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言的学习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答《英语是否会成为开发工程师的发展瓶颈?》,有答主感慨道:

当初(2010年)我在 QCon 上向 Douglas Crockford 提问,被他怼得很窝火,还不是因为英语太差,吵不过他!

这让我联想到《生活大爆炸》中的这个梗:

关于语言的学习_第1张图片
Raj 的母语本来就是英语,这只是一个梗

相信对于所有非英语母语国家的人,英语都会是一个潜在的痛点,有时候这种莫名的痛楚会在某个人生阶段引发极大的焦虑,尽早让自己的英语能力走上正轨,也是成长的重要环节之一

时隔一年,准备重启自己的英语学习计划,这次与以往有非常大的不同:多了一些理性,少了几份盲目。会继续在输出「英语学习笔记」,上次的「英语学习笔记」是为了强迫和兑现自己的学习英语承诺,这次则是对学习结果的良性输出,会轻松许多

右手「语言转向」,左手「人工智能」

过去几年为了解答内心的各种疑问,遍历了多个不同的知识领域,从不同的人文学科到各类神秘主义,最终将焦点聚集到了「语言转向」问题上,韦森老师有一个对于「语言转向」的概括性表述:

自20世纪初以来,在当代哲学和许多社会科学中较普遍地发生了一个“语言转向”(linguistic turn)。这一语言转向首先发生在哲学中,继而国际学术界和思想界对语言的关注从哲学广泛地推进到伦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法学和文艺理论等其他社会科学中。最早开启这一当代语言转向的,应该说是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的奥地利哲学家弗雷格(Gottlob Frege),而主要推动或者说引致这一转向的哲学家,则主要是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以及牛津日常语言哲学学派的领袖人物奥斯汀(John L. Austin)等。

萌发于19世纪下半叶而到20世纪中叶才基本完成的这一当代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语言转向,与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度及其进展有关。

在我看来,人类对于语言本身的认知,根本性上摧毁了「形而上学」和「语言学」的存发展基础,让出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理性时代的发展之路

这种对于语言本质的认知,也催生了对于语言学习的一些重要判断:

语言之间是无法「翻译」的

Question 在很多的语境下会被翻译成「问题」而不是「提问」,中文语境不会有形如「这是一个好提问」这样的说法,风险在于,在中文语境中「问题」有很强的「Problem(缺陷)」的含义,会造成大量的误解

Critical Thinking 一般会被翻译成「批判性思维」,但是 Critical 在英语中有「重要的」这层含义,在中文中是不具有的,更糟糕的是,中文的「批判」则具有很强的攻击性,让 Critical Thinking 这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被吸纳进入中文语境的过程饱受曲折

在语言之间,这种因为「翻译」而引发的问题不胜枚举,原因在于语言本身只是词汇作为脑部神经的一种点阵关联存在映射,这种映射关系在不同语言体系中,并不是一种可理性化对待的精确关系,即使在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群中,对同一词汇的理解也是存在着巨大差别的

因此,除非语言之间存在「子集」和「超集」关系,否则语言之间在微观上是无法翻译的,比如中文和英文,PHP 和 JavaScript,语言之间的实质关系,更近似于丛林法则中弱肉强食的关系

某种语言中某个知识概念的「产生、表达、扩散、确立」从而引起另一种语言的「解读、翻译、吸纳」过程,不仅仅漫长,而且只能是微观上的「翻译」实现,宏观的动态变化过程让「翻译」基本没有可能,「翻译」并不是人类大脑学习语言的好方法

语言学习要靠「感觉」而不是「理性」

语言学习,归根结底是一种对于文字的理解能力,而「理解能力」作为一种「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的存在,其学习方法必须符合「隐性知识」的学习方式:比如导师指导、亲自实践、持续互动、自我反思等等

1919年,17岁的苏步青买了一张去日本的船票,余170元钱要维持3个月的生活,实在很艰难。他每天只能吃两餐饭,无钱请日语老师,只好拜房东大娘为师。最后他用流利的日语回答了主考官的提问,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名牌学校——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

一般性的带有理性气质的学习方法,比如背单词、学习词根词缀、学习语法和时态等等,都只能是辅助手段,而且是非常拙劣的辅助手段,并不是语言学习的捷径,「应试教育」对于语言学习方面的设计,存在这一先天的缺陷

正是因为语言「非理性」的天性,我们需要重新建立对语言学习的基本认知,革除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方法,建立语言教育的新方式,从而让年轻一代脱离语言障碍的苦海,变得更优秀和更具有竞争力

语言和知识的关系

语言是知识的呈现形式,知识是语言的价值皈依,二者的关系类似于 DNA 的双螺旋上升结构,举个例子:

「非程序员」很难理解「递归、解耦、指针」这些概念,即使非常直观的解释,也无法让「非程序员」长期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虽然字和词都认识,但是要消化、理解、运用、认知,则没有那么容易

「中文学不好,英文也很难学好」实质上是一个深度认知以后的概念表达,大部分人对语言学习的要求并不高,让语言成为一种缩减版的「对应」关系,可以用来应付考试和日常使用,要真正拿语言当作工具去获取一个新领域中的知识,则是远远不够的

语言学习的相关认知

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也是知识大贬值的时代,科普类书籍中的知识已经能够非常的接近最前沿的学术研究领域,比如《神秘的量子生命》《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等书籍,通过无比精良的制作,大幅度得提升了普通人的知识摄取效率,抹平了「语言学习」所带来的知识量上的差距,这一变化正在让「语言学习」的价值转向跨学科学习和应用能力,学术阅读能力,具有竞争力的认知体系和价值观体系构建,艺术表达形式等方面

对于非英语母语国家的人而言,英语学习会是非常重要的终身学习行为表现,可以用这个方式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持有终身学习的价值观,也会是未来企业人才招聘和培养的重要标准之一

只要中国继续拥有开放的社会形态,参与全球商业文明和互联网的发展过程,那么英语会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条暗线,会成为精英群体实质上的「普通话」,这种「普通话」中所夹带的价值观,会最终影响到每个中国人的现实生活,无论最终语言走向融合也好,消亡也罢,都是人类这个物种发展过程中的必然

首发(公众号:马文at小丑鱼)长期修订(:马文Marvin)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语言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