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写文章快两年,我从来没正儿八经参加过写作课,直到快写慢改训练营。
曾经,我常向自己解释:「写作是自我的事,徜徉在文字的怀抱中,就好」。我也常向朋友吹嘘,「写作没有模板,你怎么想,就怎么写」。
现在,我有了新的答案。
写作是自我发现,写作也随我所愿,但,写作不仅如此。
好作者,也是好读者
下笔时,最大的难题是:写什么。
一步之遥,仿若天堑。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你需要快写。
快写的起步并不是写作,而是阅读。
把人想象成机器人,不断扫描信息,输出文字,但首先,你得输入。
输入是你经历的事,也可以是你读过的书,对于年轻朋友来说,经历的不够多,那么,可及的输入是书。
为写作而阅读,需要的不是泛读而是细读。写作者并不需要包纳思想全貌,也不用刻意解析谋篇布局,你所需要的只是那一点灵感触发。
有趣的科学发现,鲜活的故事奇思,沁人的美感词句,灵感来源。拥有的越多,灵感越足,你的文气越强。
快写的核心工具是卡片。
卡片捕获灵感,新卡片和旧卡片碰撞,点燃一段段文字的激情。
在卡片世界中,我学会了如何分辨信息,如何感受美。
曾经的我,对诗歌退避三舍。在理工男的思维中,不合逻辑,就是错误。
读了里尔克,普希金,读了索德格朗,海子,我体会到,诗歌不是用来理解的,诗歌是用来感受的。
在日常琐事之外,还有一个奇伟壮丽的世界。
当夜色降临,我站在台阶上倾听,星星蜂拥在花园。我站在黑暗中,谁此时孤独,谁就永远孤独。
好文字,慢慢改
开始动笔,仍会困难重重,费劲心力,依然找不到感觉。
写作是一个解谜游戏,日常五万个字词,写作则是从中提取3000个碎片,完成一张拼图。
简单计算可能的情况,会看到赤膊上阵,选择多到无边无际。
该怎么办?先完成,再改改改。
作家怀特说过,写作如裁缝,低着头,全神贯注,用心编织经纬。
你需要一寸寸打磨,需要慢慢地改。
慢改,不仅是语言的学问,也是认知的学问。语言与认知,双管俱下,才好从信息的汪洋中脱困。
你不是一个人在想,字词的搭配、句子的连接、篇章的结构,借前人的最佳实践,降低解谜的难度。
你不是无方向地改,文字的表达有其背后的内在规律,文字需要符合认知。
当知道人最舒适的认知幅度是四,你就不会写长长的清单了。当你知道近因效应,就不会在文末给读者压力。当你知道人的认知是从已知到未知,当你知道句子之间只有三种连接可能,你的文字也更有条理,思维也更加通达。
慢改的核心工具除了卡片,还有写作清单。
写一篇文章很难,但写一个卡片就容易得多,把你的思维限制在一个豆腐块里,会不断的升腾、凝练。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习惯来自行动的积累,用清单打磨文字,也用文字加固清单。
曾经,我是个泥水匠,东涂一块,西抹一把。现在,我成为了一名钟表工,准确又精致,构造一个又一个文字天地。
作品,连接你我
写完了,给谁看,他为什么要看,也是困扰写作者的问题。
同样的信息,有的人写起来苦涩难懂,有的人写起来感人肺腑,差别在哪里,奥妙在何处?
写作课上,反复出现一个词:社会意向性,表示的是心灵对世界的看法。
「花是红的、草是绿的」,背后隐含的是:「(在我看来)花是红的」
意向先于文字而生,你一定先有看法,再写出文字。
好的意向不是从作者出发的,而是从读者出发。站在读者的角度,观看有趣的思想,体会优美的文字。
平克写到:写作是观看世界的一扇窗,作者引导读者的视线,使读者自己发现它。
在生活中,这种思考不是常规,在文字世界,却是常态。
写作者就是观察者,哪怕写你自己,你依然在旁观。你不得不,以我心,换他心。
结业,我写了一篇科普《白话信息熵》。这类文章信息量大, 难与读者建立联系,容易流于枯燥。
我运用课上所学,一步步迭代文体,用闲笔切换视角,用对话展开信息。
有朋友评价「 这是目前看到对信息熵解释最清晰的了」,活力跃然纸上。
梭罗说: 文字是最珍贵的圣物。它既比别的艺术作品跟我们更亲密,又更具有世界性。
作品是一根线,将你的心和读者连在一起,写的越多,联系越密。
文如其人,你是什么样的人,写出什么样的文,同时,你的文字将你塑造成什么样的人。
去写吧,拥有一颗更丰盛的内心。
写作,原来是这样
两个月,一晃而过。
快写慢改,给我的,不止如何作文,更是如何写作。
好作品,既在文中,更在言外。
写作,原来是这样。
写作是门技艺,课堂不是全部,更重要的,你在不在写。
阳老师说,知道再多语法,不和人交谈,也万万学不会语言。
这两个月,一次次奇妙话题,一场场在线写作,一篇篇实时点评,思维激荡,弥漫在空气中,情不自禁,飞入想象的天空。
记得我们的第一个练习:在「星星」、「大海」、「沙漠」中任选一个词,开始自由写作练习。
我写下:遥远是多远,深空有多空。我望着她,轻轻的抓在掌心,她望不着我,叹息光年的距离。我想,星辰大海,既是思念,也是远方。
我心所指,是自由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