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写作上比我勤奋、比我优秀的朋友最近有点苦恼,在微信上说:每次只要一打开公众号看到自己又涨粉了、掉粉了、文章阅读数、点赞数涨了、掉了,她都会为其所牵,可谓点点闹心呀!于是,在一个暖阳怡人的周六下午,我们找了个咖啡厅,在一个临窗的包间里坐下了。
开聊,先散扯了不到五句话,她就按捺不住自己的烦恼了。
她端着咖啡,悠悠地说:“其实吧,我写文章、发文章也不是为了什么粉丝数、阅读数、点赞数还有打赏数,主要还是想通过写文章这一个形式来写写自己的所思所想,写点儿心里话,要是能获得别人的点赞,在我看来就代表着我写的某一个点触动了对方,甚至引起了对方的共鸣了,这会让我很开心,甚至内心充满喜悦!你知道吗,就是有一种与他人心灵对话的感觉,很奇妙,我也很享受!
时间久了,我获得的这种心灵馈赠越来越多,反过来我的期望也就越来越高,甚至有时候会让自己为之烦恼!就像最近这篇文章吧,写的是我的真情实感,我很用心地写了一整天。文章写好后,我就特别期待着能有人给我反馈,一遍又一遍地刷新着页面,焦急地等待着,甚至于我出门的时候也要一直拿着手机盯着屏幕,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及时反馈似的。唉,这样太累了,你这么一说,我感觉自己这是在自找苦吃,这是何苦呢!”
“你说我这是不是太敏感了?”朋友望向我的眼神中流露出满满的小情绪。
“我记得你原来很淡定呀!你还说了要有一颗平常心呢,用心写,只要有一人能读了受益,你就感到值了。说实话,这个转变让我也有点没想到。说说看,你是不是真的很在乎公众号的粉丝数、文章的阅读数、点赞数?”我微微前倾,看着她问。
“是呀!人做事情总要有个反馈吧,这样才能更清楚自己的方向是不是正确、有没有问题、原因是什么,只有搞清楚了情况今后才能做得更好,你说呢?”朋友自信地反问我,让我瞬间感觉自己的智商下降了。
“嗯,你这样想没错,人人做事都要追求效果和最终结果的。做一个公众号、发一篇文章,都要看看自己到底做得怎么样、写得好不好。可是,我怎么觉得这里面还是有问题。”我似乎忽然意识到了什么……
“什么问题?不要故弄玄虚了,快说吧!”朋友不耐烦地催我。
“别着急,我已经有点头绪了,慢慢听我说说看。你是不是和我一样,也经常在朋友圈、QQ空间里转发一些自认为的好文章?当然有时候自己也写一些发。发出来之后,你是不是发现几乎每次点赞的都是那么一些人?”我问朋友。
“你这么一说还真是这样,几乎每次点赞的都是那几位朋友。这些朋友里有的是认识的,但更多是半生不熟甚至一点儿都不熟的。但我也发现,很多我在乎的、希望能给我点赞的朋友却很少给我点赞,这让我心理有点失落。难道是我发的文章不好么?还是说我这个人的品味就有问题?
一开始的时候我还怀疑是不是他们没看见呀,所以还特别注意了发文章的时间,特地选在他们很可能看到文章的中午、下班路上、晚上九十点钟等时段来发,可是,说来也怪,就算我这么调整了,还是会有不少朋友没有反馈——一点反馈都没有啊!”朋友显然有点激动。
“别激动,不知道你有没有细想过这背后的原因?”我故作玄虚地看着她,带着一点儿狡黠。
“这个我倒没有想太多,别卖关子了!你细想的结果是啥?说说看有没有道理?”朋友知道我这个人好琢磨事儿,也好琢磨事里面的人。
“好,那我就说了啊!”我清了清嗓子,忍不住又哈哈哈自笑了一会儿,按了按下巴,收敛了一下面部肌肉,接着说:
“其实啊,你不要小看网络世界,其实从最底层的意义上来说,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一个延伸、投射,它与现实世界密不可分。特别是网络世界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存在着三大类:
我先说第一类关系。第一类是熟人关系,就是本来就是在现实世界中很熟悉的关系,比如自己的家人、好友、同事、同学,这些关系迁移到网络世界去以后,不大容易发生根本的改变。换句话说,这些关系会让我们感到安全,但也没有太多的新鲜感。为啥?因为我们相互之间对彼此的印象和态度已经形成了,甚至已经持续多年了。
就像你现在回想起你的大学同学,你头脑中浮现出来的一定是那几个让你印象深刻的画面、印象深刻的人脸。谁性格温柔,谁做人虚伪,谁内向可靠,谁精明世故,等等,早就在你心里排好了座位。别的同学想到你时也是一样的,你也就是他们眼里的“一位同学”而已,对吧?
也就是说,你们早就完成了互贴标签的工作了,再想撕下标签可就不容易了。其中,有些关系我们本来就喜欢,也一直在维持甚至不断深化,而另外一些关系恰恰相反,在现实世界里我们就不太愿意与其来往,到了网络世界也一样。”
“你说得很对!就是这样的!我有时还真的想寻找一个没有熟人在我身边的自由空间,在那里我再也不用在意他们那些偏见、成见!”朋友这时明显又激动起来,迫不及待地打断了我的分析。
“嗯,先别急,你说的其实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后面两类关系。先说第二类关系,就是陌生人关系。陌生人关系有什么特点呢?好就好在“陌生”这两个字上,当然,有时坏也就坏在“陌生”这两个字上。先说坏的一面,比如各种网络诈骗,主要是骗财。不过也有不少骗子不光骗财还会骗色,这都听说过太多的案件了,是吧?”我边说边故意把眼光从她的脸上往下移了移。
“这个我懂,不用你说。本姑娘至今在网上从未被骗,更别提什么既骗财又骗色的感情骗子啦!”她说这话时,那股自信溢于言表。
“那是!谁能骗得了咱呢,不骗别人就不错了,是吧?”我这句话把她给逗乐了!
我说:
“好,咱们接着分析。陌生人关系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你们谁也不认识谁,谁也不知道谁的过去,所以就容易放得开,说话、发言比较自由,不会束手束脚。其实,在网络刚起来的时候,很多人都说这种陌生人关系根本不靠谱,你都不认识对方,对方什么底细你读不知道,你怎么跟人家聊呢?
不过现在看起来,恰恰是这种陌生人之间的陌生感才带来一种神秘感,神秘产生诱惑,让人不自觉地想要了解更多,想要探索更深,于是两个原本陌生的网络ID就这样开始了接触,接触多了,你会很可能找到比较投缘的网友,互动起来非常开心,甚至比跟现实中的朋友的互动还要开心!
然而,网络是个无边无际的世界,昨天我们互动频繁的网友,可能到了今天我们就没有兴趣再跟TA聊了,为何?因为我们可能“另有新欢”了!这话不是在批评谁的素质不高、品行不好,而是在描绘一个事实。于是呢,这些原本陌生的关系就逐渐演变为了半生不熟的关系。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后,都站着海量的半陌生人,他们有的是原来线下现实世界里认识的朋友,后来大家都来到了网络世界,和我们继续有一搭没一搭地偶尔互动一下;有的一开始就是网络上偶然认识的,平时放在那儿也很少有心思再聊什么;删了吧,毕竟曾经有过一段交集,还存有记忆,下不了手,反正不占地方,就一直保留着,犹如每个人家里储物间里那些玩具、书籍,即便积满了灰尘都舍不得扔掉。”
她这时用略显异样的眼光看着我:“老赵啊,你这个小脑袋里还装了不少东西呢!快说重点吧,我听着呢!”
我知道分析不能太多,就加快了进度,说道:
“好的,简单来说吧,这些长久不联系的已经不再陌生的曾经的陌生人们就成为了我所说的第三类人,就是半陌生人。这样一来,你想想看,单就我们每个人的朋友圈来看,我们就可以大致把朋友们分为这三类:熟人、陌生人、半陌生人。当然, 微信朋友圈里基本上都是熟人和半陌生人,陌生人很少。而QQ空间就可以开放给所有人。
不管怎样,每当我们转发或者自己发表一篇文章、几张图片、一段视频,甚至只是几句简单的说说后,我们面对的其实是十分复杂的三类关系人群。而如果我们开设了公众号,甚至在等写作平台上开始发文章,那么我们其实依然面对着这些人,这些与我们关系有远有近,且有着颇具个性特点与心理需求的人们。
所以我们就不能期望一篇文章发出来以后所有人都叫好儿、点赞打赏了,对吧?在网络世界里,谁愿意看啥就看啥,愿意点赞就点赞,愿意打赏就打赏,不愿意也完全是个人自由。就像我们自己在看别人的文章时的反应往往并不一致一样,我们也没必要过于在意他人的不同反应,甚至让这种在意影响到了我们的情绪和心态。你说对吧?”
“对了,你有没有明明看了一篇文章挺好,就是没有点赞的情况?”
她说:“有啊!不是每次都想起来点赞的,要是每次都要提醒自己别忘记了点赞,那得多累呀!还怎么愉快地看文章了?”
我笑着说:
“是吧?那么别人也很可能是这种情况,也就是说,他们每天看到了这么多的文章,假如标题很吸引人,让人非点开看个究竟不可,那还好一点。不过那样就有“标题党”的嫌疑了,也不好。大部分文章也就出现在朋友圈、QQ空间、订阅号列表、网站等上面转眼即过,真的叫浏览,极其快速地浏览。”
“哎呀,其实说起来这些道理大家都懂,可是真要发生在了自己身上,要心底里没有一点儿不舒服地接纳就不容易了。”她伸了个大大的懒腰,往后靠在了沙发上,眼睛看着窗外。
她的这个回应我能理解,为了让她更安心些,我接着说:
“还有一种可能,不过这种可能性我说出来以后你可能听着不一定很舒服,要听吗?”我坏笑着看着她等她回应。
“都说了不要卖关子了,说吧!”她又恢复了坐姿,端起咖啡慢慢喝了起来。
“嘿嘿,其实,或许你真正在意的是你在意的人有没有在意你。”我说。
“什么呀这是,搞得像绕口令似的!”她大声起来,表达不满。
我故作神秘地看着她,不慌不忙的说,“我再说一遍啊!或许你真正在意的是你在意的人有没有在意你。”
她这次显然听懂了,脸上表情一怔,像是我这句话击中了她!
我不再说话,就这样静静地看着她。我顺手端起咖啡,喝了一口。
只见她轻轻叹了一口气,轻声说道:“也许吧,也许你说的是对的。或许我真正在意的是我在意的人有没有在意我。”
她这次成功地完整重复了一遍我说的这句有点绕口的话,我听了很开心。
我接着她的话说:
“其实写文章也好,做工作也罢,道理都是相通的。我们都希望甚至渴望寻找到真正能够认可我们、接纳我们的人,能够给予我们温暖的正能量让我们茁壮成长的人。一旦得不到了,就会变得心慌、焦虑,就想知道原因,想要重新获得这种认可和接纳甚至赞赏。这种被别人在意着的感觉很美妙,就像生活在别人的爱的关注之中,浑身舒展,充满活力!而如果是我们很在意的一些人呢,比如我们的家人、好友,我们心里有他们的位置,也十分关注他们的近况,这样我们就很可能想知道我们在他们的眼中、心目中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在意的他们,也同样在意我们吗?”
我的这些话让她陷入了思考,我接着说:
“其实我们都知道,我们写文章不是给所有人看的,我们甚至也不在乎是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我们的文字。我们真正想要做的,可能是通过写文章来与更广泛的人进行接触,从中寻找到与我们能有共同观点、共同感受的朋友,好让我们心底里不再孤单。
然而,只要我们在意一件事情,就会被其牵制,不论是被人还是被事被物牵制,都是一样。你想一想:正是因为我们在意他人的反馈,特别是我们在意的那些人是不是也在意我们,有没有给了我们反馈,所以我们才会变得焦虑,过于关注在意这件事本身,反倒是逐渐丧失了写作本身的乐趣了。
所以如果我们这样想的话,我们就可以更坦然了,就像我们一开头说的那样,我们就会有一颗真正的平常心,一个更纯粹的心态。写了,发了,也就写了,发了。再写,再发,只要自己开心、有收获就好。假如有人看了我们写的文章受了启发、获得了共鸣,当然很好;即便没有,也很正常,我们无需奢求太多,不是吗?”
后面我们还谈了很多很多。
到了掌灯时分,窗外的行人依然模糊,街边的路灯在夜色中逐个亮起,我们才缓步走出咖啡厅,轻轻挥手,不说再见,各自走回自己熟悉的家中,走回那个一直在等待着我们的网络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