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荣:No zuo no die

黄金荣:No zuo no die_第1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黄金荣,祖籍浙江余姚,生于江苏苏州。与杜月笙、张啸林并称为上海滩“青帮三大亨”。

尽管他从未拜过老头子,开过香堂,他却凭借着势大力大而自称为“天字辈”青帮老大。当时上海滩青帮最高辈分为“大”字辈。

小的时候读过几年私塾,后来到他姐夫开的瑞嘉堂裱褙店当学徒。但他根本没心思学手艺,天天听书看戏流连茶楼戏院。20多岁的时候,返回苏州开了一家老天宫戏院。

黄金荣脸色黝黑,麻痕点点,又矮又胖。

有一天,黄金荣去捕快家有事,林桂生就在身旁看着。黄金荣虽然其貌不扬,却气宇轩昂,说话掷地有声,林桂生顿生好感。

黄金荣发现林桂生对自己有好感,便悄悄打量这名女子,一副小家碧玉的模样,非常可爱。俩个人旁若无人开始眉目传情。

再说说林桂生的男人,在苏州府衙门当捕快,窝窝囊囊,胆小怕事。林桂生长得小巧玲珑,看上去是个柔弱的女子,却精明能干,处理事情果断干练,对丈夫猥琐的模样很是看不起。

不久之后,林桂生与丈夫正式脱离了关系,黄金荣置办了酒席,明媒正娶,俩人走到了一起。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就是有助夫相,比如林桂生。黄金荣自从娶了林桂生,可以说是好事连连。

先是在朋友家中遇到前来苏州物色华人的法租界头脑,对黄金荣极为赏识,当上了上海法租界巡捕房的巡捕。接着又在上海开茶楼,办戏院,设赌场,抢土贩土。

林桂生是江湖有名的“第一白相嫂”,人称“桂生姐”。桂生姐外帮黄金荣出谋划策,处理各种疑难问题,内理家敛财,中兴家业,夫妻俩明里暗里的生意红红火火。

露兰春自幼被法租界巡捕房的翻译张师领为养女。张师拜黄金荣为老头子,俩人又同在法捕房任职,露兰春小时候常去黄公馆玩。

露兰春皮肤白皙,小脸圆圆,非常讨人喜欢,黄公馆上下人都称她为“粢毛团”。她称黄金荣为“公公”,林桂生为“奶奶”。

“粢毛团”慢慢长大,常到黄金荣的戏院看戏,回家便学着哼唱。张师见她有天分,专门请师傅来教她,没想到她一点就透,一学就会。几年下来,学会了十几出老生戏,同时兼工青衣。

张师夫妻想让露兰春登台,就带她登门拜访黄金荣。几年不见,当年那个“粢毛团”出落得美丽动人,让黄金荣直流口水。肤如凝脂,明眸皓齿,弯弯的柳叶眉。从见到露兰春的那一刻起,露兰春便在黄金荣心里扎下了根,挥之不去。

黄金荣与张师商量,让露兰春到自家舞台挂头牌。张师夫妇求之不得,欣然应允。黄金荣不惜花重金聘名师为露兰春排演连台戏,在报纸上登广告。露兰春才貌俱佳,场场爆满。

露兰春不但为黄金荣赚足了钞票,更让54岁的他春心萌动,呵护备至,派专车保镖接送。无论多忙都为她捧场。

不久黄金荣找张师商量,想讨露兰春做小的。要知道在上海滩,黄金荣好歹算得上个人物,呼风唤雨。张师俩口子哪敢说个“不”字唯唯诺诺地表态:“怎么说兰春也是个黄花闺女。她心气高,想要龙凤花轿抬过去,嫁过去要掌管钥匙当家。”

张师说这话是颤抖着的,是想让黄金荣知难而退。他知道黄金荣是怕老婆出了名,黄公馆是桂生姐一手操持起来的,掌管钥匙明摆着向桂生姐夺权。而且黄金荣当初娶桂生姐都没用花轿。

张师提这些,无非是想让黄金荣知难而退,不曾想他的如意算盘打错了,黄金荣现在豁出去了。

其实黄金荣十分清楚桂生姐是黄公馆的有功之臣,没有她就没有现在的自己。可他现在就是看桂生姐处处不顺眼,样貌不出众,又不打扮自己,非常倒胃口。

而露兰春年轻漂亮,懂得梳妆打扮,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张师无奈之下,只好同意嫁女。

但是对桂生姐摊牌,黄金荣却没有胆量。他知道杜月笙是桂生姐一手提拔起来的,就把这烫手的山芋推给了杜月笙。

杜月笙担心吓到桂生姐,费尽心思绕了一大圈,越绕越说不清,急得冒一头汗。在桂生姐的逼问下,只好和盘托出。开始桂生姐以为,黄金荣只是要纳露兰春为妾,听罢提出的两个条件后,一下子瘫坐在那里。

特别是要龙凤花轿抬进黄公馆,无论有意无意,对自己都是一个讽刺。讽刺自己嫁给黄金荣的时候不是处女。讽刺自己到黄家不曾坐过花轿,明摆着要做正房夫人。

“既然老板连这样的条件都答应了,多年的夫妻算是走到尽头。你去和老板说,叫他出五万的安置费,我走人。”桂生姐对杜月笙说道。

而当时黄金荣家财万贯,光戏院都好几家,还有茶楼,地产,而林桂生仅仅拿走区区五万。

黄金荣一听桂生姐提出离婚,求之不得,马上支付了这笔钱。再说黄金荣自从娶了露兰春,对她千依百顺,宠爱有加,最后却没落得好下场。

露兰春趁黄金荣不注意,勾搭上一个富家公子薛二。有一天黄金荣不在家,露兰春打开保险箱,拿走了里面的金条,美钞,银元,庄票,珠宝首饰,文件道契等。

杜月笙请来上海会审公所的法官,局长为黄金荣调停,露兰春最后交回了卷走的财产,俩人解除了婚姻关系。

经过一番折腾,黄金荣心灰意冷,时年56岁,至死不曾再娶。

而林桂生和黄金荣离婚后,在老洋房子里独居,直到去世。

你可能感兴趣的:(黄金荣:No zuo no d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