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逼格自有其资本 by Leah
这个月参加了多所美加私立名校的接待会,都是在高大上的酒店或会所。会场金碧辉煌,接待台的宣传材料和纪念品也摆放地讲究而且很有质感。讲座开始前都是随意交流,同时可以享用精致的自助小食。虽然说这是marketing性质的活动,但总能从主讲人身上看到由衷的自豪感、归属感,从而让演讲充满热情。听完介绍,所有人都会被一流学校吸引,这样的学校完全撑得起这排场。
而参加活动的学生和家长也同样是有逼格的高资产净值人士。他们的穿着打扮也精致得体,学生都是正装或者正式校服出席。会场无论是大是小,从没有吵杂声。在Q&A环节,更是个个问得有水准。让我震惊的时,很多家长英文水平都很不错,几乎都能听懂。记得一次来宾有200多人,主办方请来中国校友助阵做翻译,而这位校友自叹不能翻译到位,只是在个别地方稍作了解释。事实证明,这丝毫不影响演说效果,因为观众基本上都能听懂,如果翻译反而会加长会议时间,让听众不耐烦。这点我在为另一个小型会场做翻译的时候也有同样感受。学生的素质更是惊人,开口就是流利、发音地道的英语,略略大方地提问,丝毫不怯场。这些一心要把孩子送到国外培养的家庭已经不是大家刻板印象中的土豪了,越来越多的是高素质家庭。
从这点上讲,其实社会对富二代的偏见其实也是以偏概全,深层次藏着一种仇富心理。不否认有些低素质的富二代、富三代,但也有很多富二代、富三代精英。他们从小就养成了高逼格的生活习惯,有条件去追求高层次享受,有能力获得更优越的社会资源支持自身发展。也许他们中有些人很高傲,但人家有傲娇的资本。只是得不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他们也许跟普通人一样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甚至更加努力,但也许取得成功之后总会被扣上“靠家族势力”的帽子。
其实之所以造成穷人更穷,富人更富,贫富差距加大,除了抱怨社会分配不公之外,是否可以问问穷人真的尽其所能了吗?记得以前朋友圈有篇帖子“不是人家太高调,只是我们太low",我很赞同其中观点。不知道越来越多的精英外流,优质家庭移民是不是跟国内这种仇富心理有一点点关系呢?
2、社交by Ms杨
有些人发展的很快,有些人怎么走也走不动。原因呢?
近日观察一个同事,他原本在22楼工作,按常理讲,通常他的活动范围会集中在22楼,可是每次午饭时间都会带上他的饭菜到我的楼层来。我暗中观察了几天,觉得很有意思,他每天会跟我们这层的不同人social。偶然一次我吃完饭后问他,我说你怎么天天在楼下啊,他说,部门的人天天见,再见就腻死了,所以中午得换个圈子。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选择19楼而不是20或21,每一层都有几百号员工,任何一个圈子都可以交际。
可是,我不需要他回答大概也猜的出来答案了,19楼是一批特殊的人员。我们没有打卡机制,我们吃饭的时间是灵活的。我们属于所有员工的支持部门,培训,流程管理,招聘,人事管理,项目管理⋯⋯ 所以,基本上公司里级别高一点的人都在这个楼层了。
如果说他是无意的,我不相信,如果刻意的,那他很聪明。与我们沟通多了,对他百益而无一害,何况他并不是一个遭人不喜欢的人。相反,到是特别幽默活泼和灵活。
所以突然想到职场宽度的问题,职场中人脉。很多人觉得不知道中怎么扩大圈子,很多人不知道如何交际,不妨观察一下身边的人,处处都是案例,处处都可以学习。
3、阿Jo(上)陆莹菲
阿戴第一次换工作的时候,认识了阿Jo,很巧的是他们还是一个主管,不过阿Jo比阿戴早半年到这家公司。
阿Jo是一个卖相蛮好的上海男孩,这是阿戴见到阿Jo时的第一反应,虽然没有她爸好,但还是多看了两眼。
阿戴刚开始拓展业务的时候,她的第一份方案是在阿Jo的分析下完成的,她的那些模板也是Jo给的,有些问题也是Jo帮助解答的,Jo是那种说话很自然的,外冷内热,说话有点自来熟的,公司几乎人人都认识他。不过他们除了业务往来外,阿戴只知道Jo有个女儿,目前单身。
三个月后的一天,主管让Jo陪阿戴去见客户,说是这个客户的特质和Jo很像。
“你是说他们都一样拽吗?”阿戴问到
“恩,是的”主管答道。
最终那个case也没有谈下来,现在阿戴回想起来觉得这都谈的什么呀,就是在拼拽嘛!可是当时她觉得阿Jo谈的很好,只是客户不会签而已。他们从客户那里走到地铁的时候,阿戴听到Jo在讲故事,听的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阿Jo比阿戴大几个月,和阿戴是同年高考的,是个一等大学毕业的优等生,但是却可以同时谈n多个女友,当然,在阿戴这种乖乖女看来,是个传奇了。大学毕业没多久的阿Jo就结婚生娃了,那时候阿戴还在疯玩,连男朋友都没有,而他在一家有名的国际物流公司做销售,一年二三十万,但每天才工作两小时,他太太家里是做生意的,所以他们的日子过得很写意,阿戴听的出来,阿Jo很爱这个女儿,也很爱那个家。
可是就像阿戴喜欢的人生如戏一样,两年前,阿Jo和太太纷纷辞职回家带孩子,一年后,太太寻了个借口,和阿Jo领了离婚证,并让他净身出户,阿Jo也从此一蹶不振,直到半年前,遇到了现在公司的HRD,他的一句话,让阿Jo又稍稍振作了起来。
听完故事,阿戴很想问,难道这个过程你一点感觉也没有嘛?怎么就傻傻的。。。。可是终究还是没有问出口。她也不知道听了阿Jo的故事,能给他点什么回馈,是安慰还是鼓励,或者阿Jo也只是想说而已。
可能是因为这次的事,阿戴碰到奇怪的case都会问阿Jo。他们共事的头两年里,阿戴和阿Jo的业绩不相上下,阿戴总是说她的客户,她的家庭,她的计划,阿Jo也总是谈他的case,他的女朋友,他的情感归宿。
一天,阿Jo拿着一份资料跟阿戴说他要去一家公司听课,问阿戴去不去,阿戴知道那家公司,他们在圈内挖了走不少人。
“我决定以后要多去他们那里听听”Jo说
“为啥?”
“他们那里的资讯对我们展业还是有不小的帮助的,你不是听过他们的版本的吗,你啥感觉?”
“哦,我明白”
那一年,就因为这样,阿戴接触了一个新领域,眼睛都要发光了,而且她去听课的次数比Jo多多了。年底的时候,他们几乎上完那家公司要求的所有课程,还都考了新的牌照,也同时和公司提了离职,一起面对问题的时候,像刚刚进公司那会儿,阿Jo给了阿戴很多建议,也就在他们要去新公司入职的时候,阿戴开始犹豫了。
“我觉得他们管不了我”阿戴说,
“谁管的了你啊”Jo很不削
“额,那倒是的。”
“所以呀。。。”
“我再考虑一下吧”
一个月后,阿戴在新公司为自己找了一个新主管,因为有些问题,她没有让Jo知道这件事,她心里有些过意不去,她觉得阿Jo带给她的帮助很多,新主管能给阿戴带来希望,和信心,可是她也希望阿Jo能得到希望。
“你请我吃饭吗?”阿戴问
“为什么?”
“你不是要走了吗?吃88饭咯”
。。。。。。
“好吧好吧,中午,简餐哦”阿Jo很无奈
那天中午阿Jo告诉阿戴他和新公司总监的谈话情况,听的阿戴无从插嘴。阿戴告诉阿Jo她的新主管,她的case,听的阿Jo无从搭话。。。后来阿Jo见了阿戴的新主管,再后来,他们先后去了一个部门,阿戴成了阿Jo的主管。。。。。。
(未完待续)
4、又听到去死 陆莹菲
我记得大概十年前和一个朋友开玩笑的说了句去死,结果那个朋友很认真的告诉我,我不可以这么说,因为这个很伤人。那个时候年幼无知,觉得这个人怎么连玩笑也开不得。
后来有一次和爸爸讨论的时候谈到去死这两个字,他说,你怎么可以和爱你的人说这两个字,不好,让人听了会伤心的。从此我觉得我便长大了。因为我知道我不可以叫爱我的人去死,我更不可以叫我爱的人去死。
即使有时候和闺蜜开玩笑的说了这两个字,也会把当时的情景弄的很夸张,所以大家都知道这个是在开玩笑。
结婚后,尤其是和老公吵架的时候,总归会忍不住把这两个字蹦出来,但是那时在气头上,不可能是真心的,所以在和好的时候还会加一句,我陪你一起去死吧,好歹黄泉路上,你还能帮我拿个包什么的。
今天,因为一个客户,所以要和之前公司的同事沟通,大家都有彼此的坚持,但是既然沟通总有先让步的一个,可是就在我准备让步的时候,电话那端传来了两个字,我以前无比熟悉的,去死,然后电话就断了,我坐在太平洋咖啡里,拿着热腾腾的咖啡,傻了几秒,我知道之不是开玩笑,去死这两个字,可以从一个男人的嘴里传来,还可以如此理直气壮,然后挂断电话,我能用什么样的言语去表达,我在听到别人很认真的叫我死去以后的心情呢?我知道对方是觉得影响了他的利益,所以言语带着威胁,可是,为啥一个男人不能像男人一样战斗,却,,,
听到这句话的心情是空白的,我没有十年前那个朋友的伤心,但是我突然明白了这两个字的力量,呵呵。
5、唉 陆莹菲
这几天,她总觉得闷闷的,心情不好,无精打采,看似平静的表面,其实心情已经糟糕到极点了,一点就爆。理由很简单,从小把她带大的外婆,两天前去世了,而她是唯一的见证人。
老人去世前的那晚,正好安排到她陪夜,妈妈说情况不是很好,让她多多注意那个仪表盘,万一有异常要马上叫医生,其实,那个仪表盘就一直没有正常过。所以在她陪着的两个多个小时里,她的眼睛除了自己文案就是仪器屏幕,还有就是她不能忽略的老人的极度夸张的呼吸。。。
仪表盘似乎总有些不正常,所以差不多在后一个小时里,她一直在病房和医生办公室之间奔走。护士医生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直到突然她发现老人的呼吸变得正常了,好像没有之前那么夸张了,人也渐渐的轻松了,好像快要睡着的样子,她还摸了摸老人的手,很冰,但是仪表盘没有问题。。。突然,仪表盘的心跳指数不见了,她吓了一跳,连忙叫来了医生,可以得到的答案却是,不行了,走了。她吓坏了,一边叫医生抢救,一边打电话给家里所有的大人,还一边对了外婆大叫,后来她开始哭了,泪水不自觉的如漏水的龙头般流出,再后来,她开始大叫,不顾这个病房还有另外五个病人在睡觉,甚至有点疯狂的大叫,她说,外婆,你不要走了,你等等,舅舅马上就来了,不要走。。。
一个医生在旁边拉住她,说如果抢救半小时,还是没有心跳的话,那就要撤走所有的仪器和点滴了。那个时候,她更疯狂了,她求着医生说,不要撤,再等等,说不定是仪器显示的问题,再有老人要等的人还没有来。她哭了停,停了哭,差点也背过去了。后来,家里的亲戚陆陆续续到齐了,大家最后按照医生的指点,为老人擦身穿衣戴帽,最后装到一个黄色的袋子里,推入了一个大冰箱,她因为是晚辈,所以,只能听命行事,可以她的心里总觉得有一块地方被重重的堵上一样难过。
关于与外婆有关的过往的一切,如潮水般涌入她的大脑,小时候,去外婆家比去公园还要开心,唯一一次老人带着她吵架是因为她被公交车推到了,曾经外婆养了四个小鸡,就是为了给她们几个补营养,老人还喜欢看她写字,说她写的好看,外婆喜欢打麻将,却常常输钱,外婆也信佛,还常拿佛经回来给她看,她也看的很认真,搞得自己好像很有慧根的样子,老人喜欢吃甜的,还有糯米做的食物,她却不想外婆吃太多,因为她怕老人的假牙会被黏住,她大学毕业后,外婆送了一条链子给她,说出门带体面,她也送了一个全珍珠的大兔子给外婆,说是珍贵,她工作后,拿着微薄的收入,每月还给外婆200元,说是打麻将的,有时候上下班途中她会去看看外婆,顺便上个厕所,老人也很开心,但每次都很舍不得她走,曾经她一直没有男朋友,老人还托了一个邻居介绍了一个小伙,可惜没有成功,她结婚的时候,外婆也很开心,因为家里学历最高的人终于嫁出去了,早知道还不如不让她读那么多书,她生孩子做月子的时候,外婆来看她,告诉她千万不能饿着了,轻轻的一句话,让她温暖了很久。
老人去世的那周周一,她晚上一个人去看老人,老人已经说不清楚话了,但是精神还很好,她看着老人,自己一个人在床边哭,还哭的很伤心,结果还是外婆在安慰她,虽然安慰的话,她几乎没有听懂。还是后来妹妹告诉她,其实老人让她不要伤心,不要怕,不要担心。老人走后的几周,她把自己放在一个无休无止尽的忙碌中,这样累了就可以睡,醒了就干活,她可以不用去回忆那过往的一切对与错,仿佛那件事没有发生过一样。
一个月后,当尘埃落定,故人入土为安后,她知道一切都结束了,如果以后她思念老人,她可以去一个地方,那个地方有个老太在等她,有空的时候来说说话,给个笑脸,撒撒娇。。。于是,终于在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她把她无尽的思念,化作了一声长长的叹息,唉。。。。。。
6、最近对工作上的一点感悟 詹瑶
公司HR来自外企,他有句话叫“打破自己的舒适圈圈,拓展自己的能力范围”。换工作已经快3个月了,新环境基本每天的状态基本都是打破各种圈圈,就是睡眠太少,连最基本的思考时间都想拿去睡觉。有时候会自嘲到,自己一定智商普通,否则每天睡5个多小时怎么还能困呢?前段时间朋友圈很多转发的那个日本女性,不是天天睡4个小时,早上4点多就起来,而且这种状态是连续2年以上么?难不成智商真的是硬伤啊……
好在情商应该不算低(我就一边偷笑去好了~),最近常会想到的一个点就是,如果你真的想去做一件事情或者近距离接触一个全新的事物,那就一定要对那些牵绊你的东东索性抛弃的干脆利落。也就是说,你只有跳出原有的圈圈,才会真的有各种无限机会去接触。而且,机会无限大。
还有一点,既然是全新领域,那更是要把自己的姿态放低一点,再低一点,学到的才是真本领。
其实这些想法也是在验证了我工作上的决定。既然想好了,那就加油继续做吧!
7、在拥挤车厢中安然入睡 by Yangshimin
站在拥挤的地铁车厢里,闭上眼,随着摇晃,悠然小憩,思绪渐远。。。
刚换工作地点时,每天早上醒来,就像打仗一般,洗漱,穿衣,出门地铁、班车。忙乱烦杂,还面临迟到危险,怎能不心焦?
后悔自己为何从离家近的项目,调到远的多的项目!初创项目忙累,要适应要加班!常想:不如归去!回到闲适的老家,可口的饭菜、宽敞的小家、悠闲度日。。。
真有些挺不住了!
不过,不是说走就能走那么容易!
后来有一次,突然想这个工作项目,还有意思。我试着假设,如果只能在这儿短暂工作一段时间,很快就要离开?好像还有些舍不得。
伙伴们一起也比较适应了,每天的忙碌节奏,也不是事儿了。。。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每天开心笑笑,是否自己能更好看?有了新想法,可以很快实施,蛮不错!压力大了,听听书虫,静下心来!而新业务,还能逼着自己学习,也能请教身边能人!好看的电影,趁机犒劳自己,周末任性连看两场电影。。。哈哈
此时,我坐上班车了,开始安然小睡一会儿了!。。。
8、“产消者”引发的“必然”时代 ——《必然》读后感by 奇妙
就像”必然“这个词是一种推理和判断,凯文凯利的这本《必然》里也充满了这样的味道。从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带来最大的启发莫过于以生物的视角来看待科技的发展趋势。正如当初的《失控》几乎成功预言了20年之后的今天,未来30年的《必然》在此脉络的延展下也就充满了合理性。无论是为了慕名,还是揣着想法,先睹为快之余更重要的是对这一脉络的思考,在顺着这种视角探求未来世界可能性的同时,别忘了想想咱们当下角色的可能和定位。
《必然》分成了十二章,每一章的标题都是一个动词的现在分词:形成(Becoming)、知化(Cognifying)、流动(Flowing)、屏读(Screening)、使用(Accessing)、共享(Sharing)、过滤(Filertring)、重混(Remixing)、互动(Interacting)、追踪(Tracking)、提问(Questioning),以及开始(Beginning)。从这十二个词的选择就让人感到了一种生命成长的感觉,而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这种成长过程的参与者,随时随地都在参与。从我的视角,看到的是“产消者”时代的到来趋势。这个由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发明的角色,正在成为未来绝大多数人都会担当的角色。
有些事尽管少数,但现在已然发生;有些技术尚在研究探索,但需求已经展现……从中便可看出必然的趋势。比如苹果的用户群中有很大一批IOS开发者,他们必然是苹果系统和产品的死忠,有新的苹果产品一定会买,为了测试自己开发的效果——这便是典型“产消者”的角色,既依靠平台提供的技术生产,又享受生产带来的福利,还推动平台的成长——这过程无比紧凑,“产”、“消”角色时事转换相互支持,算是典型趋势之源吧!在“产消者”的帮助下,虚拟世界的平台才有了不断成长的可能,联结之余,愈发像一个初生的孩子,在蹒跚学步后开始熟悉起奔跑和跳跃——被我们所有人看在眼里,这便是必然。
我们看到,“产消者”的门槛越来越低,随之而来的创造能力也越来越强:
Uber司机既是汽车的消费者,又是为消费者提供出行的服务的生产者;
擅长爱点评的吃货,在消费美食服务的同时生产了点评和记录,成了美食品牌传播服务的生产者;
随意阅读一段文字内容后进行转发评论的每个人,本身也生产了传播效果并再造了内容;
在电商平台上浏览、点击、下单的消费行为本身也为电商平台优化其产品展示和配置创造了价值;
通过区块链技术让每个数据在传递的过程中都留下了记录和背书,在解决信息复制问题的同时也让信息流动的每个节点都进行了关联,实现相互的信用背书和信任代理;
……
“产消者”的身份越来越普遍,普遍到很多人都还未意识到他的生产能力。“生产”已被重新定义,因为不止在现实世界,更在虚拟世界,而这两个世界已经开始无缝衔接——虚拟引导现实,现实支持虚拟。
随着生产的普遍化和交流沟通的便捷化,直接导致了使用的意义大于占有、体验的意义大于功用。价值在流动中体现,而普遍的“产消者”正是这种流动体系中尤其耀眼的星星,带动的也是整体价值的提升。
普遍的“产消者”们通过自主联结的方式建立了去中心化的交互体系,在互动中不断提升认同,各行其是、各取所需,形成的是各种看似失控却有着自主节奏的组织体系——依托价值观、认同感、审美情趣而成的小共同体,彼此间进行着过滤和优化。原本通过各种看似客观实则中心化的分类方式,如行业、职业、专业等,已经明显成为了发展的阻碍。这些刻意的分类正被重新塑造,将围绕着很多看似主观的因素,像用户体验、感受等方向重新混合。
再往上延伸,结合了云计算的资源整合与人工智能的运用,在联结各种“产消者”的主观之后,科技将向一个生命体的方向不断演化:以数据为血液,以硬件为肌体,以软件为神经——而我们所有人,或者说是“产消者”们则成为这巨大生命体的细胞,各自创造并利用着相应的资源,推动这个生命体的成长。当然,对于生命体而言最大的稀缺是时间、是注意力,这都是会影响“产消者”进行“生产”的因素,于是“生产”能力的差异造就了人与人的不同,又形成了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只是以科技和生物发展的路径进行重新优化配置似乎更能得到年青一代的认同……到这儿,可以看出一个预言、一种趋势,与《失控》一脉相承,在加入了当下许多新元素后有了更多延展,也愈发充满了想象力。
从“生态”的角度切入,发现“产消者”的角色,结合技术的发展突破和人们认知的变化,确实可以推导出一种必然的趋势——合理而又可被认同。用KK的十二个动词的表述方式,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不过,必然的只是趋势,具体的产品和体验还得具体去创造和发现。这方面,先要顺势而为,以更高的视角审视一番。这份必然属于所有人,而回到自己这一渺小的个体,恐怕认清自己作为“产消者”的角色,进行对应方向的创造生产才是出路。要相信这个时代必然的变化和自己息息相关,但更要认清自己努力的方向。
可以不在乎答案,但务必提出够质量的问题;应当立即开始,切莫随波逐流——这是最好的时代,创造比什么时候都容易,随时随地都可以生产,但是真要做好一个“产消者”,我们准备好了吗?额不,是我们真的开始做了吗?
9、黑泽明唯一一部自传——《蛤蟆的油》 文艺圈
黑泽明唯一一部自传——《蛤蟆的油》
图片发自App
《蛤蟆的油》这本书是我2010年左右买的,估计购自实体书城,因为在亚马逊上没有购买记录。曾经断断续续读过前面几章,一直没读完过。网络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好处就是获取资讯资料的成本低,可选的范围又无限大,就像我以前在网上下电影看,看电影最快的时候是电脑硬盘只有20G的时候,因为下载了新电影必须尽快看完,不然就没有硬盘空间无法继续下新发布的电影,而等到电脑硬盘变成2T的时候我看电影的速度反而越来越慢了。黑泽明的电影自己之前看过七七八八,最喜欢的日本导演没有之一,早期的电影最喜欢《美好星期天》,中期是《椿三十郎》以及后期的《影武者》,也有完全看不明白诸如《白痴》。买这本书的时候是我买书如山倒时期的事儿,所以这本书一直搁置在一摞书里面。
《蛤蟆的油》这本书是黑泽明在1978年写的自传,是他唯一一部自传,1978年黑泽明已经获得了两次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51年《罗生门》和1976年《德苏乌札拉》),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名声自不在话下,可是即便如此在这之后他依然活跃在日本乃至世界影坛上,在我看来写这部自传的时间为时尚早,但也许对黑泽明来说他自己都没想过接下去的艺术生涯仍然如此精彩。
整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朴实,几乎没有外文翻译过来的那种夹生味道。讲述电影导演生涯几乎没有什么生僻的名词出现,也不讲什么大道理,每篇文章短短三四页,读起来比较有快感,五分钟内就能翻看完。
这本书主要谈了什么?
整本书是黑泽明导演从小时候出生讲到1950年拍《罗生门》前后的个人自传,虽然成书于1978年,但其实只能涵盖他前半段的人生。至于《罗生门》以后的影视工作以及1970年左右和御用男主角三船敏郎决裂,企图自杀这些事情均没有收录。
这本书细部谈了什么?
全书的开篇,黑泽明便说维克写这本自传找来了很多他之前共事的剧组人士,朋友聊过去的岁月。从谈他的出生,讲述父亲母亲姐姐,从小的伙伴植草,从森村小学到黑田小学,学剑道,哥哥对他的影响,循循善诱不断鼓励他的立川老师到电影行业的恩师山本嘉次郎,以及与优秀的影视同僚同行,黑泽明一路的成长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攒人品的过程,一些影片题材的选择上取自他的成长经历,比如剑道与《姿三四郎》,住在哥哥家的时间与《低下层》,革命的岁月与《白痴》等等,艺术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
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
1945年左右的日本,电影制度和目前中国是有一些相像的,1945年前有日本电影检审会对影片内容做审查,而战败之后东宝罢工对黑泽明的电影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任何人都是在现有资源和框架内做出最大的努力来力求改变现状的,工作是这样,艺术家也不例外。黑泽明在早期执导的过程中曾经撰写了不少剧本,自己也可以尝试写几个短篇。
文字摘录:
如果没有诚实的,竭尽全力的工作态度和自豪感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使作品十分充实,那么,也就谈不上工作的乐趣。
人是很难如实地谈论自己的,人总是本能地美化自己。
再没有什么能比作品更好地说明作者了。
亚马逊上还有和黑泽明相关的书籍:
和黑泽明共事的野上照代写的《等云到:与黑泽明导演在一起》
剧作家桥本忍(《罗生门》的剧本改编者)写的《复眼的影像:我与黑泽明》
美国籍日本电影研究者唐纳德里奇写的《黑泽明的电影》
黑泽明女儿写的《爸爸黑泽明》。
10、温暖的姑妈 莹菲
阿黛生在一个大家庭里,爷爷娶了两房太太,所以家里远的近的亲戚一大堆,但爷爷也只生了五个子女,两男三女,爸爸虽是长子,也是第四个孩子,有三个姐姐,所以阿黛就有了三个姑妈,阿黛苏州人,姑妈叫嬷嬷。在上海和阿黛家经常往来的就只有二嬷嬷一家。
印象中的二嬷嬷是个永远脸上挂笑的人,尤其在见到小阿黛的时候,二姑父是个很会做饭的,所以每次爸爸带小阿黛去她家,她总是满心欢喜的,尤其是过年,有的吃还有的大红包拿,人生最美好的时刻可能就莫过于此。
二嬷嬷有三个孩子,两子一女,每一个都比小阿黛大十几岁,小的时候,小阿黛就显得格外特别,像个小公主一样的被他们宠爱,可以不听话,可以卖萌,可以发嗲,可以犯错,还可以睡懒觉,或者好吃懒做。。。。。。
那个时候小阿黛会把哥哥姐姐的话当成耳边风,偶尔也会耍着他们玩,他们呢,也总把小阿黛当孩子,可是阿黛却很听二嬷嬷的话,好像所有的顽皮就是为了引起二嬷嬷的注意,她的话对小阿黛来说就是金科玉律,如圣旨一般的奏效。
阿黛总喜欢在二嬷嬷家写作业,嬷嬷会偶尔摸摸小阿黛的头,也喜欢看二嬷嬷做饭,并且偶尔对小阿黛会心的一笑,她喜欢在房里写毛笔时,偶尔的抬头,看见二嬷嬷正站在门口,以及那句轻轻的:你在干嘛呢。还喜欢嬷嬷夹给阿黛的菜,给她买的冰淇淋,喜欢她给自己穿衣服梳辫子,喜欢刚到她家楼下时,她探头出来的那句,侬来啦,快的上来吃饭,不过小阿黛最喜欢的还是二嬷嬷给她洗头发,可能那是唯一的一次洗头发。。。。。。
小阿黛十岁那年,二嬷嬷有了第一个孙子,阿黛感觉到她很开心,听大人们说,为了带孙子,她还提早退了休,所以连带着阿黛也很喜欢这个小外甥,初一的时候,阿黛每周末都在二嬷嬷家附近的一所学校上课,不过让她期待的不是课程的内容,而是每次下课后,二嬷嬷会带着她的小孙子在学校门口等自己,当然还有那个阿黛最爱的光明冰砖。
初三那年,爸爸为了让阿黛有个更安静的读书氛围,把家搬到离老房子很远的浦东,在那个尚无人烟,尚未开发的地方,为了中考,阿黛一家和二嬷嬷的日常往来减少了许多,不过好在家里有了电话,阿黛想她的时候,她们会通电话,而唯一确定能见面的时候就是过年。
阿黛考上高中的时候,二嬷嬷特别开心,因为她觉得这意味着等于离大学又进了一步,她的小阿黛将会是家里未来第一个大学生,阿黛说,等她上了大学,让二嬷嬷帮她去理理寝室里的床,烧一桌好菜带到学校去招待同学。
高一暑假,香港回归的时候,二嬷嬷被查出来得了白血病,这是阿黛第一次听说这个病,在那个资讯闭塞的年代,阿黛特地去查了家里那本医学大辞典,她才知道那个病的学名叫血癌,可是辞典上并没有说这个病怎么治,所以阿黛的感觉不是很好,去医院看二嬷嬷的时候,第一次那么的表里不一。。。
一周后,阿黛接到一个电话,二嬷嬷去世了,当时处于叛逆期的阿黛觉得你们说的什么都是假的,包括那个消息。。。直到阿黛在殡仪馆见到了躺在棺材里,穿着五颜六色衣服的二嬷嬷,只是那个永远对她面带微笑的妇人,现在再也不会笑了,双眼紧闭的躺在玻璃里,供大家“观赏”。那天,阿黛和大家一起哭的很伤心,只是大家觉得阿黛小,没有人在意她的感受,但是阿黛自己知道,她是真的伤心,很伤心。
从此以后,阿黛再也不愿意去二嬷嬷家了,因为她怕,她怕那个寂寞的楼道,再也没有那句吴侬软语,她没有写作业的地方,再也没有人说她的字写的好,她怕看不到做饭的人,她怕吃饭的时候,没有人夹菜给她,她的菜就被抢走了。。。
两年后,阿黛上了大学,她自己整理的寝室,也没有带一桌的菜去学校,这些年,阿黛没有去二嬷嬷的坟上祭拜过,除了第一次,一开始是没人带她去,后来是她没有时间去,再后来,要祭拜的人多了,阿黛排不出时间,可是她一直没有忘记这件事,而嬷嬷也几乎不出现在阿黛的梦里,虽然小时候她们曾约定说,想彼此的时候可以做个梦。。。
十月的时候,阿黛去了次五台山,因为山上的住宿卫生条件实在无法忍受,阿黛早早的睡了,夜里她梦见二十年未见的二嬷嬷在跟她说话,就像二十年前那样,温暖,周身充满的阳光,照的阿黛很舒服,那一夜,阿黛睡的很好,梦醒的时候,也很开心,她知道一定是嬷嬷知道她的不爽,所以来安慰她了。阿黛决定今年一定要去看看二嬷嬷,不管多忙她都要去,那个她想了二十年的地方,还有二十年未见的人。
11、人为什么难以改变?by 周稳健
人为什么难以改变?昨晚关灯后突然想到这个问题。首先界定下讨论范围:
本文讨论的内容,不是改变别人,是改变自己;更加具体一些,是那些想改变却总是无法改变的那些人。我们为什么想改掉一些坏习惯、让自己变得更好却改不动?是什么东西在拉我们的后腿?
首先,聊两个大家普遍达成共识的点:
1成功学套路——无法改变,是因为你改变的欲望还不够强烈(换一个说法大家就觉得眼熟了:你没有成功,是因为你成功的欲望还不够强烈);
2无法改变,是因为我们基因里面就有一个大路障:维持稳定是天性,改变即意味着风险,风险即意味着死亡。
说到这里,突然发现,我们的讨论是不是结束了?我们之所以难以改变,是由我们的基因决定的啊!文毕,睡觉~
哈哈,开个玩笑。自己被自己冷到了~OK,既然不急着睡觉,那就考虑下一个问题:
如果想改变,总感觉很难。那么回顾我们以往的时光,在哪些情况下,我们改变了?
看到这儿,我非常希望你能够暂停一下,正面地回忆一下,促使我们改变的事件。这里我需要做一些调查,晚些再补充。
如果有兴趣来代替激情,你就可以彻底实施自己的计划。
寂寞 厌倦可以导致突破。当厌倦的守门人问你为什么如此厌烦仍然坚持不懈时,你可以告诉他,因为你和美好的未来有个约定,希望很快见到她。
12、奇形怪状之太极队BY豆丁妈
吃罢晚饭,洗好餐具,坐在桌旁听着音乐看瑞隆写的《瑜珈3D解剖书》。儿子呆在自己房间里安安静静地写作业。只有狗爸闲不住,在客厅里跑来跑去逗丁宝玩儿,没一会儿就听到狗爸大声喊,“丁宝,你这个家伙,又在啃我的鞋子!”然后听到丁宝不服气地冲着狗爸狂吠。一人一狗在寒冷的夜晚里莫名其妙地争吵。时间无言无语地缓缓流逝。喝完一杯白开水,看完一个章节,抬头看看墙上的挂钟,差不多8点。想起每周一文的作业还没完成。翻看写作本里的库存,发现某时某地曾记下的一个奇思:奇形怪状之太极队。
开阔的广场上,晨练的人群里,最引我侧目的是那支雷打不动的太极拳队伍,远远望去,一群平均年龄60开外的大爷大妈们,排列成松松散散的队伍,高矮胖瘦,层次不齐,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绝不是练功服,准确说是类似睡衣的居家服。只有领头的老师傅还算正式,宽松干净的白色练功服一穿,颇有仙风道骨的气度。只是这群高龄徒弟并不怎么给力,音乐声响起时,一些人已经比划完起势的动作,另一些人还却没反应过来,依然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接下来就更乱了,同样的口令,这边儿是抬手的姿势,那边儿是踢腿的招式,一会儿前排的转向后方,和后排竟然来个面对面,难不成还要对打一番?随着音乐持续播放,整个队伍越发乱的不可收拾,基本上是一人一个姿势,口令似乎成了摆设,没人听没人理没人跟,(年龄大了,耳朵不大灵光,腿脚不大便利),索性自由发挥,前面的老师傅也自顾自的习练,一点儿也不管身后的学生乱做什么样子,这种情况几乎天天发生,绝不是新老师带新学生,就是老老师带老老生,这么多年下来,天天如此,大家相安无事,还有些自得其乐呢!每天准时赶来广场,组成这只奇形怪状太极队,然后打一趟不知所以然的太极拳,这还是太极拳吗,准确的讲应该是百家功,全是独创的招式和套路!他们练了这么多年,我也看了这么多年,倒是我越看越觉得这奇形怪状之中流动着一种和谐的韵味,大抵这才是真正的太极,形随心动,聚集在队伍里的每个人都沉浸在属于自己的小小太极里!
13、想啊想啊想创意 文艺圈
前段时间接到一个朋友的需求,让我帮他想个病毒视频创意,先帮他初步构思了两个,这两天又要继续修改创意,杀死了自己好多脑细胞依然想不出来,于是来写写文章帮自己梳理梳理头脑,说不定写着写着就想出来了。
之前读过一篇文章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技术壁垒被不断打破,广告公司不再受到尊重,广告人才不断流失,广告公司创意质量不断下降。如果有机会让我选择一位名人来作为创意总监的话,我一定会选择欧亨利,他的短篇小说结构巧妙,文笔诙谐,谙熟大都市人的心理,还有那不到最后一刻不抖开包袱的欧亨利式结尾让人回味无穷,让他来写微博段子微信公众号一定特别吸引眼球。
创意这个东西是无标准可言,离散的,也是无法客观评价的,可是有没有哪些方法是可以激发创意的呢?
一定要在轻松的状态下,想创意一定不是苦坐着挖空心思来想,一门心思做一件事情对于别的行业也许代表着专注,可是对于创意人士也许是毁灭性的,约瑟夫休格曼的《文案训练手册》提到文案写作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手头上所有关于这个产品的材料都能浏览一遍,然后写下一些大标题和文案要点,接下去要做的就是停止工作,然后等待让结果发生。在这里的“停止工作”我的理解是停止思考关于这个项目的事情,可以想想其他项目嘛,这是我最近读《暗时间》所领悟到的,就是把一件事情埋进大脑皮层里,人类大脑并不会完全停止对这件事情的思考,而是在大脑里留下一个隐藏的进程,当我们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这个隐藏的进程说不定正在默默地工作,更容易产生相关的灵感。这样子既不疲惫,又能同时做更多的事情。前两天参加读书会,也有人提到同时阅读两本不同类型的书籍,比如一本金融的,一本小说类的,这样阅读起来不容易产生阅读疲劳,同时更能激发思维的火花。
其次是要注重平时积累,没有量的积累是不可能产生质的变化的,有时候想不出创意就是想不出创意,想破头了也没有用。想不出来的时候一下子看三十个相关案例也是白搭,平时我所做的标准动作就是每天搜集并看一则案例,无论是视频类的,文案设计类的,用印象笔记搜集整理下来放在一个笔记本里。有想法随时随地记录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还有一个自己在做的就是进行创意的众筹,当自己想不出来创意的时候就发到微信群或者朋友圈里,发动线上的朋友和自己一起想。今天自己在朋友圈里抛出的创意众筹,网友们的回答虽然没什么节操,有几个把我笑死了,但比较容易脑洞大开,思维活跃,角度独特,个性张扬,他们提供的解答未必能作为最终创意的呈现,但可以成为线索的提供者,完成最终方案的拼图。
在创意构思的“术”的方面,目前在用的方法有:
思维导图法,把产品和客户需求为核心,写出与产品相关的任何事物,无限衍生出去。
7W2H,从why,what,when,where,who,whom,which,how,how many这些角度深挖产品。
六顶思考的帽子,分成白、绿、黄、黑、红、蓝六种不同颜色的帽子,当戴着不同颜色帽子的时候代表要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问题,白色代表陈述问题,绿色代表创新思维,黄色代表从列举优点,黑色代表列举缺点,红色代表直觉判断,蓝色代表总结陈述,比较适合团队思考创新。
推荐拓展阅读
14、 随笔 by Echo
一
看着掉落在地、互相缠绕着的头发,我总是愁肠百结,眉头紧锁,暗自神伤。也只是从前,近来再看,郁结有所减缓。
时常会在毛衣上,脖颈边抑或是围巾上发现细软发丝的踪影。偶尔手碰头发,也会有发丝掉落在身。这时我会用手小心捏取,轻轻放置在桌面上的一个角落。
我会把它们归于一处,统一处理。有时候也会静静地观察一番,慢慢地我从中找到了一种乐趣。
我的目光聚焦在掉落的发丝上,时光会变得缓慢,不会再去想其他的事情。我所有的意念都在静默无语的发丝上,有那么片刻,我只活在当下。未来于我是遥远的,我的内心一片宁静。
每掉落一根,我会把它放入它的同伴之中,只是瞄一眼,然后继续手头的工作。等到我要起身走动的时候,我会把它们卷在一起,扔进垃圾桶里。生命有着自己的轨迹,一切顺其自然!我不再对着曾经横躺一地的发丝兀自哀叹。
二
深夜回家,背靠枕头竖起身子躺在温暖的被窝里,右手边床头柜上搁着厚厚的一摞书,偶尔翻开其中一本,进入到由曼妙文字所营造出的另一个世界里,享受着与自己对话,与书里人物的对话。没有了外面的喧嚣,身心全然放松,内心安详而平和,我做着最真实的自己。优游自在!
三
很多时候,透过落地窗望着外面的世界,感觉自己犹如一只被禁锢在由钢筋水泥所铸造出的笼里的鸟雀。外面春光明媚时,我渴望冲出牢笼,去呼吸外面那带着点冷冽的新鲜空气;而在有着暖暖阳光的冬日午后,我渴望飞奔下楼去拥抱那和暖的阳光。
四
从很远的一头奔向另一头,只为看一场不愿割舍的莎翁剧。我的执着和坚定有时候也另自己讨厌。
"从理查的黑暗走向波林勃洛克
光明的白昼",是莎翁一贯的用语。如许多曼妙美丽而又经典的台词,让我恍惚间似乎又回到了那个有着些许压抑些许痛苦的高中时代。那个努力徜徉在莎士比亚著作并享受其中的少女,每每读完一个剧本,脸上显现出的会是一种带着满足的愉悦和内心的暗自欢喜。
五
近日读尼采,也读木心。后者的文字简练、概括得当。作者内心有着开阔的格局,文字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展开,读起来满心愉悦。
昨日刚读到一段文字,发现作者竟然也爱极了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内心不由得欢欣雀跃,终于碰到跟我有同样喜好的人了!那种心意相通的感觉真好!
15、妈妈你就是风景啊 Rachel猫
早上乐乐起床,给他穿衣服,小家伙斜靠在床头上。
我问:乐乐,你在做什么呀?
乐乐:我在躺着看风景啊。
我听了就乐了,“风景”这个词用这里了,我看了房间一圈,窗帘还没有打开,房间里也没有称的上风景的画面,接着问:你在看什么风景啊?
就见乐乐捧着我脸,认真地说:妈妈你就是风景啊。
我听了心花那个怒放啊,抱起来他猛地亲了几下,说:乐乐说妈妈是风景啊,妈妈开心死了。
乐乐搂着我的脖子,用脸颊在我脸上亲昵地摩挲了几下,又说了:是呀,妈妈就是风景啊。
那甜甜的声音由耳入心,我的心里真的是像被蜜化了一样,那个身心愉快啊,感觉整个人都美得飘飘然了。
给乐乐穿好衣服,让他站起来提裤子,提好后,他又说:我要再躺一会儿,再看一会儿风景。
哈哈哈,这个小鬼头,嘴那么甜,往后泡妞绝对是一把好手。
晚上吃过饭,我和老公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散步,说起这个事儿,由衷地赞叹。我跟老公在一起近十年,都没有听他说过这么甜的话,让他向乐乐学习呢☆〜(ゝ。∂)
16、我所自豪的公司 by 刘鸿毅
经过几个星期紧锣密鼓的尽职调查, 昨天, 公司领导终于向全体员工宣布, 我们公司被竞争对手收购了。
我就职的公司叫阿克斯Akers, 总部位于斯德哥尔摩南郊一个小镇上,四面都是湖泊和森林, 风景秀丽。公司成立于1580年, 对,你没有看错, 我也没有写错, 已经有435年的历史了。 最初是皇家赦令生产大炮的, 用于战争。瑞典是一个平和的国家, 没有参与一战和二战。随后公司转为生产民用设施, 从1806年开始从事轧辊的研发, 生产和销售。在2006年夏天, 我们庆祝生产轧辊200年历史!
我先简单说一下什么是轧辊。轧辊是用在轧机上,用来生产各种板材的。 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 汽车板, 船板, 家用电器面板, 电梯面板, 甚至包装巧克力包装香烟的的银色铝膜........ 轧辊就像家里用的擀面杖,将厚厚的钢板擀成用户所需要的厚度。
直到2008年, 我们还非常自豪的向用户介绍, 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轧辊公司, 我们历史悠久, 我们有源远流长的轧辊文化和制造经验......然而, 中国4万亿的投资建设, 钢铁行业无序的盲目的扩张, 造成今天的产能过大, 钢材价格与萝卜白菜相媲美。
瑞典人平和的性格, 安逸的生活, 丰厚的福利, 都让瑞典公司在价格战中处于劣势地位。 就如瑞典的沃尔沃被吉利收购, 终于, 一个几百年的老店Akers 被美国的竞争对手收购。
吉利收购沃尔沃, 我们为中国民族企业自豪, 然而, 不得不为沃尔沃这么个品牌遗憾。
我曾经和身边年轻的创业者们说:"我听到你们都是说收入增长多少倍,公司如何扩大等。 我希望能听到,你们公司是可持续发展的, 可以干100年, 400年......."。
身为Akers 的员工, 为其在市场上打拼十多年, 今天, 我们低头, 被一个二流三流的公司收购, 心中真的很难受。 在和一个老员工聊公司, 聊收购时,终于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当着下属的面在办公室流泪了。 435年历史的瑞典公司, 我无比自豪的公司,命运从此改变。
17、11月回顾 文艺圈
图片发自App
11月好像过得特别快,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完善自己的PCDA。
除了开始每日一写,写了30篇文章以外,为了保证每日输出开始每天看书获取知识输入,看掉了《与邬达克同时代》和《蛤蟆的油》,《暗时间》读掉三分之一,虽然阅读量仍然不算大,但是培养了不错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这是上个月最大的收获,通常最佳阅读时间是在每天上下班的地铁上。
了解了刘未鹏的《暗时间》,利用每天乘公交,走路,吃饭,上厕所,洗手这些暗搓搓流逝掉的时间进行思考。接触了战隼的学习探索,开始对“学习方法”这件事情感兴趣,随着爱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学习方法论是有效学习,优化学习的前提基础。
开始每天都看TED,阅读以外的另一种输入方式,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十分钟体验一段人生,领略一下各式各样人的不同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每天涓涓细流看一集,通常在中午吃饭在办公室里看。
喝了四家没喝过的咖啡馆的咖啡,虽然自己也就是咖啡至今只能喝出酸的和苦的两种味道,也不具备鉴别各种咖啡豆的任何能力,但是我喜欢去新的没有去过的地方,所以有四篇每日一写就是在这四家第一次去的咖啡馆里写的。
看了一场叫做《开放夫妻》的话剧,这场话剧并不是在传统意义上的舞台上演出,而是在一家老洋房的二楼,这里本来可能是个咖啡厅或者是阅读陈列室,演员紧密地被观众包围起来,话剧进行的过程当中还有摄像师进行全程跟拍,形式特别有意思。
参加了一场主题阅读活动,除了埋头读书也要出门看看别人是如何读书的,一看不得了,开了眼界涨了知识,认识了不少读书牛人。
参加了两次社交晚餐类活动,一次是感恩节吃火锅,一次是电影晚餐会。
和三个朋友聊了进一步的项目合作,和彭甜彤炘聊了明年的线下活动合作,方老师想通过做一系列有趣的视频把身边的影视圈人士做一个整合,蔚蔚为了和我聊关于上海建筑的事情一路还送我到车站。
在各种线下场合认识并交谈了14位新朋友,且加了微信。
目前自己的新媒体推广平台仍在筹备阶段,一切围绕生产内容,增加资源和促进合作来进行具体的筹备。在生产内容方面,文字内容部分输出数量基本能够完成,在起文章标题上还得多下下功夫,接下去会想办法提升文章质量,增加图片等等。增加资源方面上个月做得不多,除了现有的资源还需要开辟更多的不同渠道资源。而促进合作方面先可以聊一个初步的框架,毕竟合作并不是一次两次接触就能够开始展开的,需要提前接触和规划。
18、奇葩的天猫客服 by Sherry
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的身边都有那么一两位女性同事或是朋友特别擅长逛淘宝?所谓擅长,首先要量多,比方说经(mei)常(tian)收到包裹;其次是经常买到高性价比的东西,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东西。显然我不是一个很擅长逛淘宝的人,因为以上两条都不具备。尤其是在我看了《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之后更觉得无所节制地逛淘宝可能是人生的一大负担,投入不少时间和金钱买来了一堆不怎么需要的东西。不过虽然我对逛淘宝的理解是这样的,但是双十一这样的淘宝狂欢节我还是参加了,因为还是有一些刚需物品需要买的,比如添置一件羽绒服,买一些生活用品等,虽然并没有真正去评估或者验证优惠力度,总觉得还是能便宜一点的。
记得双十一前两个礼拜左右,我室友就问我双十一的购物车里都放了些什么,我说我什么都没有看,对于这种行为她也是不能理解,她说她和身边的女同事们早就在1个月前就开始看起来了。这个姑娘算是淘宝达人的那一种,还经常告诉我点打折优惠信息,所以我索性就把我计划买的几样东西告诉她,直接让她给我提建议,省得我自己去搜。她建议我去天猫超市买日用品,这还是我第一次在天猫超市上买东西,没想到一次最让人不愉快的淘宝经历就这么开始了。
这次在天猫超市通过网上支付拍了了纸巾、洗衣液等共三件物品,天真的以为可以这样坐等发货。其中洗衣液大概是在买下之后一周内收到,截至到收到之前,我都还是完全没有预料后面的糟心事,直到双十一过去半个月后我的另外两件物品还一直显示未发货,我才开始郁闷了。随即,开始联系客户,说明情况,希望可以加紧发货,免得出现货物还没有收到钱已经扣给卖家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也才意识到卖家就是淘宝自己,作为第三方支付担保的支付宝也是淘宝自己。好吧,心里默念:算你牛,算你狠! 联系客服,说明没发货的情况后,就开始天天关注了淘宝物流记录。经过几次跟淘宝客户的交涉之后,我开始慢慢失去了耐心,一来,因为我的问题并没有被解决,我的东西一直处于退不了也收不到的状态(而且按照他们的说法那根本就是没有期限,收货遥遥无期。。。),二来,跟淘宝客服交涉真是一次比一次心累。
过程基本是这样的:每次从开始打电话到不停地点击等待接通客服键,到接到一位客服说上话,起码要5~10分钟不等的时间。接通过后,跟客服人员的对话给你的感受是你在和一台机器对话,因为她们只会说:实在抱歉…我们再去催促一下…我不能给到你确定的答复…我会记录下来…请您再耐心等待一下... 不管你问什么问题,提什么要求,就连不管有没有结果请给一个电话回复这样的要求,客服给你的回答也是我会记录下来,但是不能给您保证云云。
回忆过去的一周内,跟天猫客服大概有过5、6次的电话沟通。至今我的货品还有一件不知道在哪?能不能退?有没有发货?什么时候发货?最终还能不能收到?淘宝的客服除了反复重复固定的业务台词,没有帮我解决任何一个问题,没有主动通过电话给我一次反馈。整个体验下来给我的感受就只有三个字:耍流氓!
我以为到目前为止已经不能更耍流氓了,但是周六的上午唯一接到一次天猫客服的电话,让我知道他们还可以更耍流氓。之前他们针对双十一有个规定,不能再规定期限发货,可以给到客户所购金额的30%的现金赔付。结果客服人员打过来就是为了跟我说她们之前的客服搞错了,她们是不能给我赔付的,只能给10块钱的抵用券。。。没错,她们主动打过来就是为了告诉我这个,看来她们也可以不一直那么蠢,比方说客服说过什么至少她们还是知道的。
19、一人食 by浅风
中午因为实在吃腻了外卖,加上今天天气非常好,于是我拒绝了同事的外卖邀请,决定一个人出去吃一顿。
因为自己吃,时间上就非常自由,那么为了让下午的工作时间变短,我决定十二点半再去觅食。神奇的,因为这个推迟吃饭时间的决定,让我没有错过午饭时间才来我座位区域玩耍的同事,于是和这个平时很少说话的同事愉快地聊了二十分钟。
下楼吃饭,外面虽然寒风凛冽,但比起公司热死人的空调,实在是让人心情愉悦得多。阳光蓝天白云新鲜的空气,一扫上午的困乏疲惫,感觉一下清醒许多。
虽然已经过了午饭高峰期,店里依然坐得满满的,平时和同事一起,五六个人找不到座位就只能打包回去,今天找一个人的座位还是相当容易的。
坐下等饭来,无聊就观察观察同桌的人,意外的,这桌四个人竟然全是一个人吃饭。对面的男人一边吃饭一边打游戏,我左边的妹子在专心吃着,右边的妹子在聊微信,还倒了小半碗辣椒油蘸着吃——对我来说有点惊悚的吃法…后来又来了一对似乎是情侣的情侣,聊着被朋友拉黑屏蔽朋友圈的事,食物端上来的时候,竟然是妹子吃大碗,汉子吃小碗,喂喂这样好么……
填饱肚子看看时间还挺早,晒晒太阳,消消毒,光合作用一下,慢悠悠地往公司走,因为过了饭点,园区里走动的人少了很多。路过平常人满为患的全家,发现结账的人不多,于是走进去挑了杯喜欢的酸奶,哼着小曲回到办公室,挖完酸奶,把盖子上的也舔干净,插上耳机,开始干活,总觉得心情很好。
久违地一个人吃饭,感觉意外好。虽然错过了与同事的social time,但享受到了一个人独处的舒适,似乎心都平静了许多,不那么烦躁呢。
20、所谓“忙” LUCY
朋友见面,往往会问“最近怎么样,忙吗?”
我最近的回答经常是”忙啊,从十月份开始,都忙了两个月了。“
工作收尾之后,我静下来翻着自己这两个月的活动踪迹,出国两次,南方北方跑了三四次,总结下来,的确是每个礼拜都有几天在外面,也的确是忙。
这几周重点项目--海事展今天终于结束了,撤展结束后乘地铁回家,回家路上直犯困,打盹醒来车已经到常熟路。出地铁口,上海的冬天,梧桐树落叶后空落落,伴着冷风、枝桠摇弋。我拉上羽绒服的链子,被灌了风的脖子抖擞了一周来犯困的精神。“还是走路回家吧,”我对自己说。
也许了被冷风灌地清醒了,也许是忙后的尘埃落定的释然,走回家的路上,脑子里一直在想“忙”这个词的意义。
最近的一个礼拜,每天是6:30起来,再回到家的时候就已经是晚上10:30,有几天真想狠心洗个脸就上床睡觉了,第二天早上醒来会有幻觉“我这个是在哪?”人也真是种奇怪的动物,当事情还没结束的时候,再累也有动力继续以12分的饱和精力投入到每天的日程安排中去。而往往真的意识到累的时候,反而是事情已经解决,可以休息的时候。
回过头来看看自己一路的经历,好像都是挺忙的。记得上一次忙的受不了的时候还是2011年,那个时候项目结束,要交船。一方面要准备交船文件,另一方面要准备交船仪式。一个画面到现在还是特别清晰:我记得自己在宴会厅的外面,同事问“怎么样?”只是三个字的问题,我记得当时自己回答得也特别简单“
Ican’t take
any more”,话音刚落,眼泪就控制不住的淌了下来,同事们都吓坏了,忙问是怎么了。我跑进洗手间,哭完没在大家面前哭完的,然后补上妆,给自己挤了一个笑脸,然后重新走进宴会厅,准备晚上的主持。
我相信,当晚参加晚宴的客人们,肯定没有想到台上的主持前五分钟前还像是个受了多大委屈的孩子一般躲在洗手间哭;其实在活动过程中,我也是忘了疲惫和紧绷的神经,人也真是奇怪。活动结束之后的那个周末,我像是失踪了一样,任务栏里只有“给自己时间休息”。
事后回想起来,其实那次的“忙”是挑战了自己的极限,承受“能有多忙”的极限。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那个时候生理反应会那么“不知场合”地失控哭了出来,哭是身体自我保护时释放的一个信号,在提醒撑着的意识“Ireally can’t take more.”就像那一刻,出口而出的那个答案一样。
那次之后,再也没有忙到失控的经历。每次再到忙的时候,我总会回想起2011年身体失控的那个场景。而每每这时,我都会和自己说“再忙总不可能忙过那个时候吧。”也正是这面过去自己的镜子,让我在如今面对所谓“忙”的境地时,总能看到镜子中自己的状态,身体的反应,和意识里的声音。
忙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个习惯。既然是“习惯”,习以为常,慢慢地它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那面时常会照醒自己的镜子。
我和自己说“不要那么轻易地说忙,因为那样的话,它就会成为所有问题的借口。”因为忙,所以错过给自己的时间、给家人的时间、给朋友的时间都是合理的;因为我忙,所以我有权力错过生活中应该去留意的点滴;因为忙,所以我不得已而麻木。
可是问题是:我不喜欢被麻木,我想醒着听自己的声音。
朋友开玩笑说“你太任性,又太贪心。”
贪心地忙着,却任性地相信不忙?
回到家后,收拾了这几天早出晚归来不及收拾的写字台、很认真地把包里外都给擦了一遍,扫地、拖地,洗澡、洗衣服、把换下的西装送到干洗店,然后给自己烧了一个青菜、热了前两天的猪脚汤。听着洗衣机里卷筒转动的声音,喝着汤的这个时候才觉得:生活终于回到正轨。
其实我不知道”忙是不是一种脱轨的状态;给自己带个’忙’的帽子,然后做着一些清醒时不会让自己去做的事情;去原谅自己的’放肆’。
虽然不喜欢’脱轨’,但偶尔需要’放肆’。
小包说:上海挺适合你的,因为它有你“文化”的寄托;
Vidar说:Lucy,既然你这么喜欢上海20世纪初的历史,那你一定要在深秋的时候去和平饭店吃个下午茶。抿一口咖啡的时间,你就会忘了时间的存在。
我也说:我挺喜欢上海的,因为在上海滩的熙熙攘攘里,我能找到自己的那片’瓦尔登湖’。
浩瀚又清澈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