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化人生

身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会扮演着不同的身份,妻子的老公,孩子的父亲,公司的领导等等。每个角色的性格,态度,能力,行为还都不太一样。

作为父亲,你可能会比较严厉;

作为老公,你可能会比价温柔;

作为领导,你可能会很有威严;

作为同学,你可能又会很亲切;

人为什么会被角色化呢?

角色化是为了更加方便的管理。

2000多年前,儒家为尊,废除百家,就是为了让统治者更好管理天下,孔子已经为我们每个人都定好了角色

三纲五常,每个人都能再这里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

所以我们要问:角色是什么?

角色是规则。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为规则。

做护士,有护士的一套行为规则,做父亲,有作为一个父亲的行为规则,做老师,有做老师的一套行为规则

就行是一个个的剧本角色,每个角色在剧本里该做什么,能做什么,都给你规划好了的。

那为什么角色需要有这样的规则?

为了让你的行为可以被预期,也就是可以猜测得到符合你的角色的行为

比如工作环境就是一个高度角色化的环境。知道你在公司的一个职位,那么我大概就可以知道你会如何形式,遵守哪些规则,我就可以做个预判。我说的一些话,你应该会给我一些什么样的反馈。因为有各自的角色,我们大家才能成为一个集体,形成一种团队合作,提高效率。

斯坦福有个著名的监狱实验,一个班级的学生,安排不一样的角色,每个人都自动的按照自己的角色定位来做出这个角色应该有的行为。

如何让一个人能被角色化呢?

角色化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

通过教育,我们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个背后隐藏的是什么?是边界,是束缚,是恐惧。

那我们学习角色化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去角色化。

虽然角色化给我们带来了效率和规则,但是也带来了边界和束缚。

我们看不见真实的自己,看不见真实的对方,在做产品的时候,也看不见真实的用户。

我们独处的时候,人生会变得迷茫。

如何去角色化找到真实的自己呢?

我们可以先看看一个人的层级

第一种是感知层

我们看到一个人的外貌特征,举止言表,俗称第一印象。这种是最表面的感知。

第二种是角色层

也就是今天学习的,一个人的角色,公司职务,职业等等。

在这个层级里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这个角色的一些行为规则。

第三种是资源结构层

第四种是能力圈

这两个层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人脉关系,财富资源,精神资源等等。

能力圈的话是指各种专业技能,职业技巧。

第五种是存在感知层

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也就是简单一点的“刷存在感”

一个人希望自己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就能驱动你能走多远,你的边界就会扩展到哪里。

被动的人生是由外往内探寻的

很多人都是被困在角色层,一生都在寻找人生的意义

主动的人生是由内往外拓展的

主动人生一直在自我成长,没有边界的限制。

你可能感兴趣的:(角色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