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会是那个“No Luck man”

  今天看了半个小时的电影《wings》,这是一部相当老的电影,是第一届奥斯卡的获奖影片。这部影片在1927年上映,于1928年的第一届奥斯卡中获奖。
  刚开始看的时候有些不是很适应,因为电影比卓别林的时代要早很多。幸好很快适应了,唯一的缺憾是,因为时间关系只看了,半个多小时。而其中的一句话却深深的触动了我:
  Luck or no luck, when your time comes, you're going to get it.
  这句话是一位正要去执行飞行任务的飞行员说的,而引出这个话题的是另一位新入伍的军人,新入伍的军人将一只小熊视为自己的幸运符。
  我来谈一谈我对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说的很明了,至于是幸运还是不幸运,这不是我们平时能够靠一些物件来左右的,只有当我们真的面对特定的事件时,才会产生幸运或不幸,而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所能依靠的只有我们自己。至于最终是幸运还是不幸运,这就要看最后的结果,通过最终结果来判定是幸运还是不幸运。
  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各种问题,往往在一件事过后,我们会有“Good Luck” or "Not Good Luck"两种声音,而国人更是有一个特点,就是把每一件事的最终结果都和运气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从而来将自己平时的积累隐藏起来。可以说成功者的隐藏是一种谦虚,失败者的隐藏而是一种逃避。
  成功的方式很多,而且还变成了一门学问——成功学,而失败却一直都被隐藏着,世界上敢于将自己的失败拿出来与人分享的并不多。
  在中国的历史上,我们所能看到的失败者都是特别惨的,要么整个族都被从地球上抹杀了,要么就是像写下《枫桥夜泊》的那位文人一样,将所有的苦闷都寄托在其他的方面上,而不再去直视真正的问题。
  而我们为什么会失败,成为那些“No Luck”中的一员?到底我们哪里出了问题?

能想到的原因绝不可能仅仅是一句“我不够幸运”而已,那只是托辞。真正的原因是我们准备的并不充分,哪怕只是在一行代码中少写了一个空格、或言谈中的一次微微的皱眉,都会导致我们的失败,而最要命的是: 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在哪里埋下了败笔。
注重细节,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无数的前辈们的经验之谈。这也是为什么过了几千年,《易经》仍然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那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自己成为那个可怜的“No Luck Man”呢?
首先,我们知道自己在即将发生的事中要用到哪些技能,如何能够在事件发生前来将自己的技能提升到过关的地步。
其次,假若我们对即将发生的事一无所知,那就要靠临场发挥,这很难成功,除非你之前的积累足以应付这件事,若失败了,那就要事后好好总结,并将欠缺提升,避免第二次受挫。
最后,祝你好运,靠自己的实力来享受好运。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为什么会是那个“No Luck 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