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财务报表个人理解

高度抄袭《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应用指南,只会附上一些处理方法上,个人回(lao)归(tu)本(bai)质(hua)的理解与解释。

今明两天是CPA专业阶段的考试日,我前几年的今天也在荆州的考场考合并财务报表的题目,平时准备是死记硬背,考试状态是连蒙带猜。张志凤老师常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合并财务报表的处理,已经是CPA考试中山顶部分了,而山脚,大家真的很牢固吗?不是很牢固的话,那真是地动山摇,连蒙带猜。在搞懂长期股权投资和合并报表处理,搞懂借贷了吗?搞懂递延所得税处理了吗?然后呢,你只要知道一点:有些事情(母公司投资给子公司了,从子公司分红了,卖子公司东西了;子公司接受母公司投资了,给母公司分红了,从母公司买东西了)根本没有发生。大概就是,你妈给你钱,妈记支出,你计收入,但是家(he)庭(bing)资产负债表上,什么都没有发生。把握这一点,所有的调整抵消分录都可以写出来了吧~科科~

真搞清借贷了吗?反正我是考出一大半CPA,搞了一个审计期才搞懂的。有一次出外勤,有个财务经理问我有不有认识人想去企业做财务,给他当助理。我说你有什么要求呢?他说一定要科班出身的。我说为啥,培训班出来的不好吗?他说,很多会计分录处理的问题,借贷都把他们搞晕了,但只要回归到资产负债表上就是很简单的问题。我附和。他接着说,培训班的只是培训了遇到一个会计处理事件,怎么写一笔分录,不会回归本质,遇到什么问题都找我,这样很麻烦的。这个经理说的真对,只有实际中经历了看一笔笔分录怎么在报表中体现,才是真正搞清了借贷。而合并报表学习中,听网课,老师只会跟你灌输原理是什么,分录怎么写。他们没有时间搞一张大表,把母公司,子公司摆上去,把该调整的数据摆上去,汇总,抓数。这张表叫做 合并报表工作底稿 每个事务所都有的。所以工作时候看到这个表,有恍然大悟地感觉。但是一个真把借贷搞清的人,会看到调整抵消分录,直接脑补一张叫做合并工作底稿的大表。所以,我也不敢说自己完全把借贷搞清了。

真搞清递延所得税的处理了吗?反正我是没有彻底搞清的。为什么要把损益观的所得税处理搞成资产负债表观?还搞出一坨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堆在BS(资产负载表)上?上半年做了一个公司(其实之前在小所,我遇到这种实务问题也是极少的)的税审报告涉及到递延所得税核算,我得不断地看以前年度的资料和报告,当时的理解就是:要是损益观当年搞对了就完事了,搞成资产负债表观,在BS表中把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记录下来,一是为公允反映当年的,二是为了以后年度提醒自己以前多交税了,今年少交点,抑或相反。当时太忙,我又太懒,项目搞完了,我也没把这家公司这块核算搞清楚。搞清楚,必然要搞到好几年的资料啥的,给自己找个理由~科科~但是,我对这块的理解不深,但搞定合并报表里面涉及这里的基础知识还是可以的。

上个例题。


合并财务报表个人理解_第1张图片

这个例子就是《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应用指南的例20。题目列出来一大堆,我就用拍了自己符号版题干。然后描述一下题目吧:A公司向某大佬发行了5000万股股票,大佬就把自己B公司70%的控制权给了A公司。(这里只讨论大佬和A没关系的情况,大佬和A有关系,就是同一控制企业合并,一切都按B在大佬那边的账面价值,合并报表编制又是另一回事。)A就把B合并了,但是A,B依然保留自己的法人资格,是单独的纳税主体,只是A是上市公司,股民们关注A的经营情况,也关注A的子公司B的经营情况。所以A上市公司就干脆向股民们提供“合并报表”,把AB的财务情况都反映出来了。这叫控股合并,一个区别于母子公司合并的吸收合并,新设合并的合并方式。也区别与总分公司合并。又想起以前做一家公司业务,看到人家总分公司合并报表,我还一个劲儿地找“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没有找到,问老板,老板也是没拿板砖拍我……他说母子公司都是法人,总分公司只是总公司是法人主体,纳税不一样,税收风险不一样blabla……当时也没好好研究一下,现在也都忘了……继续关注上文,“为什么长期股权投资中,控制用成本法核算,而共同控制,重大影响用权益法核算呢?”“为什么内部交易,要确认递延所得税问题呢?”都可以在题干中得出答案的。

为什么长期股权投资中,控制用成本法核算,而共同控制,重大影响用权益法核算呢?其实只有一种核算方式,那就是权益法核算。会计核算讲究公允,讲究反映实质,所以一定都是权益法核算。M有N 10% 股权,N赚钱100万,M说我赚了10万,这是权益法。E有F90%股权,F赚了100万,E说我没赚钱,E给我分红我才记账,我才不管他赚不赚钱,这是成本法,只反映E投资F的成本嘛~  一看第二种做法是不是很不对劲儿,其实,只是E很懒惰啦,因为E的股东一定关注EF两家公司,一共赚了多少钱,所以E的个报上就不管F赚了多少钱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防止超分股利,试想F赚了100万,E立即确认赚了90万,那一分股利,再一汇总发现自己亏了,分了的股利还能要回来吗?  超分股利是官方解释,我也不太懂,实务经验太少没有遇到过会计期间不一致的合并事项。母公司很懒惰,是我的解释。

为什么内部交易,要确认递延所得税问题呢?因为A,B依然保留自己的法人资格,是单独的纳税主体。比如A把700块钱的东西作价1000块卖给了B,合并报表层面,说过了,什么都没有发生,BS凭空多出了300块存货,抵销!咱们BS表上只有700块的存货呢~~但是呢AB单独的纳税主体,A已经交了赚这300块钱的所得税了,行话来说就是,这时候,存货的计税基础是1000,账面价值是700,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300*0.25,要还是理解不了,就想想300块利润交税了呢,以后可以少交,确认资产类的。

进入正题,处理流程:2013/1/1,购买日,A把B买下来,编制合并报表。第一步,把AB的各报拿过来。第二步,A个报确认长股投,按照付出对价,和我们花钱买东西一样处理。第三部,把B账面价调整到公允(毕竟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我们买了一家公司,我们不是按照他们账面买过来的,也不能完全信任他们的账面,还有各种坏账收不回来了,账面价值涨太多没调整,那好,趁着这时候都调了吧),然后不要忘了递延所得税问题,考试的时候注协偶尔还善心大发,说不考虑递延所得税问题。实务中要搞合并财报的都是大型规范的上市公司了,不要侥幸不考虑这个问题。举个栗子吧,B有1000万的存货,公允是1100,合报上是1100,交税了吗?没有啊,以后多交点啊,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就这么简单。B的资产变了,其他不变,报表不就不平了吗?没关系,我们往资本公积里面堆。第四步,我们把A摆进合并底稿了,B也按照公允价值入了,有点儿不对劲。A给B投资了,我们都一家人了,还有投资问题吗?A说,小B啊,我们各自的报表上各写各的账,对公众披露合报呢,我的就是我的,你的(资产,负债)还是我的。然后,合报底稿,A长期股权投资划了,B的所有者权益划了。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什么投资,B也没有什么权益。以下,是直接的复制粘贴。

1.对母子公司个别资产负债表的调整。 

(1)调整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 A 公司将购买取得 B 公司 70%的股权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入账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B 公司(2.95×5000) 14750 (1)

贷:  股本                                          5000 

        资本公积                                      9750 

(2)调整子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 编制购买日的合并资产负债表时,根据 A 公司购买 B 公司设置的股权备查簿中登记的 信息,将B公司资产和负债的评估增值或减值分别调增或调减相关资产和负债项目的金额。 根据税法规定,在购买日子公司 B 公司的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还是其原来的账面价值。购买日子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形成暂时性差异。在符合有关原则和确认条件的情况下,编制购买日合并财务报表时,需要对该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本例中, B 公司应收账款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计税基础的金额为 400 万元( 1960-1560), 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当对其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100 万元(400×25%);存货的公允 价值高于其计税基础的金额为 1000 万元(11000-10000),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当 对其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250 万元(1000×25%);固定资产中的办公楼的公允价值高于其 计税基础的金额为 3000 万元(4000-1000),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当对其确认递延 所得税负债 750 万元(3000×25%)。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的调整分录如下:

 借:存货                          1000                        (2)

        固定资产                      3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100 

贷:应收账款                    400 

       递延所得税负债(250+750)  1000 

       资本公积                    2700 

2.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销处理。 经过对 B 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调整后,B 公司所有者权益总额=16000+ 2700=18700(万元), A公司对B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拥有的份额为13090万元( 18700×70%),A 公司对 B 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为 14750 万元,因此合并商誉为 1660 万元(14750 -13090)。 A 公司购买 B 公司股权所形成的商誉,在 A 公司个别财务报表中表示对 B 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一部分,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将长期股权投资与在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所拥有的份额相抵销,其抵销差额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则表现为商誉。 A 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其在 B 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拥有份额的抵销分录如下: 借:股本                            10000                        (3)

      资本公积                          6700

       盈余公积                          600 

        未分配利润                        1400 

          商誉                              1660

 贷:长期股权投资——B 公司        14750 

          少数股东权益                    5610

需要注意的是,母子公司有交互持股情形的,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对于母公司持有的子公司股权,与通常情况下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合并抵销处理相同。对于子公司持有的母公司股权,应当按照子公司取得母公司股权日所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将其转为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库存股;对于子公司持有母公司股权所确认的投资收益(如利润分配或现金股利),应当进行抵销处理。子公司将所持有的母公司股权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同时冲销子公司累计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

3.编制购买日合并资产负债表工作底稿及合并资产负债表。 根据上述调整分录和抵销分录。

吐槽一下商誉,这个地方1660商誉,只是A买B70%多花出的钱。另外30%,对应少数股东权益(谁知道,B的其他股东怎么记账呢)我15年第一次学到这里,很疑惑,这不是大半个商誉吗?现在一想你不是要反映 “整个商誉”吗?那得把B其他股东的BS表搞到,没完没了了~就这样吧

到最难的地方了,购买日后(2013/12/31)合并报表的编制。直接负债粘贴准则指南,遇到这个例子没涉及到的(这是合并后第一年嘛,往后走第二年以上一定会涉及的),准则指导我用粗体标识。我认为比较难理解的我用大白话解释,斜体标识。

1.对母子公司个别财务报表的调整处理。 

(1)调整子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 根据 A 公司购买 B 公司设置的股权备查簿中登记的信息,将 B 公司资产和负债的评估增值或减值分别调增或调减相关资产和负债项目的金额。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的调整分录如下:

借:存货 1000   (1)

       固定资产 3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100 

贷:应收账款 400 

       递延所得税负债(250+750)1000 

       资本公积 2700 

这个似曾相识的分录就是合并报表日(2013/1/1)把子公司B从账面价值搞到公允价值的分录,为什么,前面有解释的。这里为什么又这么操作一遍?那是因为,合并报表年年编,每一年都是以当年的各报为基础。这里已经是2013/12/31了,B个报是2013/1/1的账面,一(jia)路(jia)走(jian)下(jian)来到2013/12/31的资产负债账面价,个报才不会管当时公允是多少,就一直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呢,当时调的,再复制粘贴过来,才是公允的。

(2)根据子公司已实现的公允价值调整当期净利润 。本例中,合并财务报表要求以子公司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确认,而子公司个别财务报表是按其资产、负债的原账面价值为基础编制的,其当期计算的净利润也是以其资产、负债的原账面价值为基础计算的结果。 因此,上述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存在差额的资产或负债项目,在经营过程中因资产的折旧、摊销和减值等对子公司当期净利润的影响,需要在净利润计算中予以反映。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的调整分录如下: 

借:营业成本 1000 (2)

       管理费用 200  

       应收账款 400 

 贷:存货 1000  

        固定资产 200  

        资产减值损失 400 

 因此,经已实现公允价值调整后的 B 公司 2×13 年度净利润=5250+400(因购买日应 收账款公允价值减值的实现而调减资产减值损失)-1000(因购买日存货公允价值增值的 实现而调增营业成本)-200(因固定资产公允价值增值计算的折旧而调增管理费用)=4450 (万元)。

我没有看这长篇累牍的解释,自己的理解是这样的:小B把存货卖出去,各报上结转成本是10000,而合报一直认为存货是11000,所以结转成本调增加1000。小B把应收账款收到了,收到当期确认了400万资产减值损失,借:资产减值损失400 贷方:应收账款400  合报层面,这400万损失早就在2013/1/1就确认了,那时候,借:资本公积400 贷:应收账款 400(没考虑所得税呀)这时候就不确认了,所以反向。固资我就不解释了。

(3)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暂时性差异的转回。 由于 B 公司应收账款按购买日评估的确认的金额已收回,评估确认的坏账已核销,因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转回而增加当期所得税费用 100 万元(400×25%);由于 B 公司购买日发生评估增值的存货当年已全部实现对外销售,因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转回而减少当期所得税费用 250 万元(1000×25%);由于 B 公司购买日发生增值的办公楼 2×13 年年末应纳税暂 时性差异为 2800 万元(3000-200)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为 700 万元(2800×25%), 因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转回而减少当期所得税费用 50 万元(750-700)。在合并财务报表工 作底稿中的调整分录如下: 

借:递延所得税负债(250+50)300 (3)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100 

       所得税费用 200 

因此,考虑递延所得税后 B 公司当年净利润为 4650 万元(4450+200)。 

在2013/1/1,就存货而言,账面价值多了1000,AB都没交税,以后肯定是要多交税的,确认了递延所得税负债250(1)分录:借:所得税费用25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250 就是这么个意思。2013/12/31,存货按公允价卖出去了,而B是按10000结转成本,上面一笔分录就是把营业成本调增1000,意思是说按11000结转成本。交税的时候我们究竟按多少计算成本呢?当然是10000,公允价值问题并不会导致纳税增减,把以前计提的递延所得税负债转回,减少当期所得税费用。

(4)按照权益法调整母公司财务报表项目。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按照权益法对母公 司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本例中,应当调整 A 公司 2×13 年投资 B 公司取得的投资收益 3255万元( 4650×70%),已确认取得的B公司已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I575万元( 2250×70%) 以及 B 公司本期其他综合收益 150 万元中归属于 A 公司的份额 105 万元(150×70%)。在 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的调整分录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 (3255+105) 3360 (4) 

        投资收益  1575 (分现金)

 贷:投资收益  3255  (考虑了公允价值,所得税问题的的投资收益)

        长期股权投资  1575 (分现金)

        其他综合收益  105  

为什么要把成本法调成权益法?文章开头有解释。还加一点,最后是要把B公司的所有者权益搞没有的。B的所有者权益一定“成长”了一年,A的长股投还“原地踏步”,那怎么抵销??

2.抵销合并财务报表相关项目。 

(5)抵销长期股权投资与所有者权益项目。 将 A 公司对 B 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与其在 B 公司股东权益中拥有的份额予以抵销。B 公司 2×13 年年末经调整后的未分配利润=1400(年初)+4650(经已实现公允价值和递延所得税调整后的本年净利润) -1000(提取盈余公积)-2250(分派股利)=2800(万元);B 公司本期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增加其他综合收益 150 万元,其中归属于 A 公司的份额为 105 万元(150×70%),归属于少数股东的份额为 45 万元(150-105);A 公司2×13年年未对B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为16535万元( 14750+3255-2250×70%+105); 少数股东权益为6375万元[5610(2013年1月1日少数股东投入资本)+1395(4650×30%, 本年少数股东损益)+45(归属于少数股东的其他综合收益)-675(2250×30%,本年对 少数股东的利润分配)]。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的抵销分录如下:

借:股本 10000(5)

      资本公积 6700 

      其他综合收益 150 

       盈余公积 1600 

        未分配利润——年末 2800 

       商誉 1660 

贷:长期股权投资 16535

        少数股东权益 6375 

(6)抵销投资收益与子公司利润分配等项目。 将 A 公司对 B 公司的投资收益与 B 公司本年利润分配有关项目的金额予以抵销。B 公 司年末向股东宣告分配现金股利 2250 万元,其中,归属于少数股东的现金股利为 675 万元 (2250-1575)。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的抵销分录如下: 

借:投资收益 (4650×70%) 3255 (6) 

       少数股东损益 (4650×30%) 1395

       未分配利润——年初 1400 

贷:未分配利润——本年提取盈余公积 1000 

                          ——本年利润分配 2250 

                           ——年未 2800 

开始考CPA理解了上面一个所有者权益与长期股权投资抵消。就是不理解抵销投资收益与子公司利润分配。其实,所有者权益与长期股权投资针对BS表,投资收益与子公司利润分配针对PL表。他们的底层逻辑都是,在合并主体的角度看问题根本没有什么投资发生,当然没有什么投资收益的事情。

(7)抵销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项目。 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的抵销分录如下:

 借:应付账款 500  (7) 

贷:应收账款 500 

(8)抵销坏账准备与资产减值损失项目。 A 公司将与 B 公司往来的内部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相互抵销的同时,还应将内部应收 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予以抵销。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的抵销分录如下:

 借:应收账款 20 (8) 

贷:资产减值损失 20 

7,8太简单,不解释。

需要注意的是,在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对于内部应收款项及其坏账准备,应当按照如下程序进行合并处理:首先,将内部应收款项与应付款项予以抵销,按照内部应付款项的数额,借记“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项目,贷记“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项目;其次,应将上期资产减值损失中抵销的各内部应收款项计提的相应坏账准备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按照上期资产减值损失项目中抵销的各内部应收款项计提的相应坏账准备的数额,借记“应收账款”等项目,贷记“未分配利润——期初”项目;最后,对于本期各内部应收款项在个别财务报表中补提或者冲销的相应坏账准备的数额也应予以抵销,按照本期期末内部应收款项在个别资产负债表中补提(或冲销)的坏账准备的数额,借记(或贷记)“应收账款”等项目,贷记(或借记)“资产减值损失”项目。 

(9)抵销因抵销坏账准备与资产减值损失产生的所得税影响。 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的抵销分录如下: 

借:所得税费用 (20×25%)5  (9)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5 

这里的内部交易所得税问题不同于前面公允价值所得税问题,前面你就记得:税法不认公允价值,怎么提,原路转! 这个内部交易所得税问题就是:A应收B500,发生20坏账,A说:真倒霉,收不到钱了,账面价值只有480了,计税基础还是500,我以后真收不到的时候,可以少交这资产减值损失的钱,所以,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5,贷:所得税费用5。然后,分录(9)其实就是抵消这笔分录。

(10)抵销应收股利与应付股利项目。 A 公司根据 B 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的公告,按照其所享有的金额已确认应收股利, 并在其资产负债表中计列应收股利1575万元。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的抵销分录如下:

借:应付股利 1575  (10) 

贷:应收股利 1575 

10太简单,不解释。

3.抵销内部顺流交易的存货 

(11)抵销内部销售收入、成本和内部销售形成的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 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的抵销分录如下: 

借:营业收入  1000(11)

 贷:营业成本  700 

        存货  300

需要注意的是,在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对于内部销售存货,应当按照如下程序进行合并处理:首先,将上期抵销的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损益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进行抵销,按照上期内部购入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数额,借记“未 分配利润——期初”项目,贷记“营业成本”项目;其次,对于本期发生的内部销售存货,将内部销售收入、内部销售成本及内部购入存货中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予以抵销,按照销售企业内部销售收入的数额,借记“营业收入”项目,贷记“营业成本”项目;最后,将期末内部购入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予以抵销,对于期末内部销售形成的存货(包括上期结转形成的本期存货),应当按照购买企业期末内部购入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数额,借记“营业成本”项目,贷记“存货”项目。 

(12)抵销 B 公司本期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的抵销分录如下: 借:存货      20  (12)

 贷:资产减值损失  20

需要注意的是,在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对于内部销售存货的存货跌价准备,应当按照如下程序进行合并处理:首先,将上期资产减值损失中抵销的存货跌价准备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按照上期资产减值损失项目中抵销的存货跌价准备的数额,借记“存货”项目,贷记“未分配利润——期初”项目;其次,对于本期对内部购入存货在个别财务报表中补提(或冲销)的存货跌价准备的数额也应予以抵销,按照本期对内部购入存货在个别财务报表中补提(或冲销)的存货跌价准备的数额,借记(或贷记)“存货”项目,贷记 (或借记)“资产减值损失”项目。 对于抵销存货跌价准备的数额,应当分别下列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当本期内部购入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持有该存货企业的取得成本但高于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后的取得成本(即销售企业对该存货的取得成本)时,其抵销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为本期存货跌价准备的增加额;当本期内部购入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后的取得成本(即销售企业对该存货的取得成本)时,其抵销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为相对于购买企业该存货的取得成本高于销售企业取得成本的差额部分计提的跌价准备的数额扣除期初内部购入存货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后的余额,即本期期末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金额减去期初内部购入存货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后的余额。 

(13)抵销内部顺流存货交易的所得税影响。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的抵销分录 如下: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300-20)×25%]  70  (13)

 贷:所得税费用  70 

前面说了公允所得税,坏账所得税。这里又多了存货所得税。A把存货卖给B,收益300交了税。但是A个报认为这是正常交易啊,没有关于所得税分录。B个报也没有处理。合并层面一看就不正常,这是赤裸裸多交了300*0.25的税呀。我账面成本是700,计税基础1000,以后少交税哒,那就计提个递延所得税资产吧。至于那20*0.25的部分,是小B觉得我存货都减值了,我以后可以少交税的,我赶快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但是合并层面不认呀,所以减20*0.25,这就和坏账所得税类似啦。

(14)抵销顺流存货交易中内部存货交易的现金流量。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的 抵销分录如下:

 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1000  (14) 

贷: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1000 

4.抵销内部逆流交易的存货 

大家继续往下看,就会发现,顺逆流交易还不一样了。顺流交易完全没有考虑少数股东权益,少数股东损益的问题。而逆流交易就考虑了真是头大。其实,这只是一个“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问题。解释一下,顺流交易的时候,700卖了1000,这多出来300利润全被A确认了,与少数股东完全没关系,好,我们把归属于A的利润划了就可以! 而下例,多出160未实现利润,B里面,大股东有份,小股东也有份儿呀,他确定了160*0.3的利润,在合报层面是妥妥没有的,所以划掉。

(15)抵销内部销售收入、成本和内部销售形成的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 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为 160 万元[(1200-800)×40%]。在合并财务报表 工作底稿中的抵销分录如下:

 借:营业收入  1200  (15) 

贷:营业成本  1040 

       存货  160 

(16)将内部销售形成的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进行分摊。在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中,归属于少数股东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分摊金额为 48 万元(160×30%)。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的抵销分录如下:

 借:少数股东权益 48 (16) 

贷:少数股东损益 48 

(17)抵销因逆流存货交易的所得税影响。 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的抵销分录如下: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160×25%)40(17) 

贷:所得税费用 40 

小B把800卖了1200,是交税了的。都没处理。合报层不服,说多交了,就确认了400*0.25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把60%存货卖出去时候,合报层结转成本按800*0.6,而A按1200*0.6,可以少交税的,已经转回了400*0.6*0.25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还剩下160×25%。

(18)抵销因抵销逆流存货交易发生的递延所得税对少数股东权益的份额。 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的抵销分录如下: 

借:少数股东损益 (40×30%)12 (18) 

贷:少数股东权益 12 

所得税费用减少40,意味着少数股东获利12,然鹅合并报表并不承认,划掉。

(19)抵销逆流存货交易中内部存货交易的现金流量。 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的抵销分录如下: 

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1200 (19)

 贷: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1200

 5.抵销内部固定资产购销交易 

(20)抵销内部固定资产购销交易。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的抵销分录如下: 

借:营业外收入 (1200-600)600 (20)

 贷:固定资产——从 A 公司购入×厂房 600 

(21)抵销内部固定资产交易计提折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 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的抵销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从 A 公司购入×厂房(600÷15×112)20 (21)

 贷:管理费用 20

需要注意的是,在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对于内部销售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如下程序进行合并处理:首先,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抵销,并调整期初未分配利润,按照内部交易固定资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数额,借记“未分配利 润——期初”项目,贷记“固定资产”项目;其次,将以前会计期间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多计提的累计折旧抵销,并调整期初未分配利润,按照以前会计期间抵销该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因包含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而多计提(或少计提)的累计折旧额,借记(或贷记) “固定资产”项目, 贷记(或借记)“未分配利润——期初”;最后,将当期由于该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因包含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而多计提的折旧费用予以抵销,并调整本期计提的累计折旧额,按照本期该内部交易的固定资产多计提的折旧额,借记“固定资产”项目,贷记“管理费用”等费用项目。 

(22)抵销内部固定资产交易对所得税的影响。 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的抵销分录如下: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600-20)×25%]  145  (22) 

贷:所得税费用 

道理还是AB都觉得正常,合报不服,说我以后少交税的……

(23)抵销内部固定资产交易的现金流量。 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的抵销分录如下:

 借: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 1200(23)

 贷: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四的现金净额 1200

后续还有增减投资的会计处理哦,今天就分享到这里~科科~

你可能感兴趣的:(合并财务报表个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