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1

怎样解决中小学生国学兴趣不足的问题?

目前,“国学热”正在中华大地方兴未艾,各地中小学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学教育活动,积极成立国学第二课堂。社会上一些有识之士也慷慨出资,举办国学公益组织,开展公益教学,一些家长也纷纷利用周日等时间,引导孩子参加各类国学班的学习。

但是,由于国学经典年代久远,特别是一些作品语言高古、艰涩难懂,造成一些中小学生对国学兴趣不足,甚至出现畏难情绪。

2018-01-01_第1张图片

解决这一问题,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情景感染法:在国学知识的教学上,要打破照本宣科、一讲到底的做法,多组织一些国学主题活动,比如借鉴各类高中举办18岁成人仪式的做法,创意举办开笔礼、祭孔仪式等活动,增强国学教育的仪式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国学教育的认同感,激发学习国学知识的兴趣。

2、动手操作法:国学知识覆盖面比较广,涉及多学科,多门类,特别是一些古代技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在开展国学教育的时候,要积极创造条件,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亲身体验中华古文明的智慧和魅力。比如,让学生参观古法造纸、活字印刷、年画制版、剪纸雕刻、泥塑陶艺等生产制作过程等,并亲手操作,体验创作的乐趣。

3、游学体验法:古人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学习,走出去游历也是一种学习。作为家长和老师,要利用假期、周末等时间,多带孩子去博物馆、文化景点、名胜古迹、名人故里等地,通过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参加研学夏令营、听取导游讲解、聆听专题讲座、抄录楹联、记录相关介绍等形式,让学生游中学,游中悟,感受国学知识的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2018-01-01_第2张图片

4、角色担当法: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行之。开展国学教育也要讲究知行合一。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为了提高能力。比如,学习了诸子百家的学说,学习了古人的名言警句,写作文的时候,就要学会引用化用,增强文章的文采,增强文章的哲理深度。学习了《弟子规》,学习了《朱子家训》,就要用其中为人处世的道德伦理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担当起个人在社会、在家庭中应当扮演的角色。

作为学生,在学校里要勤学上进,尊敬师长。作为子女,在家庭中,要感恩父亲,积极承担一些力所能及家务劳动,不能娇生惯养,沉迷于做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衣来张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小宝贝。

5、亲子共读法:作为家长,要想引导孩子学习国学,提高孩子国学素养,很有必要自己先要学进去,首先培养自己对于国学的兴趣和认同,起到表率和示范的作用。然后,采取亲子共读、共同探讨交流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

否则,如果家长自己对国学知识知之甚少,兴趣不足,就难以为孩子形成一种学习国学的氛围和环境。对此,家长一方面要主动阅读国学相关书籍、报刊、影视作品,一方面,也是积极参加一些社会上的国学公益活动,特别是学校和国学公益教学机构举办的家长课堂,增强引导孩子学国学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引导孩子学国学的科学方法。

各位老师,各位家长朋友,各位对传承国学感兴趣的朋友,对引导孩子学好国学,你是怎样做的?有什么好的方法与措施?欢迎大家文后留言、评论,共同交流。

2018-01-01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