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
事件经过骇人听闻。但更令人心寒不解的则是38位目击者目睹事件过程,却无人伸出援手。
时间是1964年3月15日星期五,黑色星期五。凌晨时分的纽约皇后区,在酒吧担任经理的珍诺维斯轮完夜班正要回家。她28岁,身材纤瘦,顶着朋克头,面容姣好,有一双宝石般的绿眼睛。她一人独居,当晚照例把车开进附近的停车场。
她停好车,向公寓所在的大楼走去,时间是凌晨三点。她一下车就发现遭人尾随,隐约可见是名形迹可疑的男子。她便向右转,走向街角的紧急报案电话。
珍诺维斯终究没能走到紧急电话。名叫莫里斯的男子拿刀朝着珍诺维斯背部猛刺,她转过身腹部也中刀,她浑身是血,大声呼救:“救命呀,他拿刀刺我,谁来救救我!”
案发地区住家密集,她一呼喊,灯光纷纷亮起。事后莫里斯受审时说他看到灯光亮起,但他认为这些人不会下楼。情况真是如此,当时没人下楼查看,只有人大喊:放过那女孩!莫里斯跑开,而身中数刀的珍诺维斯,勉强爬行到路边,躺卧在一家书店门口。
公寓住户的灯光熄灭,街道恢复寂静,莫里斯走回他的车发现四周安静下来,灯光也暗了,于是决定回头完成他要做的事。首先他打开车门,换了顶帽子,接着又潜行回到街上找到蜷缩地上、浑身是血的珍诺维斯,继续朝他猛砍。珍诺维斯再度尖叫呼救,几分钟后,住家灯光再度亮起。他们先前看到的黄色光点,尽管就在眼前,却显得遥不可及。莫里斯再度退却,珍诺维斯则设法爬进住所住的公寓大楼里。
几分钟后,莫里斯又找到她,再度行凶施暴。这起案件前后超过35分钟,从凌晨3:15到3:50歹徒3度施暴,每次受害者都尖叫呼救,附近住户应该都听见了。尽管他们打开灯查看,甚至目睹事件过程,却没有人伸出援手。犯行结束后,终于有人打电话报警。不过受害女子已经身亡,救护车前来把她载走,当时凌晨四点,那些目睹一切的人又回房继续睡觉。
纽约时报报道了整起案件,还陆续发表几篇报道提及这些旁观者的奇异行径,文章引起全美民众哗然,讨伐之声四起。
可以确定的是,这些目击者有的育有子女,有的从事救护相关的工作,这些人并不总是残忍无情。珍诺维斯遇害当晚必定有某种神秘力量作祟。
心理学家对这些旁观者的行径进行了相关研究。然后得到了一些令人震惊的结论。
首先,时间会影响助人行为的可能性。发生紧急情况时,85%的人会在三分钟内采取行动。如果最初的三分钟内没有采取行动,那就可能不会有任何行动了。紧急事件中,时间越久越不利。等待越久,会让人更加麻痹无能。
其次,群体人数会影响助人行为的发生。我们一直认为,人多势众,比较安全。但从心里学家的研究来看,却不是如此。旁观者人数众多往往阻碍助人行为的出现。
心理学家发现,团体规模与采取行动的比率相关。越多人目睹一起事件,个别目击者就会自觉责任越少,因为有越多人分摊责任。心理学家当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责任扩散。
第三,人类都有举止得体的心理需求。如果只有我在这里大惊小怪,也许只是一场虚惊,那有多丢脸呀!谁能断定那情况是否真的紧急呢?
责任扩散的作用加上对举止得体的要求,让人对某些生死攸关的情境视而不见。
第四,处于安全本能,为了降低自己的安全风险,和不违背我们的良心,我们会本能的将事情合理化。我们自己会说服自己,比如上述案件中,很多人认为那只是小情侣在在吵架。
第五,紧急情况下,如果有其他人在,大家就有其他人一定会伸出援手心理误区。
如果在公共场所遭遇紧急事件的人是我们自己,我们会希望大家都在等待别人去帮助我们吗?我们要为了我们自己挺身而出,因为谁也不知道下一个遭遇危险的人是谁。如果大家都能挺身而出,那么遭遇危险的情形就会大大减少。
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可能遭遇危险”。若确定有危险,人脑就会挣脱束缚,发出警示,伸出援手。但生活情境多半模棱两可,隐晦模糊,难以判读,紧急情况亦然。
科学家对这些诡异的行径提出了解释:包括社会暗示作用,旁观者效应和多元无知效应。
如果身边的人大家都在目睹同一件事情,而大家都无动于衷,我们的大脑可能就会自我安慰,觉得事情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紧急,是自己多心了,这种社会暗示作用,旁观者效应和多元无知效应让我们放松了对危险的警惕性。
比如遭遇地震,如果自己一个人,我们会本能的跑到空旷的地方以规避危险。但是如果处于群体中,其他人都依然进行自己的工作仿佛没有事一般,我们可能就会放松警惕,觉得无所谓而不去避难。
比如常见的闯红灯的行为,对于自己一个人时候,因为知道闯红灯危险就静静等待的人。如果处于群体中,大家都在闯红灯,就降低了自己对危险的评估,然后自己也会跟着闯,但是实际上一群人闯红灯并不会减少闯红灯的风险。
再比如最常见的抢孩子的戏码和拐卖妇女的戏码。很多时候,因为我们作为围观群众因为认为那只是人家自己家里的事情,从而错过最佳救援时间。
社会暗示作用,旁观者效应和多元无知效应的群体社会心理学特点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自己应该对其提高认识和警惕。
希望更多的人对这个群体社会心理学特点。有所认知和了解。因为谁也不敢保证谁会是下一个呼救的人,我们要保护自己,保护孩子。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对这个群体心理特点有所了解的人,在遇到紧急情况,能够施予援手的概率增加了一倍。所以,为了我们自己、家人和孩子,动动手指,让更多的人对这个群体心理特点有所了解吧。
最后的最后,给大家普及一个小窍门。如果在人群中遇到危险的时候,向特定的人求救,明确指出求救对象,打破原有的处于群体中的特殊的心理学特点。因为一旦被指出,他就不是群体中的一员,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那么被救的概率也会增加。比如,指着某个人说:穿红衣服的大哥请帮帮我!
参考文献及推荐阅读: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