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自己虚构了一些问题,然后又炮制了一些答案。
——西蒙娜·德·波伏娃 「人都是要死的」
经过低产的一年,HackYourself 准备恢复(双)周更的频率。
欢迎围观 00 的新坑:大哉问系列。
什么是「大哉问」?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 八佾篇第三
大哉问(据说)出自论语,意思是「这是一个非常棒的问题」、「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啊」。
这会是一个自问自答的系列。正如「学什么」比「怎么学」更重要,「问什么问题」比「如何回答」更重要。在之前的读书会尝试过「以问题驱动」的读书法,效果不错。加上之前有过「问题作为人生地图」的思考,所以有了大哉问系列的想法。
人生的种种困惑、迷茫、无力、混沌,只会随着复杂度指数上升的世界而加重。用问题作为线索,与趋于无序、混乱的环境展开对话,也许是一条通幽的小径吧。
为什么要多问好问题?
为什么与问人类如何作出好决策相比,我们更不愿意问人类如何找到好目标?——马奇
人生好像总是有无穷的问题等待解决。
问题永远解决不完,这其实不是困扰。真正会造成困扰的,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要解答哪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自主选择。用主动的姿态去探索问题,更是一种选择。
管理大师马奇的发问提醒我们,好问题多么可贵 —— 跟解决方案(决策)相比,更稀缺的是问对的问题(目标)。
最大化资源配置
先用一个功利的视角来解读。
多问好问题的隐含前提是:人的寿命太短,精力太宝贵。
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是时间和精力的黑洞,如果我们自己不选择要面对、要解答的问题,马上就会被一大堆问题塞满——它们可能来自雇佣你、跟你做时间交易的 boss,来自无数生命力顽强的模因(Meme),来自无孔不入想让你做出购买决策的广告,来自不停侵犯个人边界的重要或不重要的他人,来自其实与你完全无关但是能逗乐大脑的垃圾信息……
如果把精力和注意力比作可以调动的资源,在滔天的信息洪流之中,我们脑子里工作记忆这一丁点儿资源,实在太过贫乏,必需得像个守财奴一样死死守护它。
资源配置的目的,无非是更好地转化为产出、达成目标。在这里,「目标」是一个大坑。每个人看似都在为生活奔忙,可是每当夜深人静扪心自问:我每天到底都在干嘛?
嗯,我到底在干嘛 —— 也是一个问题。
如果能经常自己给自己设定问题,作为「产出/目的」的重要记录和反馈,并且有意识地、主动尝试着寻找答案,「精力」这笔账是不是就没那么糊涂?
构筑意义,抵抗无序和虚无
再来切换一个不那么功利的视角。
人生本无意义。不停追问意义,这大概是人的生理缺陷。
意义无法按图索骥找到,也不能靠机缘偶遇,而是一点一点提炼和构筑出来的。
让好问题成为人生线索,通过经常追问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会更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看重什么、被什么打动、受什么困扰。这也是打磨三观,寻找意义和自我的过程。
What Do I Stand For?
我为谁(什么)代言??这是绝对不能交给他人来回答的问题。
面对这种终极问题,谁不想回避呢?学校也从来不教该如何解答这些问题。可是它们就是阴魂不散啊,似乎每一次逃避,都往虚无多走了一步。到底有没对错?应该坚持什么?每天的所作所为何以为继?
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宿命般的终点:无序。要用有限的生命和稀缺的注意力对抗无序,可能真的没有太多办法,我会试着用问题编制「有序」的骨架,用沉浸和心流附着成为「有序」的血肉。
在问题的牵引之下,希望我们都能迭代出令自己满意的答案,交出人生答卷。当然,给自己设计人生问卷,更为重要。
留下一些有趣的痕迹
既然问出了问题,总是会试着去思考、试验、回答。有趣的问题,会激发行动,聚集同好。
如果一直只是做一个思想和内容消费者,似乎也不太有意思,为什么不留下一些痕迹呢?
如果能把这些问题的思考、迭代过程记录下来,大概也是对自己一个很好的交待吧?
什么是好问题?
这本身就是个需要迭代思考的好问题。
如果只是为了装 x,很容易问出一些「终极问题」,比如「美是什么?」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这些问题本身不成为问题。因为定义和解释是语言的范畴,只是一种语言的单向逻辑,它解决不了语言之外的问题。意义是终极解释,而「美」不存在语言上的终极解释。那些过于倚重范畴的问题、容易变成文字游戏的「终极」问题,我实在驾驭不来,还是少碰为好。
怎样识别好问题呢?一个思路是用归纳法,去搜集各种各样的问题,选出好的,然后总结出特征。
好问题的特征
00 先凭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尝试总结好问题的特征:
- 描述清晰
- 不容易回答,值得 go deep,能激发更高、更抽象层级的思考
- 指向有潜力的探索方向,牵引出有价值的回答,激发行动和带来改变
- 开放式,没有唯一答案,不同背景经历的人可能会有迥异的答案
- 或者是时代的大问题,或者是超越时空的普适性问题
- 可能不会单独出现,而是一组相关问题
好问题的栗子
Edge 网站每年都会提出一个 Big question,激发知识界的集体思维碰撞,今年已经是第 19 年。作为好问题的参考再合适不过:
YEAR | ANNUAL QUESTION |
---|---|
2017 | What Scientific Term or Concept Ought To Be More Widely Known? |
2016 | What Do You Consider The Most Interesting Recent [Scientific] News? What Makes It Important? |
2015 |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Machines That Think? |
2014 | What Scientific Idea Is Ready for Retirement? |
2013 | What Should We Be Worried about? |
2012 | What Is Your Favorite Deep, Elegant, or Beautiful Explanation? |
2011 | What Scientific Concept Would Improve Everybody's Cognitive Toolkit? |
2010 | How Is the Internet Changing the Way You Think? |
2009 | What Will Change Everything? |
2008 | What Have You Changed Your Mind about? Why? |
2007 | What Are You Optimistic About? |
2006 | What Is Your Dangerous Idea? |
2005 | What Do You Believe Is True Even Though You Cannot Prove It? |
2004 | What's Your Law? |
2003 | What Are the Pressing Scientific Issues for the Nation and the World, and What Is Your Advice on How I Can Begin to Deal With Them? |
2002 | What Is Your Question? ... Why? |
2001 | What Questions Have Disappeared? What Now? |
2000 | What Is Today's Most Important Unreported Story? |
1999 |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vention in the Past Two Thousand Years |
1998 | What Questions Are You Asking Yourself? |
在「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一书中,作者提出了很多关于教育的好问题。他倡导多提出「有生命力的问题」。
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在「The Will to Believe」一文中,区分了「有生命力的假设」与「无生命力的假设」。有生命力的假设,指一个人在对自己而言具有真实性的问题中所发现的、值得尝试的各种可能性。
「有生命力的问题」与之类似,指能够为对话提供焦点和重要意义的一些探究性主题。教育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
提供中心线索,包含一系列广泛的探究主题,学习者可以对此进行长时间的探究。
围绕着大概念而非答案来组织教学。比如:植物不同于动物,它们没有感觉系统,植物的各个部分怎么「知道」应该往哪里生长呢?
-
提出增殖性问题,让学习者积累一定经验后继续提出相应问题。比如:
- New Middle East 有可能实现吗?(地理)
-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福是祸?(生物)
- 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一代人为何在 20 年内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
- 人为什么要结婚?(社会学和人类学)
- 什么是爱?(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和历史学)
- 奥运会是否改善了我们的价值观?(跨学科)
找到问题的焦点。从提供一个问题的焦点开始:提供一个主题、题目或者对象,具有真实性和启发性。
解决问题天生伴随着「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这一步教育的缺失,还是得靠自己来弥补。
关于什么是好问题,你有什么想跟大家分享的吗?欢迎留言。
如何让好问题成为指引
普利策奖得主、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Isidor Rabi 说,大部分目前在孩子放学回家后都会问一句:「你今天学到什么了吗?」但他的妈妈当年问的是:
你今天有没有提出一个好问题?
提问大概跟学习任何技能都一样,需要大量练习。如果能提出 100 个问题,总能选出最好的 10 个吧?多提问,常常反思是否提出了好的问题,提问这门「手艺」也会精湛起来。
提出问题仅仅是第一步,我们的目的是让问题真正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筛选问题
当我们试着列出一些问题,很快就会发现,这些问题的层次差别很大。
有的思考几分钟就能有大概的思路,有的可能穷极一生也给不出满意的答案。00 暂时以输出为目标,用问题思考周期粗暴地替代问题的复杂度/深度,将问题分成用 周/月/年 时间来思考的不同类型。
比如「编程思维有什么特点?可以如何改善生活?」可能需要至少一个月来思考和实践。
那么可以把平时收集的问题列表,标记上「周」或者「月」(如果可以作为年度主题就另外考虑了),如果以月为单位,看看能不能拆分为几个以周为单位的小问题,排出优先级,一周一个。
大哉问系列打算聚焦在这样的问题:
- 思考和实践周期在 一周 ~ 五年 的问题
- 对知识体系、立场、思考本身有迭代作用
- 个人已有相关困惑和经验积累,待梳理总结
- 可以启发近期的行动
琢磨
筛选好问题之后才是关键的一步。除了大块的工作时间之外,把问题作为最高优先级的事项:频繁加载问题到脑子中,让注意力尽量聚焦,围绕问题去收集信息、展开思路、建立连接、形成观点,等等。
怎样做到频繁加载问题呢?现在注意力实在太涣散了。我们可以尝试设定一些 Triggers:
IF | THEN |
---|---|
周日午/晚饭后 | 挑选下周的问题,写在卡片上 |
出门/通勤 | 带上问题卡片,写下思路 |
跑步/散步 | 热身时加载问题,变跑边整理思路,回来写下笔记 |
周六 | 整理成文 |
(注:跑步和散步对我特别有效,可能不适合大部分人)
输出
如果没有输出,等于没有思考过。
思考得再深入,也需要反馈。于是必需将思考做阶段性整理和输出,用来评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收集大家的反馈,如果能有观点的碰撞就更好了。
用于收集反馈和评估的问题:
- 这个问题是否激发了比较深度的思考?
- 思考、实践过程中我有哪些新收获?
- 如何转化为观念和行动上的改变?
- 发现了哪些待探索和深入的领域?
- 输出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
- 这到底是不是一个好问题?
- 其他人有什么思路?
最后
Judge a man by his questions rather than by his answers. ― Voltaire 伏尔泰
HackYourself 大哉问系列启动,欢迎提出你的好问题~
Ref
- Edge.org
-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 5 Characteristics of a Good Question
- 美是什么?是否存在客观的美? 以及如何问出一个美的问题? - 知乎
- 知乎上的好问题有哪些?
HackYourself 热门文章
- 重启学习系统,做个知识炼金术士
- 知识炼金术士行动指南 1.0
- 警惕信念的苛捐杂税 —— HackYourself 避税指南之一
- 识别自动思维 —— HackYourself 避税手册之二
- 心智乐高01 - 寻找智慧组块
- 心智乐高02 - 可得性偏差
- 心智乐高03 - 基本比率谬误
- 心智乐高04 - 很傻很天真的贝叶斯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