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 懂个球!

在取笑这个题目之后,让我们一起来做以下这个小测试吧,用心体验,相信你会有更深的体会的。

你 懂个球!_第1张图片

请你在脑海中会议自行车的构造,然后拿出纸笔简单勾勒,无需顾忌你是否擅长绘画,重点是把重要部件放在正确位置?如果没有纸笔,请在脑海里呈现。

车把、轮子……好,画好了吧。请你用1—10给自己有多了解自行车的工作原理打分,你给自己打了几分呢?你或许心里暗笑:hehe,这玩意儿我骑了那么多年了,对它工作原理非常了解呀。

你 懂个球!_第2张图片

先别笑,请看下你的自行车:此车有链条吗?如果有,是否和轮子连在一起?车的主框架是否和两个轮子一起?脚蹬是否和链条一起?“哈哈,链条我画了”你心里暗自得意,“淡定”,请问你画的链条是否和两个轮子连在一起?如果你画了,请问自行车怎么转向?(链条和后轮提供动力,不和前轮相连,从而可以随意改变方向)

如果你也错了,恭喜你,正常,因为大多数人都错了。因为我们常常把“自己有能力懂”和“自己已经懂了”相混淆。这就是知识错觉。

如果不服,你可以再试试汽车测速仪、拉链、钢琴键、抽水马桶等进行试验。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家里的小孩在小的时候,时常会对一个问题提出为什么,这时我们可以很愉快地回答,回答完后孩子又继续问为什么,此刻你有些恼火,还是勉强能回答,孩子有追着问,这时你火了,因为你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于是你很生气的说:小孩子多听,少说,问那么多干嘛……于是孩子的好奇心就这样一次次被磨灭了。

关于知识错觉,让我想起了学生时代的一段郁闷的事。有些时候,在考试前似乎已经没有问题了,书都翻烂了,但是考试结果还是让人失望。而那些不怎么看书,而拼命做题的同学考得更好,心理不免骂道:不科学呀,我付出比他多,为何造化弄人呀。甚至都怀疑自己的智商。这是因为:

通过学习的确可以内化一部分知识,但是知识错觉又会误导我们,让我们分不清“熟悉知识”和“掌握知识”了。而过测试可以找到自己的欠缺,这也可以理解为何那些多做题的人考得比我好了。很遗憾的是我们很少会意识这种知识错觉的存在,因为我们不会去质询自己。就像有时看完一本书后,我就用思维导图画下来,自认为对于此书略有掌握。很多时候只是在自我欺骗罢了,这导图或者笔记是从你脑里出来的,还是你边看书边写下来的,是完全你的思维结构,还是你瞎糊弄的呢?(当然有做总比没做好)

你 懂个球!_第3张图片

或许你有时也会去检查自己的掌握程度,比如你听完一个老师的课程后,你觉得自己收获满满,掌握得很好,其实还是经常会被误导。因为我们喜欢关注那些比较容易理解的零碎信息,并由此认为只是尽在掌握,殊不知那些被忽略的信息才是最关键,最重要的。

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呢?听了一场自认为很精彩的分享,感觉好像收获了很多,结果回头盘点下,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呢?就像我昨天一上午听了四个老师的分享,每个人都有值得自己去学习的地方,但午觉醒来后,只剩模糊的印象了。当我自认为自己懂了,学了很多时,我只能默默地告诉自己“你懂个球呀”。这只是知识错觉。

对于“知识错觉”我们该怎么办呢?

这就是我们在学习时老师一直在强调“输出”。而记录这些文字也就是输出的方式之一。此刻我自认为文字应该都讲得还算明白,但我的表达肯定还算存在一定的问题,而这需要大家的反馈。输出的方式除了文字记录、还可以通过传授给别人(别人能否搞得懂就是检验你所学的效果之一)、笔记整理、生活中进行实践等。

而这仅仅只是知识的掌握而已,如何将知识变成技能、将技能变成才干,这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你懂个球”这个名字不仅是为了博得眼球,更重要的是想告诉自己,当自己看了一本书,听了一次分享,和某人聊了一下天,自认为自己收获很大时,在高兴的同时也记得告诉自己,这会不会是一次“知识错觉”,然后进行自我检测下,让自己的所学更加丰富和扎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 懂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