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麦家理想谷
本文原创,转载请联系
/
那时我有很多梦,关于文学,关于事业,关于理想, 那时我时常在午夜惊醒, 因为有很多梦未圆, 因为对现状的不甘, 因为对明天还会期待, 因为相信自己会是一个奇迹! 阿谷君想北岛的这首《波兰来客》是无数文学青年的内心印证。
人生来就是孤独的,能被另一个人欣赏,是莫大的幸运。
每个有文学梦想的年轻人,也许都能理解那创作初期的孤独与苦闷。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渴望被别人认同,渴望被别人爱戴,但却苦于一直都找不到这么一个人。就像所有的等待一样,需要时间来沉淀。
而他们却敢于在浮沉的大海中,做一盏明灯。他们收留那些真正有文学梦想的青年,为年轻人指引方向。阿谷君就来和你聊聊这些文学导师们的故事~
木心:梦想的庇护者
1989年元月,在纽约,木心先生在纽约开始为十余位中国年轻艺术家们开讲世界文学史。
木心先生讲课时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你的来与去都是自由的,若你喜欢聆听,便驻足流连;若你不屑受教,自可归去。然而绝大多数人坚持下来,不是靠毅力或者捧场,他们真的愿意在这一泓清泉边,沐风而歌,濯足而舞。
大家随意地坐在地上,该吃的吃,该喝的喝,听着木心先生将浩大的世界文学娓娓道来,常常通宵达旦。看着下面的这张照片,心里就会有一种歆羡之情。
他曾厌恶好为人师,在纽约给那些留美的学生讲世界文学史时,完全是应那些求知若渴的年轻人之邀,按照陈丹青的说法是:“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这位可爱的老头,在为期五年的文学史讲授最后一课,告诫听讲者,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需要牺牲的。
木心曾笑说:这是一场“文学的远征”。在这场远征里,木心老师无疑是大家的引路人,也是大家梦想的庇护者。
鲁迅:文学青年的守护者
伟大的鲁迅先生,其实也是一位守护年轻人文学梦想的人。最著名的例子便是鲁迅先生对萧红、萧军的帮助。
1934年的时候,萧红和萧军离开哈尔滨流亡到了上海。在魔都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两个文艺愤青的命运,出现了他们作梦也想不到的转机,那就是遇到了文坛大神鲁迅先生。
要铺路,在中国最好的方法就是请客吃饭。鲁迅当时就在梁园豫菜馆举行了一次宴会,把二萧介绍给了茅盾、聂绀弩、叶紫等左翼着名作家,这些可都是当时文坛上响当当的大人物呐。
有了鲁迅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助攻,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生死场》终于开始走红,两人也才得以在大上海站稳脚跟。尤其是萧红,更是自此成为文坛上一颗闪耀的新星,被大家所熟知。
当时,鲁迅已55岁,萧红25岁。据叶君的《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记载萧红在北京与好友李洁吾谈话,李说,“‘鲁迅先生对你真像是慈父。’萧红听罢,立刻纠正说:‘不对!应当说像祖父一样……’”足可见鲁迅对青年人的提拔和帮助了。
西尔维娅:莎士比亚书店是落魄青年的圣地
在国外,在守护年轻人文学梦想方面做得最好的,阿谷君认为是一家书店——莎士比亚书店。
这家打着莎翁名号却开在法国巴黎的书店,就像是一块文学的自留地,更是无数怀揣着文学梦想的落魄年轻人的圣地。
1919年,出生在美国巴尔的摩的年轻女性西尔维娅·毕奇来到巴黎,在亲友支持下开设了这家莎士比亚书店。
从那时起,莎士比亚书店的经营理念和目标定位始终未变:一如既往地只卖英文书籍,一贯到底地支持文学创作者。
为了尽可能帮助手头拮据的文学青年,事实上,大多数文学青年都手头拮据。西尔维娅在二楼的角落搭起了床铺。渐渐地,书店成了从英语国家初到巴黎、怀揣文学梦却不名一文、还在迷惘中的年轻作家的栖身之所。
当年,作家乔伊斯耗费了多年心血写成的《尤利西斯》刚一发表,即被舆论贴上了“有伤风化、不宜出版”的标签,市面上几乎全部是差评。这样子要想出版那几乎就是不可能了。
就在这时候,西尔维娅自告奋勇,提出以莎士比亚书店的名义帮助乔伊斯出版该书,两人一拍即合,《尤利西斯》终得以见天日。没想到的是,这本书出版以后却大受追捧。
乔伊斯刚到巴黎三天,就发生了后世久有传闻的那段咖啡馆佳话:乔伊斯与莎士比亚书店的老板毕奇在巴黎的“双偶”咖啡馆会面,确定了《尤利西斯》的出版事宜.
20世纪20年代,这家书店招待过海明威等人。到了20世纪60年代,书店又迎来亨利·米勒、金斯堡等文学大师。店内共有13张床铺,而根据近年来书店公布的数据,莎士比亚书店诞生近百年来,共收留过3万多名需要帮助的人。
无数尚未得志的文学青年们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慰藉,找到了继续前进的动力。
珀金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沃尔夫背后的男人
前段时间,看了一部注定不会大红大火的电影《天才的捕手》。这是一部全程无高潮却依旧深入人心,主角配角演技全在线,裘花放荡不羁,科林叔依旧帅气,妮可·基德曼虽不年轻却依旧美丽有吸引力……
编辑,这个在现在看来土的掉渣的称谓,仿佛随便一个人都能担当。但是,要是没有他,《了不起的盖茨比》就会叫做《西卵的特里马洛》,即使封面在华丽,也不会有人真的想去读的书。
要是没有他,我们不会知道那个默默无闻的天才作家沃尔夫怀揣着文学梦来到纽约,在多次退稿,快要彻底失望的时候,被珀金斯发现了这颗金子,最终得以看到那本著名的文学作品《天使,望故乡》。沃尔夫的第二本小说《时光与河流》手稿更是长达3000多页,搬到珀金斯办公室的时候足足好几箱子。更吓人的是,沃尔夫每个月还能再往上加5万字。当所有人都面面相觑,觉得根本不可能编辑成书的时候,珀金斯的回答是:“誓死也要完成”。
在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珀金斯致力于寻找时代新声、培养年轻作家,单枪匹马挑战几代人固定下来的文学品味,掀起了20世纪美国文学的一场革命,并渐渐改变了“编辑”这一职业的作用。
菲茨杰拉德称他为“我们共同的父亲”。
海明威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老人与海》的题词献给了他。
沃尔夫说,“有人觉得我粗鲁,觉得我浮夸,觉得我癫狂,我终其一生没有朋友,直到遇见珀金斯!”
如果没有珀金斯,文坛留下多少遗憾,错失多少世纪佳作。
麦家:拥护文学青年的诗意梦
麦家理想谷,其实是向莎士比亚书店致敬。
理想谷是谷主麦家一直以来的梦想,“巴黎塞纳河畔的莎士比亚书店给了我灵感,这个书店慷慨接待年轻作者,成为初到巴黎、怀揣文学梦却不名一文的年轻作家的栖身之处,也是巴黎的一个文化地标。我一直都梦想能开一个三合一的书店,有人读书,有人谈论文学,更有人进行文学创作。”
谷主麦家的处女作《解密》写作11年、退稿17次。他太清楚文学青年在最开始的时候的那种艰难,那种被埋没、被打压,那种孤独和失落的感觉。
于是,在他有能力的时候希望给年轻人提供一个平台,同时打造一个具备创作封闭性和思想流动性的作家交流据点和文学交友栖居地,一个所有文学爱好者和阅读者的精神枢纽,一个能够孕育文学灵感的母体。
如今,理想谷已坚持了四年,这个曾经接待过十多位青年作者、上万名访客的理想谷,也曾在朋友圈被刷爆,点燃了数百万人对情怀、对理想的向往之心,小小的“一席之地”也被誉为“最暖心的书店”。
“王家卫电影《一代宗师》中有一句话‘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说得很好,像我们这些完全为了文学活着的人,既然文学给了我们这么多名利,那么拿出来一些还给那些爱好文学的人,也是应该的。我相信,理想谷会在客居创作人的生命中留下印记的,我当然希望理想谷有朝一日能成为文学新人孵化器,但不强求。”
“读书就是回家”,谷主麦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而麦家理想谷是谷主守护爱书之人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