志的发刊词--节选自托马斯 潘恩的《常识》
译文来源
“我是不会选择做一个普通人的。
如果我能够做到的话,我有权成为一位不寻常的人。
我寻找机会,但我不寻求安稳,我不希望在国家的照顾下成为一名有保障的国民,那将被人瞧不起而使我感到痛苦不堪。
我要做有意义的冒险。
我要梦想,我要创造,我要失败,我也要成功。
我拒绝用刺激来换取施舍;
我宁愿向生活挑战,而不愿过有保证的生活;宁愿要达到目的时的激动,而不愿要乌托邦式毫无生气的平静。
我不会拿我的自由与慈善作交易,也不会拿我的尊严去与发给乞丐的食物作交易。
我决不会在任何一位大师面前发抖,也不会为任何恐吓所屈服。
我的天性是挺胸直立,骄傲而无所畏惧。
我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自豪地说:
在上帝的帮助下,我已经做到了。”
1904年福特的C型车上市,可口可乐开始售卖。在《企业家》的发刊词中,你可以感受到一种气氛——为了独立乐观人生态度,以及良好精神面貌而奋斗的气氛。这种气氛,和对财富的疯狂追求叠加馋了一种混合型的气质——美国精神或现代资本主义精神。
美国上一个世纪的企业家精神有浓厚的宗教倾向(新教伦理)。面对财富,贪婪,勇敢,无所不用其极,同事勤俭,自律,诚信,对单纯的娱乐充满厌恶。构成一种现实的禁欲主义。马克思韦伯认为,这种对财富的贪婪与精神上的某种自律构成了资本主义精神。
当下的中国,貌似也进入了疯狂追逐财富的镀金时代。这并不可耻,也不可悲。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追逐过程中,我们有没有注意到财富背后的常识,商业冒险背后更有意义的事情。换句话说,在财富大厦的对面,我们需要一座与之相当的伦理殿堂。(昨天盖茨的日志里,巴菲特表示自己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